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忠义·《对古建筑的认识与保护》

2019-10-25 08:28:01来源: 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

打印 字号: T|T

《对古建筑的认识与保护》
王忠义
        公元前二世纪,安蒂伯特尔曾编制了一个(上古)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以集中而突出的形式表示出人类文明的创造。以后又有一些人编制了(中古)七大奇迹的名单。而这两个七大奇迹的内容几乎都是建筑。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大斗兽场,中国的万里长城、故宫,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土耳其的索菲亚大教堂,以及印度的泰姬陵和日本的法隆寺,直到近代美国的帝国大厦、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等,它们像是镶嵌的地球上的颗颗明珠,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辉。的确,最能够形象具体地表现出人类文明的莫过于建筑物了。因此,我们说建筑是人类文化财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并不夸张。
 
 
 
新加坡“天福宫”
 一、古建筑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筑技术与艺术是从不同的民族地区发展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以及宗教信仰等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都是在不同的客观物质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等都对建筑产生直接的影响,加之其他因素,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建筑形式,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当我们看见高大的方锥形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时候,立刻想到埃及的古老文化,从纸草、棕榈及漩涡、钟形等柱头形式和丰富的墙壁浮雕反映出古埃及文化的繁荣。帕塞隆神宙、雅典卫城、奥古斯都广场、丘比特神宙、潘泰翁神宙、卡拉卡拉剧场、大斗兽场以及制度谨严、雕刻精美的多立克、爱奥立克、科林斯柱式,反映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君士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宏伟的外观及华丽的内部雕刻,充分表现出受到了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又对其有所发展的拜占庭文化的特点。
 
清朝光绪皇帝御赐九龙金匾
 
        不仅西方如此,东方也是一样,当人们看到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亭台廊阁组成的园林的时候,必然想到中国文化;看到法隆寺的塔景、唐昭提寺的大殿、枯山水花园的时候,必然想到的是日本的文化。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佛寺、俄罗斯的圆尖顶教堂及法国的卢浮宫,莫不代表着它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它们都具有本民族的特点。
        在同一个国家,也会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特点。拿中国来说,由于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差异较大,加之多民族的文化因素,因而形成的建筑风格也各不同。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南方各省的干栏式建筑,西藏的碉房,广西、湖南的侗寨、苗寨,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等等,不仅建筑结构,而且连建筑形式都大相径庭,各具特点。
 
 
二、 古建筑是民族文化重要遗产
        在世界人类大家庭里,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辛勤的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形成了许多不同民族的文化,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又都是世界文化总体的一部份,古代建筑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也许要问:建筑物作为人们生活工作和生产的场所,应该与时俱新,越现代越好,古建筑是早已过时的东西,今天还有什么保护的必要呢?应该说提出这个问题不是没有道理的,建筑物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当然是越现代越适用,因此,可以肯定地回答,再好的古代建筑在其使用价值上无论如何也没有现代化好,更不如将来好。古代建筑必然要由现代建筑所取代,现代建筑又要由将来的建筑所取代,这是势之必然,也是建筑发展的规律,但是建筑物的功能不仅是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而存在,而且它还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联系,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每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的价值。这些价值,并不随着科学艺术的进步而淘汰,相反,历史越发展,科学越进步,则越显示其光彩夺目。当我们看到至今尚保存完好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大殿时,即觉得其古朴雄浑的技艺感人,看到六千多年前埋藏在地下的浙江“余姚河姆度”所发现的榫卯结构时,更被那原始木工匠师的首创精神所吸引,这些建筑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光辉产物,是永远也不可能再得到的。古代名人说过一句话:“如果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水平,那末就是在今天看来,它们的内容是极高的价值,它们的形式仍然是不可企及的典范”。因此,我们所要保护的,主要不是古建筑作为物质资料的那一部份,尽管有的古建筑(如古园林、四合院等)至今仍有直接使用的功能,但从整体方面来看,这一部份功能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去不复返了。北京故宫的金銮殿永远也不会有皇帝再来坐朝理政,颐和园的仁寺殿永远也决不会再演“垂帘听政”丑剧。今天所要保护的正是作为建筑艺术的那一部份。由于这些古建筑的存在,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历史,借鉴技艺,欣赏艺术,丰富现代社会文明内容。
 
 
        许多艺术精湛宏大工程的古建筑,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多少年来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反映出我们祖先的劳动创造才能的高度成就。例如:著名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就是世界上伟大的古代工程,它们早已作为人类的奇迹载入世界文明史册。河北越县隋代的安济桥,远远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山西应县辽代“佛宫寺”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是木结构建筑技术史上的高峰;北京明清朝代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的宫殿,在规划布局,艺术装饰、土木结构各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古代建筑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祖先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这些文化遗产也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物。
三、古建筑遭破坏的原因
        在保护古代建筑的前提必须对古建筑遭破坏的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这样才能有效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破坏的根由进行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古建筑遭破坏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破坏”二种。人为破坏:是古建筑遭受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高楼杰阁,玉宇琼楼,弥山别馆,坛庙,陵园……等等,在人为的破坏下,如战争的破坏,顷刻之间化为灰烬。例如秦始皇费尽了劳动人民的血汗苦心经营多年的“阿房宫”,“始皇陵”在项羽入关之后,放火焚烧全部毁灭了。又如佛教史上的所谓“三武之灾”,皇帝下圣旨灭佛法,许多浮图,梵刹变成了废墟,有些帝王宫殿本来在战争中没有破坏,但是新的皇帝为了政治需要也要把它拆了再重建,以显示本朝的千秋宏业。还有一种是掠夺,如金代打败宋朝之后专门派人去汴梁把宋微崇经营多年的汴京宫殿和寿山垦岳拆除运来中都,还有近代史上的火烧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和清漪,静明静宜诸园。焚烧,拆毁是历史上许多古建筑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
 
 
       另一种系人为破坏是一些“乐善好施”的人对宫观寺庙的重修改建,贴塑金身,把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的原貌塑像和彩画都破坏了,这可以说是出好心热心对古建筑所造成的破坏。
       还是一种是重大的人为破坏,就是新建筑与旧存古建筑的矛盾所引起的破坏。比如在古庙旁建一座高楼等。
        第二方面,古建筑自然破坏。自然是一种客观的规律,一切物质都在新陈代谢,古建筑的材料也因自然的侵蚀不断老化。木材会被风雨,潮湿等侵蚀而糟烂,被虫蛀,蚁啮而空朽,砖石会风化,就是铜铁建筑也会锈损,还有不以人们目前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如地震,风暴,雷电,洪水等等的破坏。但是自然的物质老化毕竟非常缓慢,只要我们采取科学保护措施,还能够加以节制的。
       保护古建筑要防止“人为的破坏”主要采取社会科学方面的措施,防止“自然的破坏”主要采取自然科学方面的措施。
四、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1、 保管措施
       古建筑和其他小件珍贵文物不一样,古建筑有它的特点,要经常有人管理才行。一件珍贵的文物,如书画、陶瓷、青铜器之类,我们为了保护,可以把它们恒温密封保护起来,经久不坏。而古建筑如果锁上门不管,后果很难想象。因此,古建筑的经常保管使用(合理的使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把经常的保管工作做好,才能真正地把古建筑保护好。在一九六一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对如何保管文物保护单位,己作了明确的规定,即:(1)要划出必要的保护范围;(2)要作出标志和说明;(3)要建立科学的记录档案;(4)要有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日常具体的保护管理工作。这四项工作,被文物工作者简称为“四有”。一座古建筑和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如果真正做到了“四有”,那么这一古建筑即算保管好了。
天福宫发现光绪皇帝亲笔御书
2、  修缮方法
        古建筑的修缮,是要以科学技术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而且还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而后者尤为重要。如果因为修缮工作而损害了它原有的价值的话,那么这一维修工程就毫无意义了,在维修工程中如何才能保存其原有价值呢?我认为必须注意和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
       古建筑的形制包括建筑原来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等等。我们知道,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都有它的特点,不仅反映了建筑的制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及宗教信仰等,正因为如此,它才能被作为历史的、多民族文化的物证。如果改变了原状,或张冠李戴乱了套,这一古建筑的价值就失去了。
(2) 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
        古建筑的结构主要是反映当时科学技术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种建筑物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各个时期的建筑物的结构方式因此产生了差异。它们是建筑科学发展进程的标志。建筑结构也是决定建筑类型的内在因素,如同人的骨骼,什么样的骨骼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体型。如果在修缮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结构,不但会影响它的形式,建筑的科学价值就会降低。
 
(3) 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
    古建筑中建筑材料的种类很多,有木材、竹子、砖、石、泥土、琉璃、金、银、铜、铁等。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不同的材料,什么样的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产生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形式。因此,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随着建筑的发展,建筑材料也不断产生、更替、组合。它反映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艺术发展的进程,反映了各种建筑形式的特点。所以我在极力主张修缮古建筑的时候,提出一定要保存原有的构件和材料,想尽一切方法保存它。
(4) 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
        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我对于新创作、新设计向来不主张复古,能推陈出新,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修缮古建筑则与之相反,就是要复古,复得越彻底越好。对古建筑维修的工艺技术,我认为应该提出“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术”的口号,而不是要改革和创新。如油饰彩画的地仗,原来是三麻五灰、麻九灰的,绝不能把它改成一层厚厚的油灰或是采用其他的做法。瓦瓦时的灰背按原来传统作法是要拍打出浆,晾干后再瓦瓦,绝不能不加拍打,在尚有出水的情况下就把瓦瓦上去,因为这种工艺不仅是为了保存原来的传统,而且关系到建筑物的寿命与价值。许多古建筑维修工程的例子说明,不按工艺程序操作施工的,质量很快就出了问题。
新加坡总统纳丹亲临“天福宫”
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新加坡发展部长陈晓朋颁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牌
 
作者简介:
      王忠义,国家注册建筑师,古建筑专家,系古建文物泰斗罗哲文传承弟子,从事古建工艺研究40多年,保护修复古建筑200多座,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章,新加坡总统和政府奖章,发表许多专业论文,作品多次得奖。
 
  (该论文参选国际优秀新学术创新论坛,荣获“国际金奖”,并被载入《国际优秀科学系列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