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秦屿镇马房地方发现32门明清土炮
福鼎市秦屿镇马房王家祠堂右侧的林祖庆和郭和平家,在拆建房屋清理地基时,发现地下埋有明清古炮,经挖掘达32门之多。
2009年2月25日,福鼎市秦屿镇马房王家祠堂右侧的林祖庆家,在拆建房屋清理地基时,发现地下埋有6门古炮,户主即向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鼎市虎头岗先贤义冢群管委会主任林时声报告,并由其组织挖掘,于28日上午9点至12点,又在邻居郭和平家的地基下陆续出土古炮26门,总数达32门之多。炮身长短不一,最长二米,最短一米左右;直径小的15公分,最大达26公分,目前这批古炮暂时送交秦屿镇政府保管。据从福鼎市古文物研究会会长王兆赠老师处获悉,该地基原来是清朝设在秦屿的烽火营旧库房,这里藏放有明朝嘉靖丙辰年间(1556年)俞大猷、戚继光、程伯简等名将义士在秦屿沿海打响福建省抗倭第二大战役时制造的土炮和清朝道光年间下发给烽火营的100多门火炮。抗日战争年代,为防止被日寇发现,祸及沿海百姓,由当时政府组织分三处深埋,其他二处已无从查考。几经沧海桑田,原址人事变更,所以无人过问,土炮才躲过大练钢铁一劫,方能现在安然出土现身盛世,实在值得庆贺,同时再次证明了古称万古雄镇的秦屿是沿海抗倭御敌的战略要塞。
附:福鼎市古文物历史研究会提供古炮资料集要
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福鼎县志》第14页记载:"明嘉靖戊戍年,秦屿土官陈登倡建秦屿城堡,万历戊午年,巡检张绘重修。门七,分别为岐口、望海、怀远、崇礼、敦化、永清、涌金。周七百六十丈,高二丈五,厚一丈二尺。敌楼炮台各四,垛口三百零五,高六尺。清康熙五十六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瑸、布政使石沙木哈捐修。乾隆三十一年徒灌口巡检驻扎。嘉庆十年,守备苏明登率里人重茸。"可见明清两朝非常重视秦屿城堡的建设,而城堡炮台上的火炮则是主要的防御武器,曾在秦屿历史上两次抗倭战役中发挥有力的作用。如"明嘉靖丙辰(1556)年,倭万余入寇,乡勇程伯简率众御之,伯简编甲伍,选丁壮守前垛,弱者次之。妇裹首,运石传餐。倭攻七日不下,以二云车薄城,伯简以木叉格之,初以竹箭射,倭贼笑而不备,既而铳(火炮)、矢并发,尽殪,倭宵遁"。说明土炮在当时武器落后的情况下还是显示了威力。
又据秦屿《三槐堂王氏宗谱》记载:"道光庚子秋(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浙江定海失陷,我中南沿海吃紧,为了防止英夷入侵,各地都加强防御。秦屿为福建海防重镇,在海口岐头宫建炮台,设海椿,修城堡,重铸古炮(现在秦屿中心小学内就藏放有一门清代古炮)"
再据原民国秦屿镇长陈行夏生前介绍,1945年日寇投降南下,企图从福州登船回国,途经秦屿外围时,为了保护百姓,防止日寇见到古炮而起仇杀之心,亲自派人将百门古炮分散埋藏各村地下,这里发掘的古炮就是当年的一部分。按照这32门古炮的特征、形态、铸造技术等与原收藏在中心小学的清朝古炮进行鉴别判断,很显然目前出土的32门土炮是明朝抗倭时遗留下来的文物。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