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国明和他的“读诗班”

2019-10-15 14:53:42来源:南安市融媒体中心

打印 字号: T|T
 
 
暑假
在南安贵峰村
一年一次的读诗班如期举行
这是为了普及古诗词和弘扬闽南语文化
而举行的公益教学活动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读诗班”便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
这离不开一位华侨的努力
 
 
6月30日晚  厦门机场 
 
      今年,在“读诗班”开班前,92岁的王国明又从海外回来了。
      1948年,20岁的王国明离开贵峰村,到印尼谋生。或许大半辈子都在南洋的缘故,现在每每回来,脚都会因为水土不服而肿起来。  
      年纪渐大,对于王国明来说,回乡之路,越来越不易。而能让他不顾身体、千里奔波的背后,是对“读诗班”割舍不下的挂念。
      1984年,王国明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发现这个明清时期曾经出过“三进士六举人”的文化村,村民对古典诗词知之甚少,不少年轻人无法说出纯正的闽南话,心生可惜。
      1986年夏,王国明用自己积攒的一点老本,回乡创办了贵峰村读诗班。创办之初,除教学地点简陋,要找到合适的教辅书籍也不容易。王国明便自己去搜集唐诗宋词,翻看辞源辞海,并多方请教,自编教材、自制教具。
      王国明从小喜欢诗词吟诵,他就想到用闽南语吟诵的方式,来教习古诗词。起初的十年里,由于师资紧缺,王国明便请来自己少年时的授业恩师——洪腾涌,两人承担起读诗班的教学工作。
 
 

贵峰读诗班创办人 王国明:
      两个人到学校里面去,无论是下雨,还是有其他的阻碍,我们天天去,很准时。他解释诗词含义,我来吟唱。
      随着读诗班被越来越多人喜爱和认同,王国明办班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之后,每逢暑假,他就从海外回到故乡。

贵峰读诗班创办人 王国明:
      起初是喜欢,后来慢慢认为我们应该要这样做,责任感促使我一定要回来。
      在开班前几天,参加授课的老师都会聚到王国明家中,进行集中培训、熟悉教材。现在读诗班授课的所有老师,都曾是读诗班的学员。他们因读诗班而受益,学有所成后,又回到这里义务参与教学。
 
      王美绿是读诗班第三期的学员,那时已在泉州上中专的她,暑假加入了读诗班。没成想自此她便与读诗班结下不解之缘。
贵峰读诗班老师 王美绿:
      因为国明老师的带领,我对诗歌真的就喜欢上了。我觉得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2007年,我听说读诗班的老师很紧缺,我就过来了。
      如今,在王国明因年龄渐大而不得不放下教鞭的时候,一批批不断加入的像王美绿这样的老师,成为读诗班传承的中坚力量。
7月11日  贵峰小学 
 
      经过几天的准备,读诗班正式开班。一大早,王国明就来到了贵峰小学。
贵峰读诗班创办人 华侨 王国明:
      每年读诗班开班的第一天,我都会到这里看一下。今天我特别欣慰,因为孩子们很多,精神也很好。全国的孩子们如果都喜欢诗词,将来我们的国家会变成很文明的国家。
      贵峰村读诗班分为少年班和青年班,每期10天,每天教10首诗词,传习诗词涵义、平仄韵律、闽南方言白读和吟唱方法等内容。每年都有来自贵峰村、南安市区、甚至福建省内不同地方的学员走进这里,而永远未变的是,三尺讲台前,王国明的吟诵声。
 
 
        如今,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王国明为学员上课的时间越来越少。不过,读诗班大小事宜,让王国明在故乡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在他的影响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学者、诗人也曾慕名而来,在这里授课、交流。王剑秋就是其中一位。今年读诗班开班前,她又特地从江西过来了。
 
 
 
△王剑秋
王剑秋和王国明的相识,缘于1997在厦门大学举办的一场中华诗词研讨会。
王国明助教 王剑秋:
      当 时国明老师教得满头大汗,我就毛遂自荐,国明老师,我来给你当助教。我在记谱的时候,旁边的李汝伦老师就讲,唐朝乐府里有个“记谱娘”,我们这边也有,就是这样认识的。那个词牌就叫做《相见欢》,非常有意思。
      自此之后,王剑秋主动帮王国明整理、记录他用闽南语吟唱过的诗词的旋律。于是,每当王国明回乡的时候,一个熟悉身影也出现在贵峰村。
王国明助教 王剑秋:
      因为国明先生可谱的曲子非常多,拿出一首词就是一个旋律,我就想把他这些东西记录下来。
       之前,王国明的闽南语吟唱艺术,主要是口口相传。有了这些曲谱,就得以更好地传播,也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如今,就连王国明来自印尼的帮佣,在耳濡目染中,也吟唱得有模有样。
      跨越地理和文化差异,王国明的闽南语吟唱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让不同身份的人都浸淫其中,也享受其中。
       读诗班的授课结束后,还会举行考试,以检查学员的学习情况。对于成绩前三十名的优秀学员,王国明还会自掏腰包给予奖励。这是读诗班一以贯之的传统。
 
贵峰读诗班老师 王美绿:
       早期都是王国明先生自己独资捐助,我们以前奖金更丰厚,前十名的再加还奖100元的新加坡币, 当时100元的新加坡币,大概可以买一头猪。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地区物质匮乏。读诗班的物质奖励,给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带来极大的生活改善。如今,物质的吸引力弱了,而学员们对读诗班的热情,依旧没有消减。
 
 
 
      读诗班凝结着王国明的心血,得知读诗班早期教学的礼堂要翻建,王国明又开始新的筹谋。
       三十多年来,王国明先后为贵峰村及读诗班的发展花费了600万多元。读诗班已为村民及青少年授课一万多人次。贵峰村里出现了“野老村童随口唱,俗言俚语尽诗声”的景象。为此,1995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贵峰村“诗村”的称号。
贵峰读诗班创办人 王国明:
各地方有各地方的艺术和文化,所以我们要保持我们这里原来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国家的文化。
读诗班结束,对王国明来说,回印尼的日子也近了。
7月26日  早晨 
 
得知王国明要回印尼,许多村民过来送行。几十年来,他们见证着他一次次的回来,也目送着他一次次的离开。
贵峰读诗班创办人 王国明:
明年我还会来的。假如不能回来,我会感觉很难受的。
明年再见——这是王国明和贵峰村许下的新约定。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