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岭上寻海,得遇三槐人家 ——访河南省巩义市海上桥村

2019-08-13 12:48:27来源:阿进 闲去记

打印 字号: T|T
决意访问巩义海上桥村,是好奇于这个名字。
一个地处中原腹地的小山村,不沿边不靠海,却以“海上桥”的名字称世,真是拽得可以,甚至有些矫情。
从郑州市区沿中原西路一路向西,约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的路程便抵达海上桥村地界。
海上桥村外诗情画意的乡间公路,给人世外桃源之感。
 
海上桥地处巩义市区东部大峪沟镇西北,东依磨盘山,南望青狮山,东北为青堆山,周围六七里之内没有其它村落。山高岭峻,孤村独立。
据《海上桥志》记载,海上桥先辈之所以定居在此,相中的就是这里山势环抱、翠绿叠加,为风水宝地。美中不足的是,五行之中金木火土皆丰,唯独缺水。所幸村西有一通海泉眼,泉水翻花,长年不枯,于是借陆游 “桥如虹、水如空,天教称放翁”诗句,反其意作“云为水,虹为桥”,取“虹起海上即为桥之意”,筑寨墙,修寨门,东门谓宴海,西门称虹桥,南门为保和。海上桥之名由此鹊起。
村西绿树丛中的小桥或许就是海上桥村村名的一个明证
 
从中原西路转入家声大道,绿树田园,山道蜿蜒,车行其间,倒有舟行海上的感觉,安静清凉。
进入村子,我们逢人便问,迫不及待地想要查看那个让海上桥“安身立命”的通海泉眼。村民多笑而摇头,说泉眼早已不存,有年轻者甚至压根不知泉眼所在。
失望无措间, 突、突、突……一众摩托车声势浩大地从村东宴海门的高岭上奔驰下来,停在我们身边搭话询问,说是附近站街的,专门来海上桥看老房子。
有村民热情指点。我们也暂时放弃对泉眼的纠结,一同去看老房子。
海上桥村古民居群坐落在一个山坳里,紧密精致。
 
老房子属于海上桥村的核心区域,坐落在一个山坳里,东西宽500米、南北长400米,北高南低,紧密精致。远远望去,好似一把罗圈椅,似乎应了村志中 “背山面屏”“负阴抱阳”的风水说。
据巩义市文物局调查统计,海上桥古民居群总面积共22400平方米,现存院落20个、窑洞75孔、房屋42幢80余间。
这些老宅院门口,都挂有一个特制的标牌,房屋主人、建筑年代、院落格局,功能用处,一目了然。

海上桥村每一座老宅院门口都有一个信息标牌,细致周到。

 
这是目前我所见过的最为贴心、细致的古村落保护之举。一个小小的标牌,让我们看到了以工业兴市的巩义市政府部门工作认真细致, 看到了他们对祖宗所留之物的尊重和珍爱,更体现出巩义当家人的格局与情怀。
标牌显示,海上桥老宅院多为清代建筑,是以王姓家族为主的居住地。
据王氏家谱记载,村中王氏家族于明万历年间从当时的巩县站街镇周家碾(今巩义市站街镇新沟村)迁入海上桥。清乾隆年间,王氏第十二代先祖王伯当王伯禄两兄弟在此经营土地,开挖煤场,积累起丰厚家资,由最初的几间民居,不断扩大为如今的规模。
海上桥古民居中倒座一般比较高,体现出防御功能和安全性。
 
海上桥民居多为窑院式,前面为独立大门或结合倒座而建,两侧为厢房,正房多为靠崖石砌窑洞,有一进二进三进四合院。
一些人家还在下层窑洞顶部另挖窑洞,建造晒台窑,扩大院落空间。一些院落正房窑洞顶部或成高处人家的平台,与其它院落相邻相连,紧密有别。
这样的单坡顶房屋一般为下人居住或是放置杂物
 
房屋多为硬山式建筑,以双坡顶为主,也有个别为单坡顶。单坡顶房屋或脊后留一小段坡,保留独立正脊;或与邻近厢房共用后墙和屋脊,充分节省建材和空间。
海上桥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不仅体现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俗,也显示出村民之间互助互利、共为一体的亲密与友爱。
绣楼巷和绣楼院窑前平台如今成为游人拍照的必选之地
 
王双安宅院始建于清中期,二进院落,坐北朝南,是海上桥最独特的建筑。
正房绣楼并不是按传统规制建在正北方,而是根据地势在东边山崖开挖靠崖窑洞,崖顶建二层房屋,屋顶与上层道路基本平齐,二层窑洞前面平台为一层窑洞屋顶。据说从二层窑洞进去,后面还有一处拐窑,“窑中窑,洞内有洞”,隐秘安全。
院落门口有门当、户对,刻“梨云锄雨永绵世泽,颂诗读书丕振家声” 石楹联。
据记载,武举人王占元曾在此居住,是典型的耕读世家。
绣楼院是海上桥村最独特的建筑
 
如今院内老房屋多半损毁, 正房绣楼和二层窑顶平台成为游人拍照的必选之处。站在绣楼外台阶和窑顶平台上,俯瞰全村,老宅绿树可尽收眼底。
 

这条承载着数代海上桥人希望的私塾巷,如今显得落寞苍凉。

 
海上桥村崇文风盛,对族中子弟求学极为重视。据家谱记载,村中子弟,三五人即成一私塾,聘请贤良,竭力尽能予以教育。已故教育家王广亚就是海上桥人,他在各地创办学校的善举便是海上桥王氏家族向学重教精神的延续。
老祠堂位于村西偏北处,坐西面东,环视全村。如今祠堂为私人百货商店,水泥柜台、粗瓷大缸、秸秆顶棚、布匹老秤,保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格和样貌,让人产生穿越之感。
这口老井竣工于清道光七年,是王家迁到海上桥后打的第一口井。
 
从祠堂往上走二三十米,村子西北角,一处现代宅院在周围古建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鲜艳的蜀葵花丛中,门头上“三槐世第”的字样让我心头一震,不由刮目相看,同时也对“海上桥”村名的纠结有所释然。
“三槐世第”门头蕴含了海上桥村的历史密码
 
难怪海上桥这般风流,原是属于名门望族,自古豪迈旷达。
“三槐堂”出自北宋王祐 “植三槐,自知子必贵”的故事。
王祐是赵宋王朝开国名臣,曾任兵部侍郎等职。据说他官场失意,被同僚轻视,于是亲手在自家庭院种了三棵槐树,并立下誓愿:我的后代一定有担“三公”之类高官的,先用这三棵槐树当标志吧。
将槐树比作三公始于周朝朝觐之礼。相传周朝宫廷外植有槐树3棵、荆棘9株,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而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九棘代指九卿百官。
王祐在自家庭院栽种三棵槐树,借“三槐”喻意,舒缓情绪,激励后辈。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当上了宰相,孙子王素做了工部尚书。“三槐堂”由此得名。
让“三槐堂”名动天下的,是王祐曾孙王巩。
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交好。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众多友人受到牵连,王巩被贬至宾州(今广西宾阳),是其中受责罚最重的一个。苏轼过意不去,作《三槐堂铭》安慰王巩。从此“三槐堂”名动天下,成为王氏后代通用的堂名。
海上桥村王氏一族传承“三槐堂”血脉精气,将极度缺水的黄土山岭以“海上桥”命名,浪漫豁达,让人敬佩。
老宅古树小巷
 
有句俗话说得好:心中有光便是光明一片,胸中有树便会绿满大地。
世代缺水的海上桥人,将大海置于胸中,不畏困苦,勤俭持家,互助友爱。代代相传,枝繁叶茂。
 
作者简介:吕进,笔名阿进,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网络文学学会会员,主任编辑,《厚重河南》图书5~16辑主编、副主编,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发布文章数十篇。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