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氏历史人物】憨直仗义王寅德

2019-05-28 09:12:58来源:张佰仟、王儒杰 山西王家大院

打印 字号: T|T

任虹霞/绘
      王寅德(1672—1736),字宪穆,候选州同①,敕授儒林郎,诰封朝议大夫,静升王氏十五世祖。
      王寅德生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幼失怙”,尚在襁褓中时,父亲王辅廷便辞世而去,年仅20岁的母亲马氏强忍夫亡之悲,以妇代子,“孝养舅姑”,侍奉公公婆婆以终天年;“抚育幼孤”,培育孤子寅德渐至成立。这其中的悲、苦,尽可想象。
      王寅德年15岁“成童”之后,得伯父王于廷“无异己出”的提携,全身心地投身商贾贸易活动,然每念及早逝的父亲,望着孀居的母亲,他总是“辄鸣不已”,“以痛不事父”、以孝母不周,为歉为憾。
 
      某年,与王寅德合伙经营的商友突发重病,是他延医请药,全力照顾。然“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商友无福,入土为安。“幼失怙”的王寅德更感悲从中来,迅捷遵两人原来的口头协议,将“孳息余财”如数“授诸遗孤,纤毫不爽”,分厘无缺。并时时周济,给予照顾,直至商友遗孤成立。因之,同行商友、同里乡人、远近百姓“称公长者”。这就是晋商中坚——王氏商人的风骨。
      王寅德这位“长者”“好施与,扶弱济困,屡修桥梁道路,懿行不可胜纪,如施渠修堡诸举,尤卓卓著于邑闾”。其事载清乾隆庚戌版《王氏族谱·儒林郎宪穆王公墓表》。
笔者在抄录查考散存于静升古镇的碑石文字时发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捐金修复旧堡碑序》残碑一通,碑中可考文字言:“静升村西北隅,形势峻巍,风气环聚”的明代所创“明远凝固”旧堡,因历经岁月,多有毁坏,“堡人久欲修复,力有未逮”。也就是说堡中之人早就想修,可因缺银两未能如愿。是王寅德之母马氏“目击心伤”,面告儿子:“望汝修复。”于是,王寅德“奉命唯唯”,“一人慨输”修堡之所需。很快堡墙、堡门、影壁、水井、坡路等全都修复,堡门石额“明远保障”复设原位,“弥月间,功遂告成”。清乾隆间,王氏族人扩建该堡于堡下,新设堡门额书以“凝固”,形成堡中有堡的格局,并设阍舍以为守卫传达,这是后话,此不多言了。
凝固堡阍舍
 
      之后,笔者又见“西半村各渠人等公立”的《王寅德乐施水利碑记》残碑一通,虽立碑时间残损无考,但碑中残存文字尚有可见:“吾乡候铨州同王寅德……乐施,见一善则拳心服膺于公,必……至于村中水利之事,尤……其责奋不顾身……慨然施己百金,所存本利均为各渠处筑之费……农人无摊敛烦难之……得灌溉……”从如上可考的残存文字中,可看到急公好义王寅德的身影。
      另外,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王氏族中《创建祠堂并增置茔地碑》言:王氏族人“为增广茔地之谋,聚族公议,而兼谋祠堂之筑。合族闻声欢欣,踊跃鼓舞,各为量力而捐资。其资不足者,亦愿营工而效力”。然工程渐于尾声,资金尚有缺,“而仍不克观成”,于是“吏部候铨州同寅德复捐银叁拾两以终其事”。王寅德尊祖睦族之情见之于行动。
王寅德墓表中有言:“公性憨直,不设城府”,遇有人处事不当,“尝面折人过”,然相处时间长了,谁都知道他心直口快,“人亦谅其无他”。而且里中村内有人要打官司“争讼者,得公一言,即冰释”。这“一言”,定是“憨直不设城府”的直来直去,这“冰释”就是隔阂消除,双方和好如初。
清雍正四年(1726年),“守节”、“清操无沾”的王寅德之母,诰赠朝议大夫王辅廷之妻马恭人与“玉洁”“冰清”“志坚”之同族十五世王昌祚之继妻刘宜人,得乡人举荐,山西巡抚奏报朝廷,奉旨建坊旌表,入祀节孝祠。雍正九年(1731年)“节孝遗芳”坊与“纯孝苦节”坊建成于静升村西王氏宗祠门前,两坊相对,跨街而设。王寅德与族侄王生炳(王昌祚长子)率家人、族人坊前叩拜,祠内祭典。据传,工竣之日,山西巡抚石麟与灵石知县梁应宸等亲赴静升庆贺,时在当年的仲秋八月。
节孝遗芳坊
 
       该两座节孝坊毁于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2006年,静升古镇西街保护修复时,在原址按原样修复如初,所用石料,一部分就是原坊之遗存,坊上文字部分亦按族谱资料填写。2013年,笔者又在王氏祖茔新创建的“昕益园”施工处发现了马恭人的墓碑,准备改日拓出抄录,可纸墨备好再去时,已失之无存。
      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秋六十有四”的王寅德“捐馆”,辞世归天,葬于鸣凤塬王氏祖茔。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王寅德的第三位妻子任氏病故后,“而合葬焉”。因“昔之志石漫灭,不可识”,其孙王升瀛赴京师请“中书科中书②临汾徐昆”撰书墓表。墓表中言及,其第四位妻梁氏“今寿逾百龄矣,兹非人瑞欤”。结尾云:“公生平,事亲孝,制行义,孝以锡类,义以成德,其亦有以裕乃后人矣。”这正是对生性憨直,仗义疏财的王寅德“生平”的总结。
      【注释】
      ①州同:官名。清代知州的佐官(副职)称为州同,从六品,与州判分掌一州的督粮、缉捕、海防、江防、水利等事。
       ②中书科中书:中书科为官署名。清顺治九年(1652年)置,隶属于内阁。职掌核实、点数皇帝颁发的册封、卷轴等事务。内中设掌印中书满一人,掌科中书汉一人,掌缮写诰敕的中书满一人、汉三人,均为七品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