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方的祠堂文化

2019-05-26 09:59:21来源: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

打印 字号: T|T
      在我国有许多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然而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南北节日也有很大的不同,许多游客去南方旅游时会发现在这些古色古香的城市中,宗祠随处可见。而在北方,你会发现除了一些曾经的王府和重臣的院落中有宗祠以外,基本上没有宗祠的存在。祭祖贯穿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北方宗祠比南方稀有,南北方祭祖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北方地区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如今北方已难见祠堂,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而南方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广东、福建等较为重视传统的地区则有了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
 
      现在我们见到的古建筑大多都是明清时候时期遗留下来的,从南宋开始,南方就比北方富裕。而南方在南宋之前是一片蛮夷之地,在当时这里是作为犯人的流放之地。北宋灭亡后,汉人大举南迁,南方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南方得到发展之后开始修建宗祠。从那时候开始,祭祖活动在当时的南方就是非常重要的活动了,他们拿出大量的资金修缮自己的祠堂,这也使得这些宗祠直至今天仍然保存完整。
 
      对于北方祠堂比较少方面,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觉得"祖根"就在此处,家中设灵牌就行。即使是比较大型的祭祀活动,管辖区域内都有统一的地点。而这一点与南方祠堂就不大一样,南方更多的是以族姓设祠堂,而北方以区域设祠堂,所以祠堂分布的就比较少。
 
      我们知道,南方人对于宗族十分重视,每年清明祭祖时候,南方人对此十分重视。往往无论在做什么事,无论事情多么重要,南方人都会丢下手中的工作,一起回到家乡祭祖。
 
      宗祠作为宗族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和物化的文化精华,其历史演变具有从特殊到普遍的特点。宗祠文化在传统社会承担着个体启蒙、道德教化、失范惩罚、文化传承等社会教化功能,这些功能在宗祠的各种活动中充分体现,如祭祀、倡学、惩治、融入日常生活、拟堂号堂联等。宗祠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宗祠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深刻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明底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富矿。宗祠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此外,宗祠文化还起到了教化、倡学等作用。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宗祠有血缘认同,在宗祠的大旗下,大家和宗睦族,缅怀祖德,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激励子孙,奖优助学,排忧解难,所产生的正能量不容忽视。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宗祠为重点区域或者就在宗祠内设立宗亲休闲场所,同时通过宗祠这一媒介,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既能激发群众热情,又能凝聚民心。
 
  在闽南一带,特别是像石狮这样的侨乡,宗祠更是连接海外侨胞的桥梁与纽带。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比如蚶江林氏祠堂,今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就将投票站设在林氏祠堂,意在通过宗祠的教育传承功能,鼓励村民在投票时应慎重对待,肃穆庄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蚶江林氏宗祠与台湾林氏宗祠保持着经常性联系,台湾林氏宗祠多次回蚶江宗祠寻根,参与祭祖仪式,体现宗祠文化在祖国统一大业中所具有的凝聚人心的特殊作用。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