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王家的好媳妇,全国五好家庭获得者李秀亭
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弘扬者——李秀亭
——记王家的好媳妇,全国五好家庭获得者
王家的好媳妇李秀亭于3月11日因病去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个月了,逝世后人们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赶到开封敦复书院向李秀亭女士表示哀悼和追思竟达几千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西、甘肃等地。这些人大部分人深受李秀亭、王英杰夫妇的精神所感染,有的是受过他们的帮助和教育。——记王家的好媳妇,全国五好家庭获得者
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一是李秀亭、王英杰夫妇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和献身公益事业的精神。他们富裕起来不忘回报社会,助学、修路、捐善款,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全部;二是李秀亭、王英杰夫妇创办的河南省第一所道德大讲堂——开封敦复书院。以道德思想、精神、行为帮助别人、感化别人。李秀亭、王英杰夫妇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中国好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十几项荣誉。爱人王英杰还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1979年,李秀亭的爱人王英杰在开封车务段工作,当时丈夫工资低,家中人口多,生活十分困难,生活所迫,她和丈夫慢慢尝试做起了小生意。夫妇二人从最初的捡废品、洗衣服到卸煤球、拉货物,直到开了自己的农副产品经销部。由于他待人和善、诚信经营,短短几年就积累了一千多万元的财富。那个时期万元户可是人们向往的目标,可李秀亭的家已经是几千万的“暴发户”。可他们致富不忘社会,乐于助乐。
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生。
1989年,全国开展资助贫困女童入学的“春蕾行动”,李秀亭、王英杰夫妇得知消息后,主动要求所在辖区政府,愿每年拿出自己经商所得,帮助全国各地的12名女童从小学一年级直至上大学。当听说这些穷孩子从未去过天安门观看升国旗仪式时,他心情十分难过,眼中噙满心疼的泪水。为满足孩子们的心愿,他坚决为孩子们出资,圆了孩子一个梦。王英杰到底资助了多少钱他已经记不清了,可他说:“钱是身外之物,能帮助别人,这才是把钱用到了正地儿。”
2009年暑期的一天上午,在大相国寺捐款会上,采访过李秀亭王英杰夫妇的记者廖大林带着校长和他的同事来到李秀亭家中。一阵寒暄之后,廖大林记者说明了校长的来意:这所高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在校生,曾代表学校参加过省物理竞赛,还拿了大奖。但该学生家境困难,看王英杰能不能从经济上帮帮他。听完来意后,李秀亭、王英杰为校长的到来而感动,对这位校长肃然起敬:作为名校的一校之长,为自己的学生来求助,一定是下了决心才来的。这分明是一个父亲在为他的孩子求助啊!想到这里,王英杰、李秀亭夫妇没有丝毫迟疑,当即表示愿意解囊相助,并让女儿取钱交到了校长手中。校长连声说:“谢谢、谢谢,回来派人把收据送过来。”爱人王英杰却说:“收据就不用送了。我只有一个请求,不要让学生知道是谁帮的他就可以了。”事情过去了,平平 静静的生活中,校长遵守了诺言,他们夫妇甘当无名英雄。
捐资修路,方便群众出行。
2007年,致富后的王英杰、李秀亭夫妇,生活依然非常节俭。平日里,吃的是粗茶淡饭,穿衣总是从地摊上拣来最便宜衣服。但遇到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却表现得极为慷慨。
在开封大梁门外西关北街一带,有一条梁苑路,那是一条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王英杰李秀亭夫妇每次从那里经过,总有一种想法:自己出资修这条路,不也是办了一件善事么?于是,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市里领导谈过之后,就开始了筹集资金。
那虽然只是一段不足两公里的路,但让私人出资去修,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工程预算大约需要110万元。王英杰、李秀亭商定决定出资为群众办好这件事女儿提起修路的事时说:“维修这条路时,爸妈就像给盖自家的房子一样操心,电话一个接一个,又是水泥,又是石料,运到工地后他还要亲自去验收。夜深了,他们还要到工地上转一圈才能睡个安稳觉,为了修路他们没有吃好饭也没有睡好觉,整整熬了75天,平平坦坦的大道修好,方便周围的群众。
无论是2008年汶川地震,还是2012年的雅安地震,他们共捐善款近10万元救助震区群众。2009年又出资义务为两个家属区200多户居民解决排水问题,2012年在开封大学设立英杰奖教金、奖学金,30多年来,王英杰从未忘记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舍弃家产只为道德坚守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秀亭、王英杰夫妇结缘于南京“传统文化学习班”。他们夫妇第一次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课,在学习班上他们听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次听课学习更加触动他们的心灵,“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回开封的路上王英杰、李秀亭决定要在开封开办一个传统文化学习班。自此,他们夫妇毅然放弃经商、放弃家族企业,走上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之路。2008年8月,王英杰开办敦复书院,义务对群众开展德育教育,用道德的力量凝聚人心,换一种方式回报社会。为创办开封敦复书院,王英杰、李秀亭夫妇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分3次买回共1060平方米的房屋装修成教室、宿舍、餐厅,并购置了教材、桌子、凳子等。敦复书院现已拥有500多个座位的大礼堂、两个可容纳300多人的多媒体教室,以及能同时供200多人食宿的餐厅和宿舍。
11年来,李秀亭、王英杰夫妇不仅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义务办学,更是将自家每年130多万元的租房收入全部用于书院正常运转。敦复书院属纯公益性质,无论举办哪种形式的教育班,学员吃、住、学全部免费。还把女儿、女婿、外甥、外孙等全家十几人致力敦复书院的公益事业,在敦复书院做义工,做志愿者。为社会凝聚崇德向善的力量,弘扬真善美,传递了正能量。
11年来,敦复书院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精心组织举办大型公益讲座幸福讲堂100余期、固定道德讲堂200期,全市全民文化餐厅课程180期,儿童国学夏令营12期,中小学生德行少年30余场,开办接受外地学员的长期培训班8期,不仅使全国各地30多万人次受教育,更带动了全市及周边地市建立各级道德讲堂620多所。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有政府机关的公务员,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有大中专院校学生,也有耄耋老人,又有几岁的孩童。敦复书院先后被开封市文明办、开封市共青团开封市委等组织定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敦复书院已成为开封,乃至全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文明道德的精神高地。
在李秀亭老人的追思会上,人们踊跃发言,追思李秀亭感人至深的故事。
“心中只有他人,唯独没有她自己。”
来自开封22中的班主任老师提起李秀亭满含泪水。她说,书院创办初期,她带领全班30多为学生到敦复书院免费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时,看到李秀亭老人每天都是凌晨三点和书院的义工们蒸馒头,择菜、做菜。中午,学生们吃过饭,她一个一个收拾碗筷,看到有学生剩下一点点饭粒和菜汁,,她一边教育孩子有爱惜粮食,一边掰一口馒头,沾沾菜汁吃下,使孩子们深受感动和教育。深夜孩子们都休息了,李秀亭老人和义工们还在厨房里洗刷碗筷,这那一点还像院长夫人和腰缠万贯的“阔太太”。我们班的学生在敦复书院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回到学校,学生懂礼貌,讲文明了。一次河南省漯河市的一个学校老师们来我们二十二中参观学习时,在我们校园随处可见学生向老师行九十度鞠躬礼并向老师问好,老师答礼时也九十度还礼,漯河市的同行们感到惊讶和由衷的钦佩,称赞我们把孩子教育的这么好。我说:“这都是从敦复书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时学到的。”
前年春节前夕,李秀亭老人听说部分五保户、困难户的老人还没有穿上棉衣,她和老伴王英杰院长一商量拿出一万多元为困难户购买一批棉衣并及时发放给困难户,让这些老人过上了温暖的冬天。受救助的老人们非常感动,他们说:“敦复书院院长王英杰、李秀亭夫妇雪中送炭,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我们能安稳的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季。”
在追思会上,来自河南省第一监狱的一名警官在回忆李秀亭老人时透露,前年,他来到敦复书院办事,在和李秀亭老人闲谈时,在问及李秀亭身体情况时,李秀亭不经意的告诉他,自己眼睛不好,患有白内障,警官告诉她,可以做白内障手术。李秀亭问手术得多少钱,警官说:“手术下来得四、五千元”她说太贵,现在敦复书院多处用钱,以后再说吧。四五千元花在自己身上她吝惜,为了传承传统文化,为给社区修路,为困难户温暖过冬,为困难学生上得起学,她花几万,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她都毫不犹豫,可自己花四、五千元她都心疼。
这位警官哽咽地地说:“李秀亭大姐心里装的都是他人,唯独没有她自己。”
开封三槐书院:王明义 撰稿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