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感动固始十大人物”候选人—王道慧

2015-04-12 15:41:59来源:固始网

打印 字号: T|T

  “柔情化春雨,热血写春秋。”这是固始县汪棚乡敬老院96名孤寡五保老人,用发自肺腑的心声,为他们的“干女儿”——固始县汪棚乡民政所长王道慧,编送的一副春联。
  从2000年担任民政所长,已默默走过十四个春秋。在基层民政这个光荣而又特殊的工作岗位上,王道慧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尽心尽力为广大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办实事、办好事,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风雨十四年,弹指一挥间。王道慧在平凡的基层工作岗位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十四年来,累计出资10多万元,资助20多名失学青少年上学,使得9名困难大学生圆梦学业,当年她资助的贫困大学生盛磊,现已成为博士研究生,任教于清华大学。十四年来,3000多名“五保老人”,特困家庭,优抚对象,在她的悉心关怀下,燃起了希望与梦想,已实现了他们的小康梦。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王道慧也先后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2006年被市政府评为民政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行业标兵,2008年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9年受到国家民政部表彰,近四年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一、“老人如父母,能为老人排忧解难,是我最大的幸福,我愿做他们的干女儿。”
  汪棚镇五保户共451人,这些孤寡老人有相当一部分面临“五难”:吃饭难、穿衣难、住房难、死后安葬难。面对这么些老人,生活如此艰难,她多方奔走,四处呼吁,在资金最困难的情况下,2005年成立了汪棚乡第一个敬老院,入住21人,他们中有瘫痪的,有双目失明的,有聋哑的,在当时让人看后一言难尽。然而,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众中,因为她管理有方,老人们各尽所能,有的种菜、养花,有的喂猪、喂鸭,有的洗衣、做饭。敬老院成了他们真正的家。王道慧三天两头去看望他们,给他们送物、送药,与他们叙知心的话,给他们烧水做饭,擦身端尿,还给他们开会讲国家政策,唱革命歌曲,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随后,她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重视,争取上级民政部门的扶持,争取成功人士的捐助,在汪棚镇建成了三所敬老院,入住96人。敬老院里老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种菜,养殖家禽家畜,一来可以补充生活二来可以锻炼身体。现在的三所敬老院老人们天天有肉吃,人人有衣穿,病了有人看,瘫了有人管,死后有人葬。每到端午节、中秋节、小年她带着民政所的全体工作人员和他们一起过节。这些五保老人们视敬老院为他们的“天堂”,把王道慧当做亲生女儿,王道慧也视他们如父母。
  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了给孩子多一份阳光,我愿做孩子们的妈妈”。
  对老人,王道慧怀着一颗赤诚的孝心,对孩子,她总是用深深的爱心尽力呵护。已过不惑之年的她,只有一个亲生女儿,但是叫她“妈妈”的失学青少年和大学生就有20多个。
  2003年8月的一天,同事无意中说到有一个叫刘玉勤的女孩,是她的养父在陈淋子镇桥头卖牛时捡回来的。苦命的孩子7岁丧母,11岁丧父,当年17岁的刘玉勤高中毕业,考了440分,家里很贫寒,上大学看来没有希望了,想把她介绍给人家当保姆,王道慧当即告诉同事,你把那孩子带来让我看看。孩子到了她家,哭着说“王姨,我不想当保姆,我才17岁,我想上大学!”那一刻,王道慧的心很酸,陪着孩子流下了眼泪。此后刘玉勤被驻马店师院降分录取,王道慧东拼西凑为她解决了学杂费,每月按时给她寄去300元生活费。从此,他的家也就成了刘玉勤的家。刘玉勤每次从学校回来都吃住在她家,她也把这苦命的孩子当亲女儿看待,使刘玉勤重新享受了母爱,得到了家的温暖。
  2009年夏天,王道慧到村里走访困难户,来到董楼村一位70多岁老奶奶家。老人哭诉她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死了,儿媳远嫁留下一个孙女,二儿子也死了,儿媳远嫁留下一个孙子,三儿子没结婚就病死了。第四个儿子因开车出车祸成了瘫子,现有一个孙子赵传辉在长春大学读书,眼看连饭都吃不上,还上啥学。这位老人经历三次丧子之痛,二次离别之苦,困难无人可比。王道慧听后泪流满面,对照国家政策为其全家办理了农村低保,解决了吃饭问题。老人的孙子赵传辉的学习费用全部由她个人承担,直到学业修成工作为止,现在的赵传辉已在上海商贸大学读研究生,除了上级救济以外,她仍每月按时给他寄去生活费。
  三、“军人是长城,能为最可爱的人出一份力无尚光荣,我甘做军人的守护者。”
  汪棚镇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全镇红军失散人员、老八路、抗美援朝复员军人及烈士家属432人,王道慧对这些优抚对象有着特殊的感情,努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各种困难。
  十四年来她走访了全镇千家万户,对困难家庭的生活状况都作了详细记录,但她走访最多的还是复员退伍军人。2010年夏季,她走访闫照林、陆海洲、李国祥等10位复员军人,了解到他们住房十分困难,其中有3位是孤寡老人,回去后她立即给上级写报告,争取资金60000元,使10位老八路的住房得到了修缮。走访中她还了解到,严光明、王清兰、朱登会等7位革命伤残军人,按国家规定应享受公费医疗等待遇,但他们从未享受过应有的待遇,她就主动给镇党委、政府写报告,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老胡集村胡习曾,已是85岁高龄,父亲是张国寿错杀的革命烈士,按规定他应享受烈属定补,可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兑现。为此,老人上访了38年。2005年元月,胡习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王道慧,她当即表示,把所有的证件交给她,她帮助胡习曾去跑各个部门。后来她奔走县乡十几次,找依据、查资料,使几十年的老问题得到了解决。当胡习曾从她手中接过烈士家属定补证时,激动得颤抖着嘴唇,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却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100元钱硬塞给她,她拉着老人的手说:“老人家,这钱我怎么能要,是我们民政工作者对不起你,多少钱能弥补你38年的委屈啊!”。老人听了这番话,跪在她面前放声大哭……
  为复员军人服务,她热情似火,真情付出。复员军人陆新祥,已是79岁高龄,参加过援朝战争及西藏平叛。复员回乡时证件丢失,一直没能享受定补,为此老人曾200多次上访。2005年3月的一天,陆新祥再次上访到县民政局,正巧遇到了王道慧,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王道慧帮助陆新样查找档案,向陆新样的许多战友调查取证,仅用了4天的时间,就解决了陆新样49年来渴望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
  四、“关注弱势群体,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我愿做特困群众知心人”。 
  在老百姓的眼里,无论大官小官,谁能真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谁就是好官。2007年,她到五保户余正有家走访。已瘫痪在床6天却无钱医治的余正有的家,目睹到他已贫困得连电灯都不敢用,小破屋里漆黑一片,老人又瘫痪在床,此情此景,她当即打电话叫来了村支书、村长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后,立即将老人送往医院,费用由她先垫付。金诚所至,金石为开,不到一个星期,这位老人居然奇迹般被治愈了。后来,王道慧又把余正有老俩口安置在敬老院,彻底解决了老人的住房和生活问题。
  2009年她在走访中,了解到了罗塘村的桂永学,两个哥哥在煤矿事故中丧命,后来他自己酒后骑车出车祸后高位截瘫,其父得知后,连续三天吐血身亡,老婆也离他而去,家中只留下70多岁的母亲和―个七岁的女儿。肖岗村段中良,大儿子在外务工时被机器伤掉一只胳膊,小儿子痴呆,段中良本人患有高血压偏瘫,爱人又得了脑中风,大儿子感到生活无望服毒身亡。黄岗村王建珍,本人双目失明,两孩子幼小残疾,唯一可以依靠的丈夫又遇车祸身亡。这三户人家的困难,简直令人闻之心寒,怎么办?群众的困难就是民政工作者的职责所系。对照“五保”供养政策,她立即把这三户九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并安置在敬老院,还联系学校解决了孩子就学,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
  2013年6月联山村赵家何,坐着轮椅到民政所反映问题,爱人因贫困服毒自杀,自己患病瘫痪。一个孩子正在上中学。若不能得到救助,他将死路一条。王道慧二话没说从包里掏出500元钱给他;然后与学校联系每月到校送生活费200元,对照国家政策为赵家何父子俩办理五保户,并安置在敬老院生活。赵家何逢人便说,王道慧是他的救命恩人。
  人间自有真情在,真情服务暖民心。“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基层民政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王道慧用自己的一腔热忱与辛勤付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崇高境界。她以人性的光辉,点亮了无数个家庭行进的明灯,以扎实的工作,诠释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核心理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没有休止符,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教育实践活动中,王道慧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