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宪铎:王子乔太子升仙处的洛阳养菊人

2019-03-05 09:15:16来源:大河网

打印 字号: T|T
       他自幼守望着传奇,把山上野菊花做成了独有产业,给当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升仙太子碑
       "一个关于太子升仙的故事,一直在洛阳偃师一个叫缑山的地方流传。故事更因1300年前,武则天御书设立的升仙太子碑而声名远扬。甚至屈原、李白等名人都留有墨迹。故事也伴着当地一种独有的野菊花疯长。随故事成长的还有缑山下的王宪铎,他自幼守望着传奇的缑山和升仙太子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把山上的野菊花做成独有产业,给当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洛阳缑山太子晋升仙之处
       王宪铎家住洛阳偃师市府店镇府南村,村口突兀拔起一座土山就叫缑山,也就是传说中太子晋升仙的地方。
       升仙太子即王子乔,名晋,人称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其自幼聪明非凡,长大后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群众疾苦。周灵王二十年,洛河涨水,洪水逼近王宫。周灵王只顾王宫安危,不管百姓死活,强征民力堵河,太子晋谏言要宜疏不宜堵。灵王不仅不听太子意见,还强令臣民堵塞了谷水,虽保住了王宫,却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农田。太子晋也因与父王政见不合,被废了太子称号,成了庶民。
       一天,子晋在洛河南岸游猎,一头花鹿跃入眼帘,就拈弓射去,正中鹿后臀。鹿撒腿就跑。太子晋纵马紧追。追到一山上,鹿在一片野菊丛中不见了。不见了伤鹿,他却被山顶一潭泉水和浓郁的野菊陶醉了。忽然,菊丛一动,飘然而出一位鹤发童颜的长须老人,老人身后躲着那只带箭的鹿。老人就是得道之人浮丘公。太子晋早听闻道士浮丘公是世外异人,就留在缑山修仙学道。三十年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果然,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山之巅,待了数日后,升天而去。给灵王留下的除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外,还有酸枣刺上挂着的半截系剑丝绳。系剑柄之绳名“缑”,时人就将这孤山峰唤作“缑山”,并一直传到了现在。太子晋也是道教中最早的仙人之一。
       女皇撰文立下升仙太子碑
       如今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还在绽放,山上那泉池还在,人称饮马池或饮鹤池,只是泉已干涸,仙水再无。传说中,太子晋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在菊丛静坐吹笙,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15岁行冠礼后,以太子身份辅政。太子晋被废黜为庶人后,终日闷闷不乐,忧郁成疾,未及三年而薨。太子晋为民请命而死,死时仅17岁。百姓感其恩德,就将旧日王子称作王姓,又祈愿他善有善报,百世永生。武则天赴嵩岳封禅,曾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并为他单独立庙。
       多年后的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年已76岁的武则天,再次来到嵩山,途中留宿缑山,游览了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亲自撰文并书写了碑文。升仙太子碑碑高7米左右,上宽1.58米,下宽1.73米。盘龙首,龟趺。碑于同年六月成,立于升仙太子庙大殿前。人们称之为升仙太子之碑。庙在乾隆年间重修,毁于“文革”期间。但升仙太子碑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矗立于缑山之巅,2006年3月3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后世的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常常引用这一典故,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
       升仙太子碑文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升仙故事。因是周王室后裔,时人称其为“王家”,从此就“以王为姓氏”了。太子晋也称王姓始祖,王姓族人常来缑山祭拜。
        太子后人成缑山养菊人
       从小在缑山长大的王宪铎,种地之余的职业就是看守升仙太子碑,为前来寻亲的宗亲讲太子升仙故事。也从中了解了很多传统文化。但前些年,经济大潮冲击下,导致这些很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一直被荒芜。王宪铎清楚地记得,前些年有外国友人在缑山升仙太子碑北面不到100米远的地方,捐巨资修了一个天文馆,当时馆内设施在省内都是一流的,但由于各种原因,该馆几乎没咋开放过,也没给当地人带来任何变化。这让王宪铎很心痛。
       王宪铎希望在守好升仙太子碑的同时,借助文化力量,把缑山的野菊花当做文化品牌培育挖掘。王宪铎除对缑山及升仙太子碑好奇外,更让他好奇的是满山的野菊花,如今仍然在缑山绽放着。缑山的野菊花非常奇特,花瓣细碎、有股浓郁的甜香,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菜,泡茶更有独特清香。更怪异的是,尽管当地野菊花不少。但仅有生长在缑山上的野菊花,才有这独有的特性。
       王宪铎2012年开始尝试养菊花,谈起当时的缑山,很多当地的百姓记忆犹新:就是个荒芜的土岗,岗除升仙太子碑外还有一通乾隆重修太子庙的石碑,还有就是荒芜的天文馆,其余就是满山的野菊花和荒草,上山是一条泥土路,十分难走。升仙太子碑当时几乎成了被人遗忘地方。
       王宪铎一边守着缑山和升仙太子碑,一边养野菊花。为此,他和村委会商议,租赁缑山上的荒山养菊花。那时,当地有很多矿山,很多人的精力都放在来钱快的矿山上了。大家都忙着开矿,地都不愿种了,更别说开荒山,养菊花了。村里毫不犹豫地给王宪铎签了40年荒山租赁合同,将面积约500亩的荒山租给王宪铎,让其在山上养菊花。
        八年奋斗缑山仙菊成品牌
       为便于养菊,王宪铎举家搬到山上住。每日每夜都劳作于山间野地,用斧头斩去杂草,留下菊花。经过8年选种培育,如今在山上培育了80多亩缑山野菊花。并用缑山仙菊的名字申请了商标,建了合作社、公司。王宪铎制茶工艺也和别的烘干制菊花茶方式不同,王采用在室内风干方式制菊花茶。这种方式比较原始,但制出的茶口感好。他制出的菊花茶如米粒大小,直接放嘴里咀嚼有种淡淡的甜香味。
       王宪铎说:菊花不仅是名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被赋予了吉祥、长寿之意。菊花茶从古至今一直深受茶客们的青睐。清新淡雅的菊花茶,让浮躁的心归于宁静。菊花经过晾晒,浓缩精华,在水杯里,迎来生命的再一次绽放。也隐含了很多人生的哲理。
       王宪铎在养菊过程中,为了环境的协调,从不破坏山上的自然环境。他还雇用40多个工人,一边养菊,一边绿化荒山,他自己筹资,硬化了上山的水泥路,修了提灌站,重修了太子庙。在8年时间里,他用菊花装点荒山,用卖菊花的钱绿化荒山。截至目前,他已在缑山先后投入1800万元进行绿化等建设。在他的努力下,如今的缑山已成为当地一个免费的开放式游园,春暖花开时节,缑山已成当地群众的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其开发的菊花茶也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做大品牌要全力回报乡邻
       王宪铎说,这些成绩的取得肯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些年,政府为扶持其养菊事业,不仅给其一些项目补贴,还帮其建了冷库,硬化了一些路面。
他透露,这些年,房产建设比较火,曾有人建议他在缑山上进行房产或农家乐等项目开发。被他婉拒,他表示,养菊是他的最爱,他会在保护生态、协调发展的情况下,发展养菊事业。投机倒把的事他不会干。为此,他还得罪一些人,被举报违法建设。他说国家打击那些超标准建农业大棚看护房,实际上用于居住、出租、出售或搞餐饮等经营性开发建筑。而他租赁的荒地500亩,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允许他这样的农业经营项目用地面积不超过5%,和最多不超过10亩的农业项目建设用地,而他在政府的帮助下,利用山势只建了370平方米(不到6分地)房子,用于冷库、菊花分拣、包装、风干、储存、办公等。近日,在省里清理大棚房专项整治中,他了解情况后,主动将政府帮他建起的一座用于处理肥料的大棚拆除后说:他会尽量配合政府工作。目前,他的菊花产业年产值大约在180万元左右,解决了村里40多人的就业问题。尽管这些对当地来说微不足道,但作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及今后的多渠道发展,他认为其意义不可估量。今后,他会进一步保护好升仙太子碑、扩大菊花种植面积,打造好缑山仙菊这个名片,协调发展,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脱贫致富出力。
           工人们正在打理野菊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