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雾里的小花 | 徐志摩原配夫人张幼仪的悲欢(一)

张幼仪,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她好似一把被遗弃的扇子,丢在秋天的凉夜里。
与林徽因、陆小曼相比,这位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在徐志摩的婚恋和婚变之中,沦为被人忽视的配角,成为诗人与才女、名媛风流韵事的点缀。
如果说林徽因心若莲花亦倾城(林早年诗作《莲灯》中有“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陆小曼国色天香占尽春光(陆寂寞晚年常画牡丹),那么把张幼仪比作什么呢?徐志摩有一首诗名为《朝雾里的小草花》,张幼仪恰如诗中“小玲玲的野花”,平凡而坚韧,带着露珠,“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可是一场朝雾将她笼罩,与徐志摩离婚的人生变故过后,她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1996年,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在美国出版了张幼仪的英文版口述自传《Bound Feetand Western Dress》,该书的中文版被翻译为《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在台湾与大陆先后出版。书中围绕徐张之间持续七年的包办婚姻,翔实叙述了张幼仪的人生经历。
张幼仪人生经历,如她自己所说,“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在德国与徐志摩离婚,是张幼仪的人生转折点,在德国离婚之前,张幼仪是被动的,被命运的洪流挟裹着走,身不由己;“德国后”,张幼仪是主动的,将命运的转盘把握在自己手中。
追寻张幼仪的人生旅途,还要从与徐志摩的结缡说起。
命运的红线把张幼仪和徐志摩绑在了一起
说起张幼仪的出身,那是民国的名门望族。张幼仪,族谱名嘉玢,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的书香世家。
张幼仪的祖父做过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行医为业,是当时宝山县的巨富。
张幼仪是家中第二个女孩,在八男四女共十二个孩子中排行第八。她的二哥张嘉森(字君劢)早年留学日本,曾是末代翰林,也是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的革命党人,后来成为民国政学两界的风云人物。四哥张嘉璈(字公权),从事银行业二十二年,历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副总裁、中央信托局长等职。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十二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教席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做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命运的红线将她和徐志摩捆绑在一起。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嘉璈,被一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中学生作文所吸引,这篇文章将梁启超的文风模拟得惟妙惟肖。而且书法也透着不凡的才气,字有风骨,笔画劲道,气有神韵。张嘉璈拍案称奇,询问之下,得知文章作者是海宁县硖石镇富商徐申如的独子徐章垿(音同“序”),这位徐章垿就是徐志摩。
说起徐章垿为何改名叫徐志摩,还有一个小故事。在徐章垿过周岁的时候,遇到一位名叫志恢的和尚,自称能摸骨算命,他在徐章垿的头上抚摸一遍后说“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徐申如一听,大喜,于是在周岁后改名志摩。徐志摩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新诗人,终成大器,名中注定?亦或是命中注定?
张嘉璈看到徐志摩的作文,爱才心切,当晚给徐申如写信,提议将自己的二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家公子。徐申如虽是海宁富豪,但在重文抑商的中国传统社会里,能够与书香世家的张家结亲,显然是一种荣耀。他在回信中表示:“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即张公权)之妹为媳。”
1915年12月5日,双方家长为张幼仪和徐志摩操办了一场极其隆重的婚礼。为了买到称心的嫁妆,张家专门派人去欧洲采购,又派张幼仪的六哥随行监督。嫁妆的体积大到张幼仪根本无法带着整批东西去硖石,里头的家具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进去,只好由张幼仪的六哥从上海用驳船送过去。
洞房花烛夜,张幼仪想要告诉徐志摩,她感谢命运的安排,现在她是徐家的人了,她愿意好好地侍奉他们。但是,她所受的传统教育不允许自己在这个时候先开口。徐志摩也只是紧张地望着她,一句话都没有说。二人之间的夫妻生活,是在沉默中开始的。这沉默预示着徐志摩的某种不满,这是徐志摩对双方家长包办婚姻无声的反抗。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一开始就充满了某种危机,由于徐志摩作为诗人的羽翼尚未丰满,他还处于求学的道路上。
1917年秋天,徐志摩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次年夏天,经过张君劢、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一千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也由于梁启超的介绍,他认识了汪大燮、汤化龙、范源濂及林长民等人。由于结识了林长民,后来,徐志摩在英伦与林长民之女林徽因有了一段恋情,促使他挣脱与张幼仪的婚姻。
1918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乳名),即徐积锴,之取名“积锴”蕴有深意,“锴”是“良铁”的意思。徐家希望这个长孙,像良铁金属一样,具有刚强、正直、果断、公正的品质。徐积锴的诞生,意味着徐志摩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恩师梁启超的建议下,徐志摩于1918年8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随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
徐志摩去美国留学,是自费,他的父亲希望他将来在金融业发展,做一个中国的银行家。徐志摩到了哥大,志向更加远大,要做中国的汉密尔顿。汉密尔顿是美国的政治家,华盛顿总统时代的财政部长。事实上,徐志摩既没有成为银行家,也没有成为政治学家,而是成为一名诗人、文艺家。倒是他的两位大舅哥,分别实现了他的志向。张嘉璈成为中国的银行家,张君劢成为政治学家、“中华民国宪法之父”。
徐志摩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与金岳霖、张奚若过从甚密。金岳霖回忆他们一起留学的生活时说:“徐志摩和我们不一样,头一点是阔,我只有六十美元一月,张奚若大概也差不多。徐是富家子弟。他来不久,就买了一套七十二美金的衣服。不久裤子不整了。他不知从哪儿借来熨斗,烫裤子的时候和人争论,把裤子烫焦了一大块。只得另买一条灰色的裤子。”
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突然放弃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他想到英国入剑桥大学师从罗素。徐志摩离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很突然,他告别好友张奚若时,送了他一本厚重的英文词典。张奚若一直用到西南联大时期。徐志摩遇难后,张奚若在《大公报》上写了悼念文章:“我非文学家,也非艺术家,对于文艺家的徐志摩不敢有所论列。我所要说的只是关于‘人’的方面的徐志摩,换句话说,就是志摩的人格,志摩的风度。”文章的最后,他评论道:“志摩的个性这样特殊,人格这样伟大,理想这样高尚,所以他的死不但是中国新文艺界的大不幸,也是中国整个理智阶级的不幸,也是中国全体人民的大不幸。”
一个率性而为的人,遇到了意外,徐志摩到了英国,才得知罗素到了中国。这个意外结束后,徐志摩邂逅林徽因,这个更大的偶然,改变了徐志摩的人生走向和命运,成为徐张婚变的诱因。
徐志摩留学美国英国时,张幼仪在海宁硖石徐家侍奉徐志摩的双亲,养育年幼的儿子阿欢。她无法预料一场婚姻的变故,强加在她的头上。
与徐志摩离婚后独自抚养的次子夭折
1920年冬天,在徐志摩父母的支持下,张幼仪走出海宁,出国为徐志摩陪读。当她乘着船满怀希望地到达法国马赛港时,一眼从人群中认出穿着黑色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白丝巾的徐志摩。“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张幼仪的心立刻凉了一大截。尽管徐志摩冷若冰霜,两人和久别重逢的夫妻一样,在照相馆里合影留念。
张幼仪来英国时,徐志摩与林徽因正坠入情网。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夫妻关系可想而知。张幼仪受不了孤单的被冷落的生活。搬到英国伦敦郊区沙士顿小镇住,这时,张幼仪又有了身孕,徐志摩要求她打胎,并提出离婚。一天早晨,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说是带来徐志摩的口信。黄子美问道:“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徐志摩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
在张幼仪的眼光里,离婚就是被“休”,她坚决不同意,认为自己没有犯“七出”的任何一条。
孤独无助之下,张幼仪写信向在巴黎求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张幼仪到了巴黎,张君劢无法照料有孕在身的张幼仪,只好将妹妹寄居在住在巴黎郊区的刘文岛夫妇的租房里。在这一段时间,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的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怀孕八个月的时候,张幼仪随七弟张景秋前往德国。1922年2月24日,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托人送来的离婚书信就到了。徐志摩在这封信中写道:
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
后来谈起这封信,张幼仪说:“他说我们‘前途无限’‘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是什么意思?我什么时候表现过这些潜力了?”她认为,与其说这封信是写给她的,不如说这些话是说给群众和史家听的成分更多。
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1922年生次子彼得,张幼仪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婚姻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许多年后,当有人问张幼仪,是否认为徐志摩要求离婚是革命性的举动,她说“不”,因为他那时主要是为了追求林徽因。“如果他从一开始,也就是在他告诉我他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的时候,就和我离婚的话,我会认为他是依自己的信念行事,我才会说徐志摩和我离婚是壮举。”
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后,觉得无法面对张家和徐家的人,于是带着幼小的儿子彼得生活在柏林。徐家仍然每月邮寄生活费用。张幼仪开始做独立自强的女性,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在柏林独自抚养彼得的这段时间,张幼仪遇到了罗家伦。罗家伦,字志希,1897年生于绍兴柯桥镇。就读北大时,与傅斯年等人成立“新潮社”。五四运动后,罗家伦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后又在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罗家伦经常去张幼仪的住所拜访,看望彼得。张幼仪在回忆录《小脚与西服》中写道:
他每个星期来看我几回,不是和我一起坐坐,就是陪彼得玩玩。以前我从没有和男人坐得这么近过,可是我猜想他是来看彼得的……
有一天我们坐着喝茶,彼得在铺在地板上的一块毯子上玩耍的时候,罗家伦问我:“你打不打算再结婚?”
虽然我当时还很年轻,大概才二十三岁,可是四哥写信告诉过我,为了留住张家的颜面,我在未来五年内,都不能叫别人看到我和某一个男人同进同出,要不然别人会以为徐志摩和我离婚是因为我不守妇道。
而且我明白我在家乡还有个儿子,我一直没教过他,在我善尽做母亲的责任以前,我不可以嫁进另外一个家庭。所以,我没敢把罗家伦那句语气温柔的话听进耳里,于是我看着我的茶杯轻声说:“不,我没这个打算。”
罗家伦听完过了一会儿就走了,从此再也没按时来看过我。
在海外留学的罗家伦,还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令人感到意外。因为罗家伦在五四运动期间,认识了上海的女大学生张维帧,他留学欧美时,与张维帧鱼雁传书,经历漫长的情书攻势和马拉松式的追求,结为伉俪,成就民国学者婚恋的一段佳话。在时间的灰烬中,在历史的烟云中,还有多少隐秘的情感?张幼仪的回忆录中,提到的这样一段往事,让我们对民国学者产生了更为丰富感性的认识。
张幼仪在离婚三年之后,又一次人生的变故降临——失去次子彼得。1925年3月19日,三岁生日刚过完不到一个月,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
(本文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百年风雅》)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