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以乡贤文化推动古民居保护

2018-07-23 17:50:55来源:咸宁新闻网○王振华

打印 字号: T|T
  江源村位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脚下,是一个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民生殷实、贤达辈出、村风淳朴、人文底蕴深厚的小山村,尤其是至今保存仍较完好的古民居群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该已被列为全省古民居和传统文化保护示范村 。古民居的保护工作还带动了生态保护、村庄卫生环境整治工作,促进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在通山,像江源这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民居资源丰富的村落为数不少,比如素有古民居之村的宝石,全县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厦铺藕塘郑家大屋,洪港三源的成家大屋等等,但他们有的消失殆尽,有的断墙残瓦。而江源村的古民居却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并由此而推动它的复活,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什么?除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乡贤的参与,是乡贤文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江源的新乡贤群体包括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干部,在外地经商的热血青年,留守的老知识分子和村组干部等等。他们凭着对家乡的执着热爱、勇敢担当和无私奉献精神,拯救了古民居,使家乡的古民居避免了毁灭的厄运。
  改革开放初期,江源村村民住房几乎都是明清时代的古民居。上世纪末,这里的古民居面积还有27000多平方米,很多老宅子,雕梁画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江源村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见过世面”的务工人员从城市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将城市的审美标准带进了江源,一时间盖洋楼、拆旧建新行为蔚然成风。由于当时绝大多数村民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江源村的古民居也没有专人管理,致使不少文物价值很高的古建筑被钢筋水泥平顶楼房取代。到2005年,古民居面积锐减到17000平方米。
  目睹拆旧建新之风的愈演愈烈,这些新乡贤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们纷纷站出来,以极大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之进行了艰难的抗争。王定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以置换的方式使得纯寡妇老屋免遭拆毁;他多次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族人,使得老宗屋没有因建设新祠堂而消失;他四处奔走,上下联系,克服一切阻力,将迪德堂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开辟网站,建立微信群体,广泛开展宣传联络活动,吸引了省市县领导和许多科研机构、文化名流来江源考察、创作和体验生活,扩大了江源的社会影响,提升了江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了保护家乡的古民居,2005年以来,他查阅资料,撰写文稿,留意网络信息,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转钟。有一次为了古民居的事情,他连夜开车赶赴南昌,因疲劳驾驶而昏厥过去,险些丢了性命。为了保护家乡的古民居,他每年往返南昌、通山、江源和武汉十几次,还经常赴北京、上海等地联系有关部门,参加相关活动,所有旅差、应酬等项费用都自己承担,累计达10多万元。委托高校所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申报材料,因理事会经费周转困难也自己垫资支付,确保了项目申报工作如期完成。为了保护家乡的古民居,他多次主动放弃了签合同、谈生意的机会,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万元之多。湖北经视记者采访时问他:“你为了家乡公众利益付出了这么多,你不后悔吗?”他坚定地说:“不后悔,我才30出头,再过10年也就40多一点,赚钱的机会多的是,可古民居拆了就没了,古民居等不起啊”
  在这个乡贤团队里,像王定钊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在县电力公司上班的王龙祥,让出自家老宅,作为理事会办公场所,王定钦经常放下手头的生意,回家参与日常管理事务。60多岁的老支书王能战老当益壮,一马当先地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王定滋将父亲文革期间冒着挨打挨斗危险,从火堆里抢救出来的五块老匾额捐献给公家......还有许多在外经商人士,只要家乡有需要,他们都会一呼百应,立马赶回江源。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江源古民居保护工作得到了上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支持,成立了江源村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使得古民居的保护呈现出了有组织保障,有制度规范,有经费来源的可喜局面。
  现在,迪德堂已经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宗屋群落有望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源村也即将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江源村古民居保护和复活的总体规划也在省文物局的指导下进行紧张的编制之中。
  这就是新乡贤的风采,这就是乡贤文化的魅力。是他们唤醒了人们珍爱传统文化的觉悟,是他们凝聚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大合力,是他们引领村民将一幅美好的江源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单位:通山党史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