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巴河县王海泉用勤奋追逐着书法梦
原标题:新疆哈巴河县王海泉用勤奋追逐着书法梦
亚心网讯(通讯员魏紫芸)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7月4日,静静的走进哈巴河县阿克齐镇建业东路社区银发无忧室,王海泉老师正在练习书法,“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挥洒自如。看到我们的到来,王老师立刻停笔,向我们打招呼。
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时候,还是三年前的冬天,他站在楼下等待我们,看上去像六十岁出头,精神矍铄,和蔼可亲。
王海泉老师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特别喜欢书法,少年时的梦想就是当一个书法家。然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养育儿女很是艰难。

20多岁时,王海泉独自从老家四川来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哈巴河,几年后成了家,家里还有5个孩子,老人和孩子都需要照顾,再加上一直和土地打交道,年轻时的梦想就逐渐淡忘,只能平时见到好的字就拿来临摹,没有纸就把别人用过的废纸翻过来写,没有笔就用树枝、小石头在地上画。有时兴趣来了,半夜两三点起来写字。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50岁的王海泉搬迁到了县城居住,这时,王海泉有了大把的时间,儿时的梦想让老人家重新拿起了笔,他每天坚持练毛笔字上千字。“天道酬勤”,由于勤奋努力,老人家进步很快,几年后就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头衔,他的书法作品,于2012年1月在第一届鼎盛中华海内外书画、摄影作品大赛中荣获老年组银奖,他本人被评审为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500强,被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聘请为创作委员(聘请三年),二级书法师。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不管每天要忙什么,也要练习写上千字,这些荣誉鼓励我学练书法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发挥余热,为书法艺术作出应有的贡献。”王海泉告诉笔者。
书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从笔墨中抽离出来的线条,发展至今,已是承载了我国千百年历代名家的高古神韵。中国文字源于日月鸟兽的象形,在岁月变迁中日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王海泉老师比较喜欢行草书,似行云流水的潇洒豪放,不像楷书那么端正,不如隶书那样有折无转,却有种独特的优雅潇洒。
据了解,王海泉老人目前受聘于哈巴河县老年大学老年书法班,学员年轻的有50多岁,年长的80多岁,这里老师和学生的界线已经很模糊,挥毫泼墨间大家更多的是在一起练习书法、学习切磋。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时王海泉老师正在给老人们讲述这首的含义。既要把这首诗用毛笔认认真真写出来,还要熟练的背会。
每个星期,老人们都给自己安排规定的课程,今天是星期四,上的是书法课。老人们在一起学习练习书法,一方面磨练意志,在生活中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生境界,懂得生活,品味人生。
文化是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中国书法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符号,是最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元素。传统书法的承传,关系到中华文化的承传,也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随着电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书法的使用、生存、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提笔学习练字,电脑、手机已成为生活及办公的主要工具,这已经关系到中国毛笔书写汉字的生死存亡,危及中华文化的安全。
王海泉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是我们一直在使用的中国文字,我们不能把书法作为书法家的纯艺术,放在一个小圈子里,脱离生活、脱离大众审美,应该把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精神”的骨气和底气而世代相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