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成:“花”心不改 瓷中有梦

人民网郑州4月16日电(辛静)“时间到,温度已降至150度以下,可以开窑。”4月14日,随着国家高级工艺美术(陶瓷)师王群成一声令下,几十件釉感坚实、色彩绚丽的鲁山花瓷缓缓出窑,其颜色随着温度的变化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先由蓝变白,再由黑变为绛红。“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这一刻演绎得淋漓尽致。
2017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中,王群成晋升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陶瓷)师,成为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花瓷传承人。尽管如此,他依然还要守在1000℃的瓷窑旁边,认真观察瓷器的变化,做好每一次记录。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12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的鲁山花瓷,向来被专家称为“汝瓷之源、钧瓷之母、官瓷之祖”,在唐玄宗时期曾为宫廷御用瓷。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鲁山花瓷的烧造延至晚清,渐次繁华落尽。
2006年,鲁山段店古瓷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就在这一年,参过军、当过教师、开过铁矿的王群成做出一个决定:转行投身于鲁山花瓷复兴事业当中。
“花瓷是中华瑰宝,作为后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挽救花瓷技艺,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广大。”王群成说。
自古毗邻宛洛古道的鲁山县段店村,地下有煤田,地表多矾土,制胎的原料、用水,烧瓷的燃料均可就地取材。自此,无论严冬还是酷暑,王群成每天都早出晚归,跑到段店村拾捡老瓷片,研究其成分。他翻过从背孜乡到梁洼镇百公里间的山山岗岗,寻找原料;遍访全国瓷器产地,寻求配方;去北京请教陶瓷专家,寻求理论支撑;到汝州、禹州请师傅,试制试烧……
2010年,在一次车祸中,王群成的右腿严重受伤。康复之后,家人一再劝他不要再“痴迷”于花瓷了,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继续追逐着他的“花瓷梦”。
王群成倾其所有,投资1600多万元建设鲁山花瓷传承基地,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反复实验。在经过上百次试验后,2014年,令他魂牵梦绕的失传多年的唐代花釉瓷黑地、淡蓝和乳白斑花一器三色终于复现在眼前。“看到成功烧制出花鼓、梅瓶、观音瓶等,内心很高兴,付出有了回报,辛苦没有白费!”王群成感慨。
“黑釉蓝白一火成,神钧开颜花千形。”在复原传统器型之后,王群成又不断创新,赋予陶瓷器型新的时代特征。在王群成的公司——中国河南尧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展厅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花瓷作品:刻有“一份责任、一种态度、一种情怀、一个标杆”字样的笔筒精美绝伦;将千年银杏叶和鲁山桑蚕叶烧制在瓷器之上,制成的“唐钧木叶器”惟妙惟肖;具有孔雀开屏色彩之美的孔雀蓝茶具兼具艺术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
王群成拿起一只酒杯,向大家介绍他们研发出的鲁山花瓷新品种:“这种黑瓷酒具是‘能量瓷’,含有十几种矿物质,能改善酒的口感,对人体十分有益。推出以后,很受市场欢迎。”
一件件花瓷作品见证着王群成的努力和付出,也让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山花瓷制作技艺)传承人实至名归。2015年,其作品《长颈天球》《花浇》分别荣获“第四届东方韵国际陶瓷博览会银奖”“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2016年,《鲁山花鼓》荣获“第二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银奖……
“公司目前已拥有四座‘尧神古窑’,研发《花鼓》《梅瓶》等传统器型300余种,‘能量瓷’茶具、餐具、酒具系列30余种,文房用具10余种,年产花瓷达20万件。下一步我们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更多时代新产品,争取把鲁山花瓷做强做大!”怀着一颗“花瓷梦”,王群成坚定地说。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