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8旬老人王岳阳用笔和相机书写传奇散播爱心
金华新闻客户端4月16日消息 金华日报永康分社记者余美娜 通讯员 方德伟
“我今年有个想法,想把洛阳的龙门石窟,‘搬’到我们的家乡岩渡里,让岩渡里再添一道新风景。”“我今年还准备再出一本书,这本书要跟小报那么大,把关于我自己的资料都搜集起来出版。”这是永康市87岁退休干部王岳阳今年的两个小目标。作为一名耄耋老人,他的勤勉、奉献精神,让人敬佩。
这是什么工具?分享到分享到 腾讯微博分享到 新浪微博分享到 人人网分享到 搜狐微博分享到 网易微博分享到 MSN
“我是党培养的出来的,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就应该要比别人做得多一点,所以,我到了这个年纪,还一直在做事。”王岳阳老人说。
王岳阳老人出生于1932年。他告诉记者,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爱学习、爱写字。但是,解放前,由于家境贫困,他一度辍学。解放后,政府免费送他上中学进师范读书,开启了他的新生活。工作以后,他勤勤恳恳,退休以后,他依旧不愿意停下来,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奉献着。
以笔而战 为家乡美画龙点睛
王岳阳的名字,乍一听到,就觉得是一个闯荡江湖,有情有义的侠客。而他本人的性格,确实也如此。王岳阳从小爱写字,他就用这支笔,行走“江湖。”
王岳阳的老家在唐先镇岩渡里村。在他上学工作的60年间,与岩渡里村的交集,只是一个家长。但是退休的30多年,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怀抱。
在岩渡里村,游步道、“心”字石刻、书法碑林、足足有十个景。岩渡里的开发,离不开王岳阳老人,年过八旬的他一直坚持开发家乡旅游项目。多年来,努力挖掘家乡山水的旅游价值,村子周边的山脉他已爬了无数次。不仅如此,他还献墨捐钱。摩崖石刻上的字,都出自他的手。而请人拓印后刻到悬崖峭壁上,也都是他慷慨解囊。与此同时,王岳阳还多方奔走,很多好心人士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捐出善款,这才有了如今美丽的岩渡里。
“退休这么多年,我就没见到过他的退休工资,全都贡献给村里了。反正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我和儿子都支持他,只要他身体吃得消,开心就行了。”王岳阳的老伴说。
而一提起王岳阳老人,村里人就赞不绝口。不少村民都说,这是我们村辈分最高、威望最高的老人了。
“我们村有好的山水,大家也都有心要建好家乡,但是苦于能力有限。王老游览了国内、甚至世界各地的名胜,他回到家乡来,把好的东西带到家乡来,就是我们家乡人的福气。”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兴 说。
“他虽然是我们村人,但是从小都不生活在村里的,能回到村里来做建设,发展旅游,这份心真的不简单。”村民王德才说。
永康城区的紫薇园、金华双龙洞的冰壶洞,都留有王岳阳的墨宝。王岳阳的这支笔,还远走到了杭州。在建德市乌龙山玉泉寺,一个大大的“净”字,也正是王岳阳赠予的。
相机为武器 记录家乡美
王岳阳行走江湖还有另一件利器——“相机”。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岳阳就穿梭于大街小巷,赶起了时髦,他手上端着一方相机,用镜头记录着永康的变迁,至今未曾停歇。而他最执着的,是对方岩山的记录。
1980年,为了拍摄方岩风光照,他在山中居住一个多月,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从方岩山顶下来,再登上对面的南岩顶峰,拍了大量的照片,其中两幅作品被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的封面和封底采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引起了省、永康两级政府对方岩旅游的重视。
30多年来,王岳阳老人背着相机上方岩500多次,至今,还有许多地方可以看到王老拍摄的方岩风光照。
退休以后,王岳阳游历了国内的各大名胜风景区,还游到了世界各国。他一次一次用相机记录这些美景,他要把这些美景引进到自己的家乡。
“岩渡里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大心字,也是来源于普陀山的灵感。我想普陀山有个心,我们家乡也有一块大石头。做人做事,全凭一颗心,就也刻了一个大红心。”王岳阳说。
退休以后,王岳阳老人还开办了青少年摄影工作站,培养下一代孩子的摄影爱好,兼职大司巷小学校外辅导员,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少先队优秀辅导员,被浙江省摄影家协会评为省突出摄影工作者。
“王老师是我的老朋友,也算是忘年交了,他这种刻苦、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到十分敬佩。”好朋友杨鸣放说。
就是凭着一股奉献精神,一个87岁的退休干部,浑身充满了力量。
“我今年有个想法,想把洛阳的龙门石窟,‘搬’到我们的家乡岩渡里,让岩渡里再添一道新风景。”“我今年还准备再出一本书,这本书要跟小报那么大,把关于我自己的资料都搜集起来出版。”这是永康市87岁退休干部王岳阳今年的两个小目标。作为一名耄耋老人,他的勤勉、奉献精神,让人敬佩。


“我是党培养的出来的,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就应该要比别人做得多一点,所以,我到了这个年纪,还一直在做事。”王岳阳老人说。
王岳阳老人出生于1932年。他告诉记者,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爱学习、爱写字。但是,解放前,由于家境贫困,他一度辍学。解放后,政府免费送他上中学进师范读书,开启了他的新生活。工作以后,他勤勤恳恳,退休以后,他依旧不愿意停下来,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奉献着。
以笔而战 为家乡美画龙点睛
王岳阳的名字,乍一听到,就觉得是一个闯荡江湖,有情有义的侠客。而他本人的性格,确实也如此。王岳阳从小爱写字,他就用这支笔,行走“江湖。”
王岳阳的老家在唐先镇岩渡里村。在他上学工作的60年间,与岩渡里村的交集,只是一个家长。但是退休的30多年,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怀抱。
在岩渡里村,游步道、“心”字石刻、书法碑林、足足有十个景。岩渡里的开发,离不开王岳阳老人,年过八旬的他一直坚持开发家乡旅游项目。多年来,努力挖掘家乡山水的旅游价值,村子周边的山脉他已爬了无数次。不仅如此,他还献墨捐钱。摩崖石刻上的字,都出自他的手。而请人拓印后刻到悬崖峭壁上,也都是他慷慨解囊。与此同时,王岳阳还多方奔走,很多好心人士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捐出善款,这才有了如今美丽的岩渡里。

而一提起王岳阳老人,村里人就赞不绝口。不少村民都说,这是我们村辈分最高、威望最高的老人了。
“我们村有好的山水,大家也都有心要建好家乡,但是苦于能力有限。王老游览了国内、甚至世界各地的名胜,他回到家乡来,把好的东西带到家乡来,就是我们家乡人的福气。”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兴 说。
“他虽然是我们村人,但是从小都不生活在村里的,能回到村里来做建设,发展旅游,这份心真的不简单。”村民王德才说。
永康城区的紫薇园、金华双龙洞的冰壶洞,都留有王岳阳的墨宝。王岳阳的这支笔,还远走到了杭州。在建德市乌龙山玉泉寺,一个大大的“净”字,也正是王岳阳赠予的。
相机为武器 记录家乡美
王岳阳行走江湖还有另一件利器——“相机”。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岳阳就穿梭于大街小巷,赶起了时髦,他手上端着一方相机,用镜头记录着永康的变迁,至今未曾停歇。而他最执着的,是对方岩山的记录。
1980年,为了拍摄方岩风光照,他在山中居住一个多月,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从方岩山顶下来,再登上对面的南岩顶峰,拍了大量的照片,其中两幅作品被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的封面和封底采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引起了省、永康两级政府对方岩旅游的重视。
30多年来,王岳阳老人背着相机上方岩500多次,至今,还有许多地方可以看到王老拍摄的方岩风光照。
退休以后,王岳阳游历了国内的各大名胜风景区,还游到了世界各国。他一次一次用相机记录这些美景,他要把这些美景引进到自己的家乡。
“岩渡里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大心字,也是来源于普陀山的灵感。我想普陀山有个心,我们家乡也有一块大石头。做人做事,全凭一颗心,就也刻了一个大红心。”王岳阳说。
退休以后,王岳阳老人还开办了青少年摄影工作站,培养下一代孩子的摄影爱好,兼职大司巷小学校外辅导员,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少先队优秀辅导员,被浙江省摄影家协会评为省突出摄影工作者。
“王老师是我的老朋友,也算是忘年交了,他这种刻苦、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到十分敬佩。”好朋友杨鸣放说。
就是凭着一股奉献精神,一个87岁的退休干部,浑身充满了力量。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