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四百年前的“返乡大学生”王懋曾

2017-09-06 16:57:10来源:海南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四百年前的“返乡大学生”王懋曾
  文\本刊特约撰稿 徐桃
  “太史藏书所,西林古渡头。桥通千障碧,溪抱一村幽。小径有时合,落花随意流。柳梢维不住,身是济川舟。”这首咏叹定安龙梅村小桥流水之美的诗,来自于明后期文坛领袖、“后七子”代表人物王世贞。但其一生从未到访琼州,此诗是依据同在南京为官的龙梅村人王弘诲描绘故乡的画作而唱和的。除了王世贞,王弘诲还与当时的名家大儒焦竑、于慎行、董其昌、张廷臣、汤显祖等50人酬唱,遥歌海南风物,得诗142首,都收录在《南溟奇甸集》里。如此集中的由当世名家以海南为题进行创作,在海南文学史上实属罕见。
  然而,我们今天能读到这些作品,还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王弘诲的曾孙王懋曾,作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毅然决然返回败毁近半个世纪的故乡,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花费9年时间重建龙梅村,同时重新刊刻了《南溟奇甸集》等一批书籍,重续祖先文脉,复兴故乡文化。
  清顺治四年(1647年),王懋曾生于定安龙梅。龙梅王氏为定安的名门世家,然朝代更迭之下,到王懋曾这一代,故土乡村在匪祸中被毁,父母为保护乡民双亡,族人四处流散。王懋曾3岁便成为孤儿,由一老仆携其投奔身为举人的外祖父陈宗洛,抚养长大成人。
  在科举上,王懋曾也颇不顺,虽年轻时就考中秀才,但后屡次应试都无收获,直至52岁才通过拔萃登科选为岁贡生,有了入读国子监的资格,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大学生。
  尽管如此,在颠沛流离中,王懋曾仍潜心向学,尤其嗜书,坐卧一编,家中插架丹黄,几于充栋。长大成人后,他居定安乡里,教书育人,热心公共事务。虽未能登科取仕,但翰学深养,心善有礼,深得乡人尊敬,许多当地世家子弟都拜在其门下受教。
  当时的定安百废待兴,王懋曾参与重修建江楼、尚友书院、石浪亭、寄傲轩等,又修好了出入龙门镇的“挽董渡”,修建了“延寿桥”。“挽董渡”因修建牢固,管理得当,正常使用两百余年,现今还有遗址。
  康熙年间两次修订定安县志,王懋曾都参与修编。
  46岁时,王懋曾作出重要的人生决定,重返故土龙梅村,召唤族人,“以一线之力,全一族之亲疏”,倾其所有重建村庄。王懋曾联合族人,花了9年的时间,修筑祖茔,和睦族里,修谱立宗,终于让龙梅村“复亨”。
  故土重建是王懋曾为族人所谋现实之依,而作为文人的王懋曾,更唏嘘和在意的是为祖先立功、立德、立言。尤其是曾祖王弘诲留给子孙的家藏书籍《天池草》《南溟奇甸集》等,都在王懋曾的努力下,重新刊刻传世。《天池草》是王弘诲编撰留给子孙之书,为自身一生所行留下记载,其康熙刻本分为26卷本,有几十万字之多。王懋曾花费了巨资,才得刊印留世。《南溟奇甸集》则是王弘诲对故乡的所恋所感。2009年,在海口发现的孤本《南溟奇甸集》,就是王懋曾康熙年重刊本。
  在王懋曾的努力下,其父母王昌言和陈氏保护乡民的刚烈行为,得到官方和民间不少文人的记载、旌表和歌颂,当时岭南名士陈恭尹、屈大均、龚章等亦关注落笔,让其事迹得以宏扬,忠义得彰显。
  王懋曾为人,尝自言“酒陶情,诗言志,衔杯击钵,达者事也,吾能自俗哉。”喜与文人骚士盘桓胜迹,把酒赋诗,萧然有出尘之概。宦游至琼的名流,多投诗相赠,送礼联欢。与海瑞、丘濬合称“岭南三大清官”的清代名臣陈瑸,就跟其感情颇厚,自称王懋曾的“年家眷弟”。
  王懋曾留世的《松溪小草》集,收录了一百多首记录生活与酬和的诗歌,书中可见当时海南读书人的所思所想和所行。
  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去世前,晚年的王懋曾流连龙梅的石浪亭、寄傲轩,“读书教子其中,至老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