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桂齐:战地抓拍得了特等奖

2017-08-13 17:56:38来源:北京晨报

打印 字号: T|T
18岁参军,曾奔赴老山前线,保卫南疆荣立战功。43岁转业,至2017年退休。热爱摄影,曾经拍摄照片《战地理发》,获得了云南省摄影大赛特等奖。
18岁参军到了炮兵部队,多年的军旅生涯中,王桂齐上过战场保家卫国,立过战功,后来又做过多年的行政工作。很多人都知道,王桂齐还有一个业余爱好——摄影。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王桂齐不仅是一位亲临战场的战士,还是记录我军官兵前线战斗生活的记录者。
入伍进了新兵连
1976年2月27日,王桂齐入伍,穿上了军装。离开生长的北京,一路辗转,进入了新兵连,那是一个可以容纳几百人的饭堂,把单人床板整齐成行地铺放在地上,就是他们的床铺。
新兵训练很艰苦,王桂齐他们所在的班成绩优秀,却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训练结束时,要按照考试成绩排序,分类安排岗位,排在第一序列的是计算兵。王桂齐说,“全团280名新兵,由各连队初试后,选出前三名再到团里参加考试,当时全团缺编三名计算兵,所以要考出3个计算兵,最终我成为三人之一。”
入伍后钟情摄影
入伍后,王桂齐开始接触照相、洗相,渐渐情有独钟,成了他最喜欢的业余爱好,他的津贴,也几乎都花在这个爱好上面,“当兵前3年,每月津贴分别是六元、七元、八元,我用积攒的100多元津贴,买了一架海鸥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平时节余的津贴,都买了胶卷和摄影书籍,我还东拼西凑组装了一架放大机,又用木制箱子改成了一个印相机。闲暇时不是捣鼓照相机,就是摆弄放大机和印相机,拍了不少照片”。
不久之后,在师里组织的培训中,王桂齐认识了师部负责全师摄影工作的干事,主要任务是拍摄新闻图片给报刊投稿。对于王桂齐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不管白天晚上,只要不上课我就给他当徒弟打下手。两个月的培训时间里,我学会了一些洗相、放大技术,为日后的摄影打下了基础”。
上战场兼任摄影
那个年代并没有数码相机,照相都是用胶卷,较好的胶卷每个都在20元以上,对王桂齐来说,胶卷的珍贵让他珍惜每一次拍摄的机会,“仅凭我自己微薄的工资,一个月不吃不喝,也只能买十来个,所以,每照一张相片都很珍惜,我不会轻易按下快门,同时认真学习拍摄的技巧,还读了《刑事侦查学》中有关照相章节,又经过老师悉心指导,学会了构图、用光。”。
不久之后,学习摄影已经有一段时间的王桂齐,有了一个实习的机会,“在云南前线,由于阵地指挥所没有专门的摄影干事,而各级慰问、演出活动又离不开照相,团政委魏双来征求我的意见,可否兼任摄影工作,对我来说,这既是认可,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于是,进入战区一个月左右,我开始负责团里的照相工作”。
战地摄影获大奖
对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战场难以身临其境,很难了解战地的生活,但王桂齐本身就是军人,且身处战地,有更好的拍摄条件。负责照相工作之后,王桂齐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同时也开始向报社投稿——这也是他的工作之一,“投了几张新闻图片,被报社采用还获了奖”,有一张《战地理发》照片王桂齐至今记忆犹新,内容是一名战士坐在炮架上,把报纸掏一个窟窿套在头上,代替理发的围裙,另一名战士手拿推子为他理发,这张照片不仅广受好评,还获得了云南省摄影大赛特等奖。
除了用于投稿,王桂齐还拍摄了大量前线战斗生活的照片,保存了几百个冲洗后的胶卷,这些都成为后来记述团史、师史的战地影像资料。此外,王桂齐的照片还在河北省的宣化县、张家口市等地的文化馆举办了展览。
转眼几十年过去,王桂齐退休已经十年,但摄影的爱好并没有放下,回忆起当年的那些老照片,王桂齐说,“感觉又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战友们并肩战斗、谈笑风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