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生命的歌者
王旭东简介:
王旭东,媒体人。
曾在《人民论坛》工作、历任《中国贸易报》记者、区域主任,《中国经济网》湖北频道编辑部副主任,《法治报道》湖北常务副主任,现任《武汉都市圈》杂志社主编。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会副秘书长、2016年被湖北工商业联合会、湖北总工会评定为“湖北十大策划人”。
出版书籍有《见证》、《周胜彬与新化山水》。
“无冕之王”,这是记者封给自己的一个官,其实记者就是跑腿的,腿跑断了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白天四处奔波,晚上熬夜赶稿,有的女同事一边带孩子一边写稿,写两笔孩子哭了过去哄,哄完了接着写。
王旭东在一家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担任主编,纸质媒体普遍不景气,杂志社大幅度裁员,人手不够,一人多用,主编除了撰写每期卷首语外,还当一线记者、当责任校对、当广告部经理。杂志社降低费用,规定内部人员写文章,不计稿酬。有一次,我翻阅他主编的刊物,一期有七篇文章竟出自他的手笔,有专题报道、人物专访、散文随笔、理论专稿。
人累点,无所谓,更苦的是心累,每期都战战战兢兢,生怕政治出问题,又担心刊物质量出问题。王旭东说,要想折磨人,就让他当主编。
1
记者:用腿写文章
王旭东腿勤,好像脚生来就是走路的,他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在武汉都市圈奔波。
记者是用自己的脚采写别人文章,用双脚去丈量每个故事的长度。有的时候是在文字堆里匍匐而行,俗称“爬格子”,有的人很幸运,爬到天花板上,成了知名作家、学者,也算是出人头地,绝大多数的记者,码字码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百无一用的穷书生。
邓一光和胡汉华,一个文学谱系的文青,都在一个文学圈里混,两人都当编辑,两人都写小小说,发在晚报、青年报的副刊上,文学品位不分高下,才华学识难分伯仲。
邓一光著有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 三十余部;短篇小说三十余部;电视剧剧本三部;出版有《邓一光文集》(四卷本),各类文学专著二十余部。
邓一光先后斩获近百个文学奖项,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我是太阳》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胡汉华的作品却封存在自己记忆的抽屉里,布满沧桑岁月的尘屑。
同一片云层,邓一光在云上享受阳光,胡汉华则在云下淋着风雨。
一条路走出来是坚持不懈的跋涉,走不出来是命。王旭东太相信自己的腿,好像脚能告诉他的诗和远方,其实每个人的路,上天早已设计在每个人的命里,只是我们很少有人知道命里的方向。
2
记者:用良心写文章
王旭东天性善良,是一个自己摔倒了也要搀扶别人的人。
一个远在湖南的媒体人,告诉他湖南新化有一个画家,叫周胜彬,是李可染的弟子,金山石的学生,画画十分了得,但作品无人问津,生活十分贫困。
画家周胜彬
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张炳绍告诉我,据官方资料统计,中国体制外的书画家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生活在贫困线下,生存环境令人堪忧。
周胜彬不算个案,王旭东只有一个念头,能帮就帮。他赶到湖南新化,这天天正下大雨,推开周胜彬的家门,屋内下着小雨,雨在户外室内恣意挥洒着深秋的寒意,周胜彬的砚墨却无处落笔。
这时的周胜彬已经70多岁了,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院),师从潘天寿、李可染、刘雨芩、全山石等大师。周胜彬说,1960年到1964年,跟金山石整整学习了四年,白天跟他学油画,晚上我经常去看潘天寿(原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该校现为中国美术院)。
画家周胜彬作品
有文章说,周胜彬是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全山石等大师画派传人。
周胜彬对王旭东说:“我为了谋生,被熟人介绍做了一名油漆工,此时,因祸得福!其实,做油漆工跟画画是一样的,这样每天与油漆打交道,我画国画有功底了,自己的手变得利索起来。我在1969年创办了“新化美术油漆社”,在1985年因资金不足,我就在自己家里搞艺术,一直没有停下来。虽然自己很穷迫,但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享受艺术带了的乐趣!”
这位古稀老人他将一生的时间、精力、心血、智慧和节衣缩食的钱财都投入到线条和色彩中。
王旭东联系了当地媒体,找到县委宣传部,策划从县到省城再到全国的三轮媒体轰炸,再通过县旅游局,在县城大车站掛出周胜彬五幅巨幅国图,周胜彬一下子成了县里文化符号,声名鹊起,绘画作品成了大家追捧的热点。
王旭东与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汉清合作出版的《周胜彬与新化山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得意之作,也是一个策划人的经典案例。
3
记者:用使命写文章
他崇拜当过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的范长江,在他眼里,范长江不只是一个光华四射的人物,而是一个用生命写新闻的人,是在白色恐怖下第一个在报纸上公开称呼中国工农红军为“红军”的人、第一个只身到苏区采访的记者。
两天前,他刚写一篇文章,讲范长江这样一代新闻巨子怎样用一个灰暗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说,在阴沟里简单地挖了一个很浅的坑,两边用木板衬着,把尸体放下去,然后在尸体上盖了一块薄板子就封土了。我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杰出代表范长江彻底离开了人世。
王旭东仍然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自己的记者身份,他还说他要像范长江那样努力追求精神高度、深度、宽度!
王旭东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感觉有没有一种精神的虚拟性,我说不清楚,但他在自己职业生涯中始终贯穿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精神找寻,他天生就是一个记者,他的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信息,他的心可以用善良抚慰人心,他嫉恶如仇的天性可以为正义代言。
王旭东,一个生命的歌者。
王旭东,媒体人。
曾在《人民论坛》工作、历任《中国贸易报》记者、区域主任,《中国经济网》湖北频道编辑部副主任,《法治报道》湖北常务副主任,现任《武汉都市圈》杂志社主编。

出版书籍有《见证》、《周胜彬与新化山水》。
“无冕之王”,这是记者封给自己的一个官,其实记者就是跑腿的,腿跑断了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白天四处奔波,晚上熬夜赶稿,有的女同事一边带孩子一边写稿,写两笔孩子哭了过去哄,哄完了接着写。
王旭东在一家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担任主编,纸质媒体普遍不景气,杂志社大幅度裁员,人手不够,一人多用,主编除了撰写每期卷首语外,还当一线记者、当责任校对、当广告部经理。杂志社降低费用,规定内部人员写文章,不计稿酬。有一次,我翻阅他主编的刊物,一期有七篇文章竟出自他的手笔,有专题报道、人物专访、散文随笔、理论专稿。
人累点,无所谓,更苦的是心累,每期都战战战兢兢,生怕政治出问题,又担心刊物质量出问题。王旭东说,要想折磨人,就让他当主编。
1
记者:用腿写文章
王旭东腿勤,好像脚生来就是走路的,他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在武汉都市圈奔波。
记者是用自己的脚采写别人文章,用双脚去丈量每个故事的长度。有的时候是在文字堆里匍匐而行,俗称“爬格子”,有的人很幸运,爬到天花板上,成了知名作家、学者,也算是出人头地,绝大多数的记者,码字码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百无一用的穷书生。
邓一光和胡汉华,一个文学谱系的文青,都在一个文学圈里混,两人都当编辑,两人都写小小说,发在晚报、青年报的副刊上,文学品位不分高下,才华学识难分伯仲。
邓一光著有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 三十余部;短篇小说三十余部;电视剧剧本三部;出版有《邓一光文集》(四卷本),各类文学专著二十余部。
邓一光先后斩获近百个文学奖项,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我是太阳》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胡汉华的作品却封存在自己记忆的抽屉里,布满沧桑岁月的尘屑。
同一片云层,邓一光在云上享受阳光,胡汉华则在云下淋着风雨。
一条路走出来是坚持不懈的跋涉,走不出来是命。王旭东太相信自己的腿,好像脚能告诉他的诗和远方,其实每个人的路,上天早已设计在每个人的命里,只是我们很少有人知道命里的方向。
2
记者:用良心写文章
王旭东天性善良,是一个自己摔倒了也要搀扶别人的人。
一个远在湖南的媒体人,告诉他湖南新化有一个画家,叫周胜彬,是李可染的弟子,金山石的学生,画画十分了得,但作品无人问津,生活十分贫困。
画家周胜彬
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张炳绍告诉我,据官方资料统计,中国体制外的书画家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生活在贫困线下,生存环境令人堪忧。
周胜彬不算个案,王旭东只有一个念头,能帮就帮。他赶到湖南新化,这天天正下大雨,推开周胜彬的家门,屋内下着小雨,雨在户外室内恣意挥洒着深秋的寒意,周胜彬的砚墨却无处落笔。
这时的周胜彬已经70多岁了,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院),师从潘天寿、李可染、刘雨芩、全山石等大师。周胜彬说,1960年到1964年,跟金山石整整学习了四年,白天跟他学油画,晚上我经常去看潘天寿(原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该校现为中国美术院)。
画家周胜彬作品
有文章说,周胜彬是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全山石等大师画派传人。
周胜彬对王旭东说:“我为了谋生,被熟人介绍做了一名油漆工,此时,因祸得福!其实,做油漆工跟画画是一样的,这样每天与油漆打交道,我画国画有功底了,自己的手变得利索起来。我在1969年创办了“新化美术油漆社”,在1985年因资金不足,我就在自己家里搞艺术,一直没有停下来。虽然自己很穷迫,但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享受艺术带了的乐趣!”
这位古稀老人他将一生的时间、精力、心血、智慧和节衣缩食的钱财都投入到线条和色彩中。
王旭东联系了当地媒体,找到县委宣传部,策划从县到省城再到全国的三轮媒体轰炸,再通过县旅游局,在县城大车站掛出周胜彬五幅巨幅国图,周胜彬一下子成了县里文化符号,声名鹊起,绘画作品成了大家追捧的热点。
王旭东与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汉清合作出版的《周胜彬与新化山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得意之作,也是一个策划人的经典案例。
3
记者:用使命写文章
他崇拜当过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的范长江,在他眼里,范长江不只是一个光华四射的人物,而是一个用生命写新闻的人,是在白色恐怖下第一个在报纸上公开称呼中国工农红军为“红军”的人、第一个只身到苏区采访的记者。
两天前,他刚写一篇文章,讲范长江这样一代新闻巨子怎样用一个灰暗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说,在阴沟里简单地挖了一个很浅的坑,两边用木板衬着,把尸体放下去,然后在尸体上盖了一块薄板子就封土了。我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杰出代表范长江彻底离开了人世。
王旭东仍然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自己的记者身份,他还说他要像范长江那样努力追求精神高度、深度、宽度!
王旭东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感觉有没有一种精神的虚拟性,我说不清楚,但他在自己职业生涯中始终贯穿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精神找寻,他天生就是一个记者,他的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信息,他的心可以用善良抚慰人心,他嫉恶如仇的天性可以为正义代言。
王旭东,一个生命的歌者。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