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守兴如何“土里刨金”
(原标题:看王守兴如何“土里刨金”)
■ 本报记者张倩通讯员王涛冯媛媛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有何不同?在今年40岁的王守兴看来,农业正在发生变化,从事农业劳动的新时代职业农民也应与时俱进。那么,关于当好 “新农人”,他有何经验之谈呢?
玩科技讲究智能种植
王守兴是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八张村人,采访他时,他正在示范田里查看新培育的“中都青”品种莴笋的长势情况。
“大众口味在变,所以做农业也一定得讲究更新换代。 ”王守兴告诉记者,整个合作社共有1800亩面积,种有各类蔬果,其中莴笋、花菜、西瓜是主打,“每年一月底采收莴笋,隔半个月就开始种植早春西瓜。到6月下旬把两茬西瓜收完,经高温闷棚后又开始种花菜,以及萝卜、豆角、辣椒等,全都是无公害的,一年到头都不耽误。 ”
在园区放眼望去,标准化钢构大棚、喷滴灌设施、防虫设备一应俱全,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连接到田间地头。全电脑操作的设备是从以色列进口的,浇水施肥的量系统测定,连简单的病虫害防治也用上了环境控制系统。
“如今,农业正向现代化、规模化生产迈进。科技、设备要跟上,农民的观念也要转变。 ”王守兴观念的转变始于三年前参加区里组织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在他的园区也成为每年培训的实践基地,带着更多的农民走向科技兴农的路子。
“以前的技术含量低,不懂得科学管理种植‘瞎种乱种’,现在是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有机施肥等‘精种优种’,这关系到产量质量,还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田地里长出来的果实靓、品质好,产量增,腰包自然能鼓起来。 ”王守兴笑呵呵地说。
搭桥梁跑活农村经济
20多年前,王守兴中专毕业回家务农,从传统的大田作物到种植大棚蔬菜,八张村算得上当地农业转型的一个典型。但是在销售上,始终无法做到信息对称,通常一季应季蔬菜上市,每家要卖上一个月才能卖完。
“那时农民没有抱团意识,卖菜都是农户各家趁着天亮开市前,又自家劳力骑个自行车运到城里的批发市场。一天只能送一趟,一趟最多能运100斤。 ”王守兴说,他就是“运菜大军”中的一员。
销售上的被动让王守兴意识到不能这么坐以待毙。2000年,他主动找到批发市场的商贩谈合作:由他负责集中调运村民的蔬菜,批发商派车直接上门收,这样一来,村民的菜一两天就能卖掉,省时又省心,而自己也能从中赚点微薄差价。
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把蔬果交由王守兴卖,越来越多的批发商也主动找到他寻求合作,于是,王守兴便把蔬菜经济当成个行当来做。现在,他已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蔬菜经纪人,十几个村民组和周边乡村都有他发展的二级经纪人,一天发货量达60万斤。每天王守兴都要浏览全国大大小小几十个批发市场了解行情,这里菜价便宜就减少配货,那里需求量大就增加配额,像个“军师”一样来调配,争取做到利润最大化。
翻花样目标做精做深
去年,合作社亩均利润达1.5万元。一直靠规模发展“吃甜头”,王守兴也意识到,现代农业要壮大,还是离不开延伸产业链,深度挖掘附加值。
“接下来的重点是发展净菜加工和脱水干菜项目,目前已经购置好设备,等加工厂建设完毕就能上马生产了。 ”王守兴介绍,净菜加工通过把新鲜蔬菜经过整理(如去掉不可食部分、切分等)、洗涤、消毒等加工操作,利润较高、减少运输损耗,切除下来的废弃物又能通过青贮,发酵有机饲料销售给养殖场。而脱水干菜则打的是“差时”销售的牌,像干豆角,一斤的销售利润能提高50%以上。
得益于曾经参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如今,70后的王守兴还是注意及时“充电”,坚持读书、看报、定期拜访农技人员。
■ 本报记者张倩通讯员王涛冯媛媛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有何不同?在今年40岁的王守兴看来,农业正在发生变化,从事农业劳动的新时代职业农民也应与时俱进。那么,关于当好 “新农人”,他有何经验之谈呢?
玩科技讲究智能种植
王守兴是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八张村人,采访他时,他正在示范田里查看新培育的“中都青”品种莴笋的长势情况。
“大众口味在变,所以做农业也一定得讲究更新换代。 ”王守兴告诉记者,整个合作社共有1800亩面积,种有各类蔬果,其中莴笋、花菜、西瓜是主打,“每年一月底采收莴笋,隔半个月就开始种植早春西瓜。到6月下旬把两茬西瓜收完,经高温闷棚后又开始种花菜,以及萝卜、豆角、辣椒等,全都是无公害的,一年到头都不耽误。 ”
在园区放眼望去,标准化钢构大棚、喷滴灌设施、防虫设备一应俱全,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连接到田间地头。全电脑操作的设备是从以色列进口的,浇水施肥的量系统测定,连简单的病虫害防治也用上了环境控制系统。
“如今,农业正向现代化、规模化生产迈进。科技、设备要跟上,农民的观念也要转变。 ”王守兴观念的转变始于三年前参加区里组织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在他的园区也成为每年培训的实践基地,带着更多的农民走向科技兴农的路子。
“以前的技术含量低,不懂得科学管理种植‘瞎种乱种’,现在是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有机施肥等‘精种优种’,这关系到产量质量,还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田地里长出来的果实靓、品质好,产量增,腰包自然能鼓起来。 ”王守兴笑呵呵地说。
搭桥梁跑活农村经济
20多年前,王守兴中专毕业回家务农,从传统的大田作物到种植大棚蔬菜,八张村算得上当地农业转型的一个典型。但是在销售上,始终无法做到信息对称,通常一季应季蔬菜上市,每家要卖上一个月才能卖完。
“那时农民没有抱团意识,卖菜都是农户各家趁着天亮开市前,又自家劳力骑个自行车运到城里的批发市场。一天只能送一趟,一趟最多能运100斤。 ”王守兴说,他就是“运菜大军”中的一员。
销售上的被动让王守兴意识到不能这么坐以待毙。2000年,他主动找到批发市场的商贩谈合作:由他负责集中调运村民的蔬菜,批发商派车直接上门收,这样一来,村民的菜一两天就能卖掉,省时又省心,而自己也能从中赚点微薄差价。
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把蔬果交由王守兴卖,越来越多的批发商也主动找到他寻求合作,于是,王守兴便把蔬菜经济当成个行当来做。现在,他已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蔬菜经纪人,十几个村民组和周边乡村都有他发展的二级经纪人,一天发货量达60万斤。每天王守兴都要浏览全国大大小小几十个批发市场了解行情,这里菜价便宜就减少配货,那里需求量大就增加配额,像个“军师”一样来调配,争取做到利润最大化。
翻花样目标做精做深
去年,合作社亩均利润达1.5万元。一直靠规模发展“吃甜头”,王守兴也意识到,现代农业要壮大,还是离不开延伸产业链,深度挖掘附加值。
“接下来的重点是发展净菜加工和脱水干菜项目,目前已经购置好设备,等加工厂建设完毕就能上马生产了。 ”王守兴介绍,净菜加工通过把新鲜蔬菜经过整理(如去掉不可食部分、切分等)、洗涤、消毒等加工操作,利润较高、减少运输损耗,切除下来的废弃物又能通过青贮,发酵有机饲料销售给养殖场。而脱水干菜则打的是“差时”销售的牌,像干豆角,一斤的销售利润能提高50%以上。
得益于曾经参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如今,70后的王守兴还是注意及时“充电”,坚持读书、看报、定期拜访农技人员。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