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达州万源王氏富硒茶

2013-06-09 08:10:03来源: 四川三农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万源富硒茶基地

 

 万源富硒茶基地

  四川三农新闻网讯万源是我国的古老茶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位于川、陕、鄂、渝结合部,是全国三大富硒地区之一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市,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以“巴山雀舌”为代表的万源富硒茶品牌。为推进万源特色经济发展,万源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以万源富硒茶叶开发为抓手,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万源富硒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面临经济全球化大趋势,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资源最大转化,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是我们万源茶业致力研究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结合万源茶叶生产历史、发展现状、资源优势和特色,探讨万源富硒茶的产业化开发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生产基础

  生产历史 茶叶是万源的古老传统产业,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指今川东和鄂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说明巴山地区具有茶的原发性。晋•常璩之《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135年),实得巴蜀之师……其地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茶…皆纳贡之。”鱼复即指巴人聚集的万源大竹河一带,在当时已将土特产“茶”作为贡品上效朝廷了。到西汉时期,茶叶逐渐成为商品。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王氏父子在大巴山中古社坪(今万源市石窝乡境内)开荒植茶,经过十余年管理,茶园郁茂葱翠.为传后世,王敏恳求山东籍僧人撰写铭文,并于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刻于摩岩上,这就是著名的《紫云坪植茗灵园记》,它是我国最早记载植茶历史活动的摩岩石刻文字资料,拓片现存于中国茶叶博物馆。清嘉庆十三年,曾二度任万源知县的王梦庚非常钟爱茶叶,他作诗赞美万源茶“雀舌芒欺蛾顶撷,龙团饼压临邛研;石花甘露输芳鲜,灵腴最早社前出......”。清光绪十九年纂《太平县志》卷三《货》属“茶,春季茶市颇盛,白羊庙、青花溪、固军坝、锅团员四处产茶佳”。民国年间,万源青花溪、大竹河就已成为西北茶商集散地,万源茶叶远销陕、甘、鄂等省。解放后,万源茶叶有了很大发展,先后在青花、大竹、白羊、草坝等地建起了三十多个国营、集体茶场,1964年全国茶叶生产工作会议上,大竹河区蒲家梁生产队和白果公社茶叶生产成绩显著,受到国务院表彰,获得周恩来亲自授予的国务院旌旗一面,使万源跻身于全国100个茶叶重点基地县、四川省十大茶叶基地县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万源调整茶叶发展思路,强化科技兴茶战略,将开发万源富硒茶项目纳入了全国“七.五”科技星火计划,加强与四川省科委、西南农业大学科技合作攻关,先后开发万源富硒茶系列产品12个,1991年11月全国“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上,万源富硒茶参展产品7个全部获奖,其中“巴山雀舌”、“雾峰银芽”双获金奖,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亲临“巴山雀舌”展厅参观,连声称赞“巴山雀舌”好茶!好茶!。博览会上,日本、泰国、台湾、香港等国际国内茶商纷纷慕名而至,项目洽谈、产品订货应接不暇,当时万源富硒茶“巴山雀舌”享誉京城。同年,“巴山雀舌”参加 '91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名茶精品评比,得到国内外茶叶专家一致肯定,“巴山雀舌”被评为“中国文化名茶”,张爱萍老将军听到“巴山雀舌”获此殊荣,欣然挥笔题写了“巴山雀舌”茶名。同时,《巴山雀舌新产品开发及加工工艺技术研究》被国家科委编入《中国科技成果大全》、《中国“八•五”优秀科技成果选》。

  生产现状 近年来,万源茶产业在万源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帮助下,在全市基地乡镇及广大茶商、茶农的辛勤工作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下,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共发展富硒茶叶基地乡镇48个,重点基地乡镇30个,“一乡一业”特色基地乡镇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10个,茶园总面积达到21.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6万亩,国家级、市(县)级茶叶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3家,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1家,通过QS质量安全认证的企业10家,建立清洁化富硒茶加工厂100余个名优茶先进加工设备1000余台套。万源市2001年被四川省特产协会授予“四川富硒名茶之乡”,2007年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誉名“中国富硒茶之都”,万源发展成为了全国无公害富硒绿茶生产示范基地、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川东北富硒茶优势基地和四川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万源富硒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登记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巴山雀舌是万源富硒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优秀代表,是万源富硒茶的主导品牌,先后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文化名茶、四川十大名茶、四川富硒名茶、四川省著名产品等荣誉称号和认证。

  二、资源优势和特色

  生态环境优越 万源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412m,最低海拔335m,森林覆盖率66.8%,气候湿润多雾,立体气候明显,常年平均气温14.70C,平均无霜期230余天,平均降雨量1169.3mm。茶区远离城市和工业区,茶园多分布在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山林中,空气、土壤、灌溉水清洁无污染,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万源市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开发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万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大部分地区达到国家二级土壤标准,部分地区土壤达到国家一级土壤标准,且茶园不施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素,产品经四川省农业质量检测中心抽样检测,无农残、无重金属超标。2006年全市茶叶基地整体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

  土壤独特且天然富硒 境内主要产茶区土壤多为海相层积硅质胶结岩发育的干鹅包地,肥力水平较高,呈微酸性,有机质丰富,属茶圣陆羽.《茶经》中记载出上品茶的烂石地,万源茶叶栗香浓郁、滋味醇厚、鲜爽回甘的品质与独特的土壤非常有关。天然富硒,万源地处秦巴地区腹心地,是全国三大富硒地区之一,西南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相继在1992年、2006年、2007年对万源的土壤及部分农产品进行系统取样和检测分析,科学论证了万源属四川省唯一的天然富硒区,硒在土壤中呈带状分布,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含量较大,其中硒的水溶态含量为3.93—12.35 ng/g,与中国生态景观土壤中硒的水溶态含量临界值比较,不高不低,非常适宜于富硒农作物,土壤中还富含锌、铜等微量元素。万源地区的富硒茶叶产区与富硒土壤分布带具有一致性,茶叶硒含量在0.242—0.67ug/g间,是人体营养、健康、安全需要的最佳范围。

  发展前景看好 一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为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而富硒茶,他又是我国和世界的稀有产品,因为天然“硒”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天然硒资源缺乏,70%的县缺硒,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而“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对人体的营养健康作用非常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国家食品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卢良恕说“人类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肝炎等40多种疾病的发生与缺硒密切相关,以食物形式科学的补充有机硒是健康长寿的关键“。富硒茶,不仅是一种绿色健康的饮品,更准确的说它是人们科学补硒的理想营养食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富硒茶消费将会日趋增大,富硒茶是万源茶叶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和地域产品,是万源茶产业新的增长点和切入点,“富硒茶”是万源的特色,万源的名片,将会给万源茶叶发展带来无限的空间。二是政策千载难逢。近年来,中央加大对西部的扶持力度,通过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信贷资金、农业专项资金加大对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柱产业的投入,为万源富硒茶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打造”中国富硒农产品基地“是达州市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确立的三大基地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我市跨越式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目标任务,达州市、万源市两级政府非常重视富硒农产品战略开发,为发展万源富硒茶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