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建平:绵阳首位“家庭农场”主

2013-05-05 10:37:01来源:2013-05-05 苏文静

打印 字号: T|T
 
 
  绵阳晚报—蜀龙网讯(记者 王望/文 赖杰/图)
 
  “用不了几年,每到周末节假日,我农场的果园里,游客可以自己采摘水果;鱼塘里有鱼,自己钓的鱼可以在这里加工,就餐。”
  王建平,涪城区山外山家庭农场主,今年4月1日,涪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为他核发了“家庭农场”营业执照,他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场以来,我市注册“家庭农场”第一人。
  首个家庭农场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涪城区石洞乡观音碑村十组,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从场镇蜿蜒至王建平刚刚注册的“山外山家庭农场”。
  “你眼前所看到的山头、田间和鱼塘都属于我的家庭农场。”39岁的王建平喜滋滋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营业执照。他说登记注册家庭农场,是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好政策和农业信息网上信息的启发,家庭农场符合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符合农业产业政策,涪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仅两个工作日就为他办理了注册登记,“成为绵阳首个家庭农场,我感到非常高兴。”
  据王建平介绍,山外山家庭农场有3个家庭成员,生产和居住用房有800平方米,承包经营鱼塘20亩,水果园75亩,年收入10万元左右。家庭农场成立以后,王建平将以“农业资源开发和休闲旅游”为中心,走生态循环农业和合作开发的路子,建立发展“三个园”,即:休闲观光农业园、核桃水果园和跑山鸡养殖园。同时,通过土地入股合作或流转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发展致富。
  作为绵阳首个“吃螃蟹”的人,王建平的家庭农场受到市、区农业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相关部门负责人近日相继到该农场进行现场调研与指导,并将在农场规划、种植养殖技术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不一样的农民
  1998年,参加工作不久的王建平就领到一张沉甸甸的下岗证,他工人的身份再次转为农民,不久,王建平回到石洞乡老家。
  回到农村做点农活,这样的日子没有让王建平灰心。2003年,听说村上有一个承包商准备将45亩土地的经营权出让,王建平二话不说将这片土地承包了下来。“加上自己家里总共有50亩土地,当时就准备发展果园用于以后搞农家乐。”王建平回忆说,同时也想好了农家乐的名字——山外山,因为石洞乡紧邻杨家镇,到城区不到十公里,南面与德阳接壤,交通十分便利,“山外有山,把这里打造成世外桃源不是不可能的。”
  有了近百亩的土地,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王建平夫妇在山上种植了桑树、枇杷、柚子等,又承包了鱼塘,养鱼、养鸭子。但由于承包的土地没有平整,村级的道路满是黄泥,只得从改善基础设施干起。
  年轻力壮的王建平没有一头扎进田间地头,除了学习农业知识,王建平还希望得到政策的支持。“农民就应该关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因为这些都是关注‘三农’的政策。”王建平说,从2003年开始,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出,他就到乡镇上搜集报纸,认真阅读研究中央对“三农”的政策指导。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税从7%下调至3%,2005年,中央对农业税全部取消。”王建平把政策背得滚瓜烂熟,一系列的三农政策让王建平更加干劲十足,小两口对未来充满信心。
  十年艰辛创业
  经过三年的基础发展,王建平种植的10亩梨子树、15亩桑树开始盈利,一年带来的收益就是两万多元。养殖业的收益也不错,“我养的鸭子有自己独到的经验,成活率非常高。”王建平说,当时鸭子2块6一斤,他一批投入两百只,一年仅鸭子就有4万元的收益。
  到了2007年,王建平将每年的收益又投入到田间,核桃、枇杷,草鱼、鲤鱼,农家有的东西在他的山头都能找到。由于管理技术到位,当年梨子园亩产4000斤,为了让这些梨子销得更好,小两口决定用摩托把梨子运到德阳售卖。
  “当时的村道还是一条土路,出村子两公里骑摩托车要20多分钟。”王建平想起当年肩挑背磨卖梨子的艰辛。
  那年王建平的儿子不到5岁,到德阳去卖梨子家里没人照看,只能将孩子带上。德阳的市场5点开市,凌晨2点就要骑摩托车赶市抢占市场,如果晚了拉去的梨子只有以几毛钱的低价处理。王建平说,一天晚上下着大雨,自己骑着摩托带着两筐梨子和家人到德阳,不料,半路上摩托车坏了,为了赶市,王建平推车去找修理厂,到早上6点过才到德阳,一家人全身都打湿完了,而那天的梨子只有以6角钱一斤处理。
  2010年,林业部门和当地政府将石洞乡的村道修通,对王建平的核桃树等农业项目给予技术指导,经过十年的努力,王建平将自己的百余亩土地打造成了当地农业的亮点,一个家庭农场的雏形已经形成,“只是当时还没有家庭农场这个提法。”王建平说。
  农场主的梦想
  一边听王建平的介绍,记者一边来到农场的一个山头,一只胖胖的撵山狗,一路跟随,时而在客人面前摇摇尾巴,时而一溜烟钻进果园林中。“他是在林中找鸡蛋。”王建平告诉记者,自己的家庭农场已现雏形,未来,将在林中养殖跑山鸡,这种鸡靠吃林中的虫子和杂草,不喂一点饲料。
  “用不了几年,家庭农场就会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站在山头放眼望去,王建平说,一家三口十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最早的想法是开办农家乐,但现在看来,家庭农场更加全面。客人来了,可以自行到果园中采摘果子,梨子、枇杷、核桃等应有尽有,不用再拉出山去卖。有客人喜欢钓鱼,可以带走也可以在农场的餐厅加工食用。



 
  在王建平的家庭农场成立前,石洞乡政府已修通村社水泥路,建成了电网,一口鱼塘已作防渗处理。农场后续发展还需大量投入,王建平希望相关部门能在基础设施建设、电力供应、融资贷款和政府项目资金方面给予进一步倾斜扶持。目前,按王建平对家庭农场未来的规划,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帮助他贷款。“以前根本不敢贷款,怕钱投入进去后几年也收不回来,按现在的发展,自己敢于贷款,有基础就敢投资,有投入就能发展。”王建平说,他的梦想是希望自己的家庭农场能够带动周边村社发展多种经营,带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