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后主王衍和孟昶的文艺人生

2017-04-01 16:36:51来源:华西都市报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后主王衍和孟昶的文艺人生
后主王衍和孟昶的文艺人生
宫廷打马球图。

宫女打马球图。

明·唐寅《四美图》。
前蜀后主王衍和后蜀后主孟昶都是继承皇位的“君二代”,但他们身不由己地都入错了行,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倒是在文学艺术上颇有成就。在两位年轻皇帝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的带动下,蜀地的文化事业建设蓬勃发展,生机盎然,一度成为全国文化艺术的中心。
王衍
艳体诗的开创者
宋代王灼《碧鸡漫志》说:“诸国僭主中……王衍、孟昶……习于富贵,以歌自娱。”
他们能具有以歌自娱的绝好条件,一个是沾了老爹的光,横刀立马打下一片富裕天下,一个是蜀地的地理环境,剑门雄关险踞,那可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大可高枕无忧。
王衍本来不是当皇帝的料,历史作弄人,都因为太子王元膺不安分而作死,才给王衍挪出了位子。在徐皇后和他的姨妈花蕊夫人(徐淑妃,徐皇后的妹妹,也称小徐妃)的力挺下,王衍稳坐太子位,也不知这对他来说是福还是祸。
王建从夹城走过,听到墙内王衍和一帮子弟斗蟋蟀、踢球,闹得屋顶都差点被掀起来,不禁摇头说:“我出生入死打下来的基业,他能守得住不?”
王建的担忧不无道理。但王衍并不是一个只晓得吃喝玩乐的耍哥。
王衍才思敏捷,学习刻苦,不仅有专业老师辅导指点,他身边还有两个最重要的老师,那就是花蕊夫人和他的老爸王建。
花蕊夫人才貌出众,诗文词赋样样精通,在她的细心调教下,王衍很小就能写诗做文,大家都高兴,孺子可教。王建虽说是牛贩子出身,大老粗一个,斗大的字不识几箩筐,但很尊重文化,明白文化对治国的重要性。
王建喜欢与书生谈论,中原那些文人学士被战争吓得都跑蜀中避乱,王建照单全收,很捡了些便宜。《资治通鉴》说:“蜀主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
在这种大小环境的双重熏陶和培养下,王衍耳濡目染,艺术细胞早就在他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918年,17岁的王衍登位,从此开始了他的文艺生涯,而不是皇帝生涯。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王衍带着他的皇太后、皇妃、宫女前呼后拥地出北门驷马桥游玩,宫女们穿红着绿,在山间游动。排开御宴,两杯酒下肚,这首《醉妆词》就从他的口中蹦了出来。
“者”是当时方言“这”的意思。这大概是王衍最初的练笔之作,看似简单,反复吟唱,回味无穷。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年轻帅气的王衍,手里拿着鲜花在山野间一边走一边唱,一手轻握酒杯的浪漫得意劲。这是一般的公子耍哥靠飙两嗓子吼不出来的。
王衍的诗文词藻华丽简洁,琅琅上口,为人们所喜爱,很快就传开,成为艳体诗的开创者,为后人所推崇。《醉妆词》作为艳词之首,一度成为宫中的保留节目,经常演唱。
白卫岭上晒诗会
但凡文人都喜欢游玩,从李杜到苏黄莫不如此。王衍也大可归入文人一类,不要把他当成帝王。
在他当政的几年里,组织了好几次大型旅游活动,走一路留下一路诗歌。他作《甘州曲》说:“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梓潼七曲山是文昌帝君的故里,王衍作《幸秦川上梓潼山》说:“乔岩簇冷烟,幽径上寒天。下瞰峨眉岭,上窥华岳巅。”游了秦川,回来稍带着游一盘梓潼山。
白卫岭本是剑门关前一道10多里长的山岗,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过剑门夜宿在这里,晚上梦见老子骑白卫(白色的驴)冉冉从天而降。唐玄宗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乱军将平,自己很快会回到长安,封这片山岭为白卫岭。
923年,王衍打着北幸的旗号,从成都出发,一路旌旗蔽日,要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看秀丽山川,看宦官王承休提供的画册上那些秦州美女。
队伍路过白卫岭,听着这些奇妙的传闻,众人的艺术细胞被激发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王衍要求各自都把才能拿出来晒晒,也留下一段佳话。
韩昭首先开炮,写《从幸秦川过白卫献诗》:“吾王巡狩为安边,此去秦亭尚数千。夜照路岐山店火,晓通消息戍瓶烟。为云巫峡虽神女,跨凤秦楼是谪仙。八骏似龙人似虎,何愁飞过大漫天。”
王仁裕接着写《和韩昭从驾过白卫岭》:“龙旆飘摇指极边,到时犹更二三千。登高晓踏巉岩石,冒冷朝冲断续烟。自学汉皇开土宇,不同周穆好神仙。秦民莫遣无恩及,大散关东别有天。”
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台,把个半山岗搅得十分热闹,椎夫都在一边看出了神。最后王衍压轴登场,拿过笔墨写《过白卫岭和韩昭》:“先朝神武力开边,画断封疆四五千。前望陇山屯剑戟,后凭巫峡锁烽烟。轩皇尚自亲平寇,嬴政徒劳爱学仙。想到隗宫寻胜处,正应莺语暮春天。”
王气十足,力贯河山。
王衍游览在外做的诗与在宫中做的诗不同。他作《月华如水宫词》唱道:“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又作《后庭花》《思越人》等,因词藻华丽,独树一帜,曾辑集为“烟花集”,也算是艺术有成。
其实,王衍的艺术才华并不仅仅于此。他在舞蹈艺术上更胜一筹,集设计、编导、演员于一身,堪称出色的艺术家。他对舞台艺术的钻研可说是废寝忘食,达到痴迷的程度,比宫中那一大帮搞艺术的专业人士高出许多。
人生小舞台,历史大舞台,王衍把皇宫变成了舞台。他亲自执导《折红莲队舞》,为表现出真实感的波浪形象,先在台上布好绿绸“地衣”,其间做些荷叶荷花之类为点缀。将一条竹管子从后台山洞里伸到台上地衣下,然后用皮套子朝管子里鼓风,台上彩绸吹得飘起来,形成活灵活现的波浪。《儒林公议》说:“吹其水纹鼓荡,若波涛之起。”
两只彩船下安装小轮子,从山洞里缓缓滑出,船上载着220个宫女,歌声四起,如仙女下凡。船下碧波荡漾,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将机械用于舞台布景的一个创举,王衍是当之无愧的发明家,其功不可没。
924年,唐庄宗派李严来蜀。王衍邀请李严观看他编导的这出舞蹈,看得李严暗暗称奇,心里又暗笑,这一切等不了多久就归大唐所有了。
王衍还喜欢傀儡戏。在被押往洛阳途中,还念念不忘傀儡戏:“尽是一场傀儡。”
孟昶
小乐携来候宴游
明朝新都人、状元杨慎说:“僭据之主,惟昶有文学。”
王衍没做几年皇帝就垮台,几年后,又一个如他一样的人出现在成都。孟昶是一位可爱可亲的君王文艺家,他当上皇帝之初还埋头苦干,励精图治,没有半点不务正业。一旦江山稳定,就开始搞起了副业——文学。
孟昶精通韵律乐谱,很喜欢做诗填词。皇后费氏也颇有文采,诗文出众,号为花蕊夫人,后世称为小花蕊夫人。
孟昶喜欢骑马打球,每天活动够了回到宫中,就开始做诗填词。花蕊夫人则在一边吟唱,直到词新意尽为止,真是夫唱妇随的绝配。
孟昶把做的词曲拿给宫人练习,并在宫内表演。皇宫内一天到晚丝竹管弦,好不热闹。
文思泉涌的孟昶常常会突然冒出词句来。他走到哪里,后面都跟着一个书记官,宫内叫侍笔,手端笔墨纸砚,以便随时记下他的灵感。
花蕊夫人说:“才人出入每参随,笔砚将行绕曲池。能向彩笺书大字,忽防御制写新诗。”侍笔官精神要高度集中,生怕一时疏忽,就错过了皇上的惊世之文。
外出游玩时,孟昶身后也带了一帮子提琴握箫的吹鼓手,以备他兴趣来了,随时可坐下来扯开场子。《宫词》说:“梨园子弟簇池头,小乐携来候宴游。”
孟昶爱戏,当时被称为俳优的文艺工作者数以千计。他经常在宫中举办大型歌舞戏剧表演,花蕊夫人说:“蜀锦地衣呈队舞,教头先出拜君王。”
同许多君王一样,孟昶也是个自以为是的糊涂蛋,听不得反对意见。他一面提倡戏剧,但又害怕这种东西。
938年春,孟昶携花蕊夫人游大慈寺,然后乘官船到玉溪院看戏。有大胆的艺人把王衍北巡的事编成讽刺戏,表演给孟昶看。孟昶大怒,当场下令把几个演员砍了头。
架起传承的桥梁
孟昶并不是专注自己享乐的人,要乐众人一起乐。
他在不断提高自己艺术水平的同时,也下大力气兴办文教事业。他办起了教坊,以培养各类艺术人才,这是全国最早的音乐学院。
孟昶也喜欢绘画,创立了翰林图画院,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国家级画院。他选拔50多位优秀画师驻院作画,如孙位、范琼、号“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的王宰、花鸟大师黄荃父子等,并授予职位,纳入国家公职人员管理。
为传播国学,孟昶下令印制经书史学,分发给各地。他采纳宰相毋昭裔的建议,从935年开始,把《孝经》《论语》《尔雅》《易》《诗》《书》《周礼》《礼仪》《礼记》《左传》等10部书,以工整楷书雕刻在石上,加上各部注释,填以红色。前后历时20年完成,排列在益州州学府文翁石室大成殿前。沿街立石如林,读抄石经的人络绎不绝。
石经还把雕刻者和书丹人的姓名记录在后,如《毛诗·鲁颂》文后刻“张介文书,张延族刻”,《周易》落款为“广政十四年岁次辛亥五月二十日”。
后来,孟昶担心石经搬不动,流传不广,又下令刻板印刷,开创木本刻书先例。宋代朱翌说:“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值得一提的是,孟昶时所作的管弦等乐章,经南唐一带流传到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成为后来的南音,孟昶成为南音始祖,被当地人奉为乐神,建郎君庙供奉。
孟昶降宋被押去宋都,他还积极地在众多乐工中精心挑选了100多人带到宋都。这些乐工进入宋代初建的教坊里精心教习,成为传承唐、五代音乐的重要桥梁。
孟昶所进献的乐器中,有一种叫凤笙,吹奏起来十分美妙动听,是一种很先进的乐器。无奈宋宫中乐工不知如何吹奏,只好束之高阁,从而失传。朱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