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能:难忘那“光辉岁月”

一个人,就是一段历史。这28年,是属于王天能的人生段落,也是学校发展的“光辉岁月”。
一场偶遇
让他成为“孩子们的爹”
王天能结缘特殊教育,始于一次偶遇。1990年上半年的一天,他在路上偶遇陆文宪———时任东阳市聋哑学校的副校长。那时,王天能在画溪小学教书,陆校长向其介绍了学校情况,力邀他能加盟聋哑学校。
“来就来吧,我来!”简单的六个字,改变了王天能的人生。当时的他想不到,自己要面对那么多意想不到的事。“首先,和学生沟通就成了难题。”不会手语的他很着急,急得睡不着觉。“没有办法,只能慢慢学。”放平心态后,他反而渐入佳境,边上课边学手语。
后来,王天能发现,自己还有一个重任:带男孩子去澡堂洗澡。其实,这也是学校急招男教师的一大原因。“早的时候,学生都是一个月回家一次。每周,我都要带男孩子们外出去洗澡。”年轻的他,成了一大拨孩子的“爹”,事无巨细地照顾他们,帮他们洗澡、穿衣服,陪伴他们长大。
王天能入校的前十年,也是学校飞速发展的十年:1990年9月,1650平方米的教学楼竣工,学校搬入新南路81号;1994年至1998年,学校陆续完成了综合楼、教师宿舍楼和职业教育楼的建设。
一份感触
特殊教育越来越“重”
从事特殊教育近30年,王天能心态越来越好,同事们笑称他是“淡定王”。淡定,恰恰是每个特殊教育老师所需要拥有的素质。“在这个特殊的学校,只有心态好,方能从容教学。”如今的王天能,是学校的工会主席,和关心孩子一样,他关心着老师的成长。
这些年来,他越来越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特殊教育愈加看重了。”一方面,残疾孩子的类别越来越多、残疾程度越来越重,特殊教育的分量重了,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院校多了,特教老师专业进修的途径也更广了。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看法有所改观,各方面的助力也重了。
忆起从前,王天能颇为感慨。以前,他带孩子们走到路上,总会有人指指点点,春游都只能“躲”到山野里去。而现在,经常有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主动上门,帮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曾经,王天能还做过多次“化缘工作”。“早的时候,学校运转不过来,我和同事骑着摩托车去募捐,歌山、横店、南马都去过,厚着脸皮为孩子们筹措资金……”他说,如今,政府如此重视特殊教育,投资新建了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内心里感到很幸福。
针对特殊教育,即将退休的王天能还有一些愿望。“对特殊孩子,不仅仅是教育那么简单。”他说,孩子们迟早要走出学校,“但希望不是转头就回归家庭。”王天能期盼着,有一天,特殊教育可以成为各部门共同关心、联合发展支持的教育,“特殊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康复、职业教育,以及就业问题,每一项都离不开财政、民政、卫计等系统的关心和支持。”比如,学校能设一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训场地;又比如,社会给孩子们一个自食其力的就业机会……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