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台湾第一举人王璋
《兄弟三经入彀父子四榜题名》解读心得一一蓝田(浮浪桥)王氏与沙格山面埕尾王家和莆仙部分族亲(待考)的历史渊源:
泉港沙格 王辉铭(璋公裔孙) 杂笔
王璋公,清朝复台,台湾籍第一举人。王璋,清,惠安仙塘埔沙格人,陕甘庄浪县令王钟鸣之六子,王万善之孙,王璋于康熙三十二年(1692年)中举,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受聘修台湾府志:当时因收复台湾不久,康熙帝急需了解台湾民情习俗,王璋恩旨入京事奏,深得康熙赏识,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巡驾杭州,王璋以中官首领衔随驾杭州,其间康熙帝命侍卫翁峨立,都统官保,王璋3人前往普陀寺,王璋代天子进香,尔后以六品(科举档案载5品)外放,宰云南宜良县事(高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柒月(1708年7月)因家母张老夫人仙逝,照例应“丁忧”去职,宜良百姓闻讯,数千人齐住云南督抚处恳请留下王璋(台湾志:潔已爱民,丁母艱百姓数千,籲留於需抚,王璋素服从间道旋家),宜良百姓怀念王璋方正廉,建生祠祀之。
王璋公因与康熙帝关系密切,丁關服初,即补房县令(清王亲贵族流放地),王璋主政时倡导“施政不苛挠,人颇便之;为政务在便民,缓追呼,减徭役”;身先重范:因公赴乡,不扰民一饭一宿。此外,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勋阳府志》《房县志》载:璋公,阡陌公务之暇,巡行郊陌,劝课农桑”。璋公在民事诉讼开创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先河:在《房县志》“杂记”部分记载了王璋帮杨妇换田,就近耕作的事迹。对于生活无着或因意外致使生计受到严重威胁的百姓,璋公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其渡过难关,如《房县志》中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岁荒,牛瘟,百姓无力交纳公粮,县令王璋“代偿之”,并差遣役仆回家“取银赈饥”,且“卖牛为来春耕种计”。
同时王璋施政方略开创中国古代低保暖民工程之前河:志书中详细记载了王璋路遇贩陶何老跌破陶器,想尽方法帮助何老募得十余贯钱,使之“饱暧以终”的生动事例。
王璋在主政房县时扶持贫苦百姓,使之安居乐业,在康熙朝时是为政之德数王璋为垂范。督抚题荐,康熙皇帝玉音王璋为真好人,誉国朝第一县令。康熙六十一年恩旨畅春园随奉,特晋朝议大夫〈正四品〉。
雍正元年,雍正帝特简璋公监督太平仓等仓事,当时,仓事主官总督法敏为满族人,尔后璋公恩旨管东厂事,奉旨稽察朝班,璋公官职终几品?暂无定论(因县志载监察御史与清史档案有出入):目前清史档案暂查阅至13卷,共30卷),王璋政绩卓然,身份何等显耀荣贵,可从雍正皇帝圣旨内容内的字里行间加以佐证:如圣旨载王璋经书多才,恪勤奉职,出纳裕公之私積,權衡佐军国之需,劳绩有成……等等。
王璋公的成就,从小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父子亦师亦友,儿时受家庭浓厚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熏陶,钟鸣公身传言教,张老夫人的慈教有方。清初期,因忠孝公辅郑成功抗清复台,清兵三次围剿沙格,杀伤受掳者无数,以顺治十三年(1656年)最为惨烈,族人流离失所,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族人或改名换姓,或外逃求生;璋公之祖父万善公的家庭同样生计维艰,这时万善公带着家人(长汝缙,副榜;次钟鸣,举人)迁离沙格寄居蓝田,并在浮浪桥边贩卖水豆厨贴补生计,璋公之父王钟鸣中举之前,受高人指点到南安县游学(边学习边教书),清顺治五年以南安籍生员中举,后因应会试屡试不第,便在吏部登记注册候选;于康熙二年五月(1663年)选授陕甘平凉府庄浪县事(县令)达十年之久,康熙十一年(1673年)庄浪大旱,农耕无收,饥荒遍于城乡,当时钟鸣公已接恩旨上京任职,而钟鸣考虑饥荒未等上司批复,私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不久因私启官仓便被撤职回籍。钟鸣公以济削职,回乡时庄浪百姓数以万计堵住路口,拦住车道,送出百里之遥(庄浪志载:攀辕卧辙者万计,送数百里),尔后庄浪百姓树立王钟鸣的德政碑于城外大堤上,以志纪念。公回乡后“郁郁中殂,识者悲之”,在郁郁忧闷之中病逝,钟鸣公事迹感天动地,康熙五十八年恩旨以七品小县令祀名宦祠,康熙六十一年因子璋贵赠封王钟鸣为朝议大夫。
璋公虽为官宦子弟,终因王钟鸣为官清廉冰洁,三钟鸣辞职还里旋而谢世,当流离况瘁之中,王钟鸣四子王际慧年仅十四岁,王璋更小仅九岁,家庭生计无着落。王钟鸣侧室张夫人(户部职方司东湖张公之幼女)带着际慧(四舍),原威(五舍),王璋(六舍)等逃居仙游,张夫人督纺织以供际慧兄弟3人等脯资,早出晚归务职贴补家用,1683年,王师克台,清延敕令“复界”,继而取清海禁,王钟鸣继配张夫人挈际慧,原威,王璋三兄弟渡海入台游学,际慧与王璋同年进府学(王忠公全集p048载:俱同年进泮食餼两学),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1692年)钟鸣公之六子王璋中举,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受聘修台湾府志。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钟鸣公之四子际慧,字健伯,谥博士,登丙子科贤书(高中举人),癸未会试在单家桥接驾,初选授闽龙溪府教谕,康熙戊子年(1708年)奉聘粤东分门(见王忠孝公全集p044)。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钟鸣公之五子原威,字端伯,号镜洲,登康熙万寿科癸巳科贤书(举人),选授闽建宁府浦城县教谕。故其旌曰:兄弟三经入彀父子四榜题名。
蓝田(浮浪桥)王氏,沙格王面埕尾王氏及莆仙部分王氏(待考)皆系王璋公之后裔。蓝田(浮浪桥)古大厝与沙格山面埕尾古大厝在数量规格一致,莆仙一脉因历史原因,开基何处暂无定论(待考)。
据祖辈口口相传,璋公一子留在浮浪桥,一子开回沙格系我祖也,另一子回莆仙。
沙格祖厝(上厝,中厝,下厝,尾厝、呈尾及现存祖厝,另文馆、武馆…供族亲习文练武用)。解放前我曾祖王万福为惠北巨贾(拥有18般大船与台湾贸易,现沙格中学前旧柯港仍留有停船系锚石洞遗迹),因兵荒马乱,家道衰退,几座大厝因年久失修先倒掉一小部分,解放后因家族成份不好,曾祖母明事理,心怀公业,主动将厝献于党与政府,拆予乡里作自留地。
璋公脉下300年来人才辈出,仅解放后蓝田(浮浪桥),沙格,莆田宗亲精英人才汇聚各行各业,暂可考有出任主政一方地方政要(党委书记),乡镇科级干部,职能部门的局长,在医疗系,有开创医改行业的医疗集团巨头,也有享受团职以上的技术人员,在教育界,有基础教育事业的校长书记,更有万师之表的大学老教授,也有在平凡岗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全国劳模(王菊蓉,邮递员,目前泉港唯一全国劳模,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因个人水平有限,利用今晚3个左右小时草草随笔,不足或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7年3月12日
寻访古驿道上的浮浪桥王氏古民居
作者:品品
王氏古民居位于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南田村(俗称浮浪桥),古时属泉州府惠安县十三都樟柿铺溪头。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开闽三王始祖之审知公后裔王璋公,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雍正帝知其官声极其清廉,派人到家乡暗访属实后盛赞曰:王璋是大好人!特赏万金予以褒扬,王璋公受赏之后方在故乡浮浪桥(古亦称蓝田)兴建了五座富有闽南特色的"皇宫起"式联排建筑。这五座民居座西朝东,背靠连绵青山,面向蜿蜒向东的坝头溪。明清古驿道穿过屋后,屋前方不远则是车水马龙的国道324线。古民居气势恢宏,红砖黛瓦,巍峨壮观。整座建筑涵盖了石,土,木,砖结构。既有糖浆土墙,又有石子墙,木板墙。墙壁装饰技艺不仅有石雕,还有木雕,砖雕。技艺精湛,画面精美。宛如闽南建筑风格大观园。
历经三百余载风雨,巍然屹立。令人赞叹!

王璋公神像

圣旨褒扬王璋公
无量桥,俗称浮动桥、浮浪桥、芙蓉桥、港西桥,位于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浮浪桥村(古称港西村)和西吴村交界的溪头溪上。为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
无量桥始建年代不详,但明·嘉靖《惠安县志》就记载其为惠安十七座古桥之一,故无量桥应始建于宋、元时期。相传早期原为木桥,由大圆柱杉木架设而成,其结构坚固程度不逊于石拱桥。桥板随溪水涨落而上下浮动,因此得名“浮动桥”,后民间讹称为“浮浪桥”、“芙蓉桥”。因其处于港西村之南,又称港西桥。
无量桥处于古驿道上,明·洪武(1368—1398)年间驿坂村曾设置邮亭,此段驿道从涂岭镇南部的驿坂村一直往最北面的白潼村。驿坂村之北的路口村,因地处古驿道的十字路口而得名。无量桥即架在古驿道从打珠溪中游经过的地方,有村民在溪桥前建居,此地即取名溪头。
无量桥上世纪60年代重修,仍作乡间交通要道,虽车辆出入较少,但行人来往不绝。现无量桥南北走向,两头分别接连南田村与西吴村。石墩石梁,全长30米,宽1.8米,4孔5墩,中孔净跨6.5米。桥面每节原铺5条石板,现各剩4条,最长5.4米,最宽0.65米,厚0.25米。桥墩用长石条犬牙状交错垒砌而成,桥墩两侧俱作舟尖形状以分水势减轻冲力。
泉港沙格 王辉铭(璋公裔孙) 杂笔
王璋公,清朝复台,台湾籍第一举人。王璋,清,惠安仙塘埔沙格人,陕甘庄浪县令王钟鸣之六子,王万善之孙,王璋于康熙三十二年(1692年)中举,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受聘修台湾府志:当时因收复台湾不久,康熙帝急需了解台湾民情习俗,王璋恩旨入京事奏,深得康熙赏识,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巡驾杭州,王璋以中官首领衔随驾杭州,其间康熙帝命侍卫翁峨立,都统官保,王璋3人前往普陀寺,王璋代天子进香,尔后以六品(科举档案载5品)外放,宰云南宜良县事(高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柒月(1708年7月)因家母张老夫人仙逝,照例应“丁忧”去职,宜良百姓闻讯,数千人齐住云南督抚处恳请留下王璋(台湾志:潔已爱民,丁母艱百姓数千,籲留於需抚,王璋素服从间道旋家),宜良百姓怀念王璋方正廉,建生祠祀之。
王璋公因与康熙帝关系密切,丁關服初,即补房县令(清王亲贵族流放地),王璋主政时倡导“施政不苛挠,人颇便之;为政务在便民,缓追呼,减徭役”;身先重范:因公赴乡,不扰民一饭一宿。此外,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勋阳府志》《房县志》载:璋公,阡陌公务之暇,巡行郊陌,劝课农桑”。璋公在民事诉讼开创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先河:在《房县志》“杂记”部分记载了王璋帮杨妇换田,就近耕作的事迹。对于生活无着或因意外致使生计受到严重威胁的百姓,璋公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其渡过难关,如《房县志》中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岁荒,牛瘟,百姓无力交纳公粮,县令王璋“代偿之”,并差遣役仆回家“取银赈饥”,且“卖牛为来春耕种计”。
同时王璋施政方略开创中国古代低保暖民工程之前河:志书中详细记载了王璋路遇贩陶何老跌破陶器,想尽方法帮助何老募得十余贯钱,使之“饱暧以终”的生动事例。
王璋在主政房县时扶持贫苦百姓,使之安居乐业,在康熙朝时是为政之德数王璋为垂范。督抚题荐,康熙皇帝玉音王璋为真好人,誉国朝第一县令。康熙六十一年恩旨畅春园随奉,特晋朝议大夫〈正四品〉。
雍正元年,雍正帝特简璋公监督太平仓等仓事,当时,仓事主官总督法敏为满族人,尔后璋公恩旨管东厂事,奉旨稽察朝班,璋公官职终几品?暂无定论(因县志载监察御史与清史档案有出入):目前清史档案暂查阅至13卷,共30卷),王璋政绩卓然,身份何等显耀荣贵,可从雍正皇帝圣旨内容内的字里行间加以佐证:如圣旨载王璋经书多才,恪勤奉职,出纳裕公之私積,權衡佐军国之需,劳绩有成……等等。
王璋公的成就,从小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父子亦师亦友,儿时受家庭浓厚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熏陶,钟鸣公身传言教,张老夫人的慈教有方。清初期,因忠孝公辅郑成功抗清复台,清兵三次围剿沙格,杀伤受掳者无数,以顺治十三年(1656年)最为惨烈,族人流离失所,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族人或改名换姓,或外逃求生;璋公之祖父万善公的家庭同样生计维艰,这时万善公带着家人(长汝缙,副榜;次钟鸣,举人)迁离沙格寄居蓝田,并在浮浪桥边贩卖水豆厨贴补生计,璋公之父王钟鸣中举之前,受高人指点到南安县游学(边学习边教书),清顺治五年以南安籍生员中举,后因应会试屡试不第,便在吏部登记注册候选;于康熙二年五月(1663年)选授陕甘平凉府庄浪县事(县令)达十年之久,康熙十一年(1673年)庄浪大旱,农耕无收,饥荒遍于城乡,当时钟鸣公已接恩旨上京任职,而钟鸣考虑饥荒未等上司批复,私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不久因私启官仓便被撤职回籍。钟鸣公以济削职,回乡时庄浪百姓数以万计堵住路口,拦住车道,送出百里之遥(庄浪志载:攀辕卧辙者万计,送数百里),尔后庄浪百姓树立王钟鸣的德政碑于城外大堤上,以志纪念。公回乡后“郁郁中殂,识者悲之”,在郁郁忧闷之中病逝,钟鸣公事迹感天动地,康熙五十八年恩旨以七品小县令祀名宦祠,康熙六十一年因子璋贵赠封王钟鸣为朝议大夫。
璋公虽为官宦子弟,终因王钟鸣为官清廉冰洁,三钟鸣辞职还里旋而谢世,当流离况瘁之中,王钟鸣四子王际慧年仅十四岁,王璋更小仅九岁,家庭生计无着落。王钟鸣侧室张夫人(户部职方司东湖张公之幼女)带着际慧(四舍),原威(五舍),王璋(六舍)等逃居仙游,张夫人督纺织以供际慧兄弟3人等脯资,早出晚归务职贴补家用,1683年,王师克台,清延敕令“复界”,继而取清海禁,王钟鸣继配张夫人挈际慧,原威,王璋三兄弟渡海入台游学,际慧与王璋同年进府学(王忠公全集p048载:俱同年进泮食餼两学),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1692年)钟鸣公之六子王璋中举,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受聘修台湾府志。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钟鸣公之四子际慧,字健伯,谥博士,登丙子科贤书(高中举人),癸未会试在单家桥接驾,初选授闽龙溪府教谕,康熙戊子年(1708年)奉聘粤东分门(见王忠孝公全集p044)。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钟鸣公之五子原威,字端伯,号镜洲,登康熙万寿科癸巳科贤书(举人),选授闽建宁府浦城县教谕。故其旌曰:兄弟三经入彀父子四榜题名。
蓝田(浮浪桥)王氏,沙格王面埕尾王氏及莆仙部分王氏(待考)皆系王璋公之后裔。蓝田(浮浪桥)古大厝与沙格山面埕尾古大厝在数量规格一致,莆仙一脉因历史原因,开基何处暂无定论(待考)。
据祖辈口口相传,璋公一子留在浮浪桥,一子开回沙格系我祖也,另一子回莆仙。
沙格祖厝(上厝,中厝,下厝,尾厝、呈尾及现存祖厝,另文馆、武馆…供族亲习文练武用)。解放前我曾祖王万福为惠北巨贾(拥有18般大船与台湾贸易,现沙格中学前旧柯港仍留有停船系锚石洞遗迹),因兵荒马乱,家道衰退,几座大厝因年久失修先倒掉一小部分,解放后因家族成份不好,曾祖母明事理,心怀公业,主动将厝献于党与政府,拆予乡里作自留地。
璋公脉下300年来人才辈出,仅解放后蓝田(浮浪桥),沙格,莆田宗亲精英人才汇聚各行各业,暂可考有出任主政一方地方政要(党委书记),乡镇科级干部,职能部门的局长,在医疗系,有开创医改行业的医疗集团巨头,也有享受团职以上的技术人员,在教育界,有基础教育事业的校长书记,更有万师之表的大学老教授,也有在平凡岗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全国劳模(王菊蓉,邮递员,目前泉港唯一全国劳模,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因个人水平有限,利用今晚3个左右小时草草随笔,不足或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7年3月12日
寻访古驿道上的浮浪桥王氏古民居
作者:品品
王氏古民居位于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南田村(俗称浮浪桥),古时属泉州府惠安县十三都樟柿铺溪头。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开闽三王始祖之审知公后裔王璋公,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雍正帝知其官声极其清廉,派人到家乡暗访属实后盛赞曰:王璋是大好人!特赏万金予以褒扬,王璋公受赏之后方在故乡浮浪桥(古亦称蓝田)兴建了五座富有闽南特色的"皇宫起"式联排建筑。这五座民居座西朝东,背靠连绵青山,面向蜿蜒向东的坝头溪。明清古驿道穿过屋后,屋前方不远则是车水马龙的国道324线。古民居气势恢宏,红砖黛瓦,巍峨壮观。整座建筑涵盖了石,土,木,砖结构。既有糖浆土墙,又有石子墙,木板墙。墙壁装饰技艺不仅有石雕,还有木雕,砖雕。技艺精湛,画面精美。宛如闽南建筑风格大观园。
历经三百余载风雨,巍然屹立。令人赞叹!

王璋公神像

圣旨褒扬王璋公

刊登在泉州市泉港区政协主办的巜记忆泉港》画册封面的浮浪桥王氏古民居老照片。

无量桥始建年代不详,但明·嘉靖《惠安县志》就记载其为惠安十七座古桥之一,故无量桥应始建于宋、元时期。相传早期原为木桥,由大圆柱杉木架设而成,其结构坚固程度不逊于石拱桥。桥板随溪水涨落而上下浮动,因此得名“浮动桥”,后民间讹称为“浮浪桥”、“芙蓉桥”。因其处于港西村之南,又称港西桥。

无量桥上世纪60年代重修,仍作乡间交通要道,虽车辆出入较少,但行人来往不绝。现无量桥南北走向,两头分别接连南田村与西吴村。石墩石梁,全长30米,宽1.8米,4孔5墩,中孔净跨6.5米。桥面每节原铺5条石板,现各剩4条,最长5.4米,最宽0.65米,厚0.25米。桥墩用长石条犬牙状交错垒砌而成,桥墩两侧俱作舟尖形状以分水势减轻冲力。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