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穷小子到身家1800亿 王卫用了24年

2017-03-01 11:28:58来源:江苏商报

打印 字号: T|T
 当上市的钟声响起的那一刻,王卫名副其实成为了一家市值超过2000亿元上市企业的掌舵人,这让低调了24年的他暴露在聚光灯下
  2月24日,顺丰速递完成了上市最后的敲钟仪式,壳公司“鼎泰新材”也正式更名为“顺丰控股”。截至发稿,顺丰控股报66.80元,已经连拉四个涨停板,市值接近2800亿元。
  上市当天,身着牛仔裤、白衬衣以及黑色工装外套的顺丰总裁王卫从右侧大门大踏步走进了深交所,在向后排的来宾挥手致意了两下后,在会场第一排中间的一个座位上坐了下来。不到一个小时,当王卫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合影后,他又沿着同样的路线快步离开了这个大厅,唯一不同的是,当他离开时,他名副其实成为了一家市值超过2000亿元上市企业的掌舵人。截至发稿,王卫的个人身家已经超过1800亿元,成为中国民营快递业首富。
  有人评价王卫,是最有钱的工作狂,24年来,每天工作14个小时再正常不过,还定期到一线收发快递。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快递业的传奇人物,仅仅是高中毕业。他如何起家?有何能量?缘何成功?
  “割价抢滩”占市场
  王卫1971年生于上海,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的时候,王卫随家人搬到香港居住。高中毕业之后,王卫没有继续升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的影响,香港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内地,其中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大量工厂北移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与珠三角信件往来频繁。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往往邮寄要花上两三天。
  王卫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寻找出路。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成了码头捎货的“快递”。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当用拉杆箱也装不下的时候,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他跟父亲借了10万元人民币,于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他自己也是公司6名创始人兼快递员之一。同时,他在香港砵兰街租了几十平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当时王卫抢了EMS不少生意。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很好赚。”一位顺丰前高管总结说,那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虽然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得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商往络绎不绝。这时的王卫用较他人便宜40%的价格,抢到了不少的生意。至今,顺丰发迹地香港砵兰街,仍有人记得当时王卫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直接将砵兰街一条街齐齐带旺的景象。
  这时的顺丰,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快递市场无处不在的养分。而在市场的需求之下,很快顺丰便以顺德为起点,将自己的触角延伸至广东各地。
  在快递行业发展之初,规模的扩张、网点的建设是所有快递公司“占领地盘”的实质。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在这样的疯狂下,到了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据悉,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均属于顺丰的业务。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三驾马车”助腾飞
  1999年,当已经淡出公司日常运营管理,将一切交给市场去自然繁衍的王卫接到一通投诉电话后,顺丰历史上最大的改变随即到来。
  顺丰成立之初,也与大多数快递公司一样采用了加盟制,由当地加盟商负责业务,总部不过多干涉。虽然这一办法让顺丰迅速扩张,但出于利益驱使,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有的加盟商更是自己开始延揽业务当上了“土霸王”。
  王卫认为这一不可控性的发展模式为顺丰这个成长中的企业带来了致命性的麻烦,开始强势收权,他对一些“钉子户”下了最后通牒,称必须把公司股份卖给他,否则就从顺丰“滚出去”。
  而这一做法遭到加盟商的拼命抵抗,甚至有传言称有人雇佣境外杀手谋害王卫,虽然这种说法未经王卫证实,但这之后,王卫在任何地方出现,身边都会有几个“彪形大汉”做保镖。
  2002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顺利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这也让顺丰的经营压力一下子增加不少,顺丰就让快递员来“分地”:这片区生意都归你,没人和你抢,但快递由你送,送不好了,服务被投诉,你就得走。而且,顺丰采用计件算工资,快递员送得多就挣得多。
  这一做法不仅刺激快递员多送货,还让他们愿意加快速度送,挤出时间多送一件就能挣多点钱。对于用户来说,收到快递的时间也更短。于是,顺丰用这一办法,送出了真的快的快递。现在,即使顺丰寄件次日达价格稍贵于同行,不少人仍愿意为此掏钱。
  随后,顺丰开始谋划国内高端快递行业的定位。2003年,为日后顺丰江山奠定地位的契机出现。这一年,“非典”肆虐,快递行业均迎来了发展时期。同时王卫还将眼光瞄准了因“非典”而陷入低谷的中国航空领域。在这一年,顺丰与扬子江快运航空签订了五架包机的协议,顺丰由此成为国内第一家将民营快递业带上天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而这也为顺丰日后的“快”奠定了江湖地位。
  此时,顺丰立足高端的思路也开始奠定。2003年之后,王卫强行把年增长幅度压在50%以下,顺丰1kg物品日达的价格从15元提高到20元。曾经在顺丰,不做单票5000元以上的业务是死规定。由于坚持只做小型快递,顺丰甚至拒绝了摩托罗拉这样的“肥”订单。
  直营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运输,成为了顺丰成功的三驾马车。王卫由此牢牢将顺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外,还带来了顺丰持续的高盈利。到2010年,顺丰的利润额达到了130亿元,拥有8万名员工,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仅次于中国邮政,占据全国18%的市场比例,令“四通一达”(申通快递、圆通速递、中通速递、汇通快运、韵达快递),只能望其项背。

  高冷顺丰终屈服
  看不透的王卫,风起云涌的快递江湖,他的传说始终都在。
  行业里有这样一个传闻,“有VC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VC就对外开出50万中介费价码,50万只为和王卫吃个饭”。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也在找寻王卫,付给咨询公司的佣金为1000万美元。
  “上市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地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上市的话,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你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将变得很浮躁,和当今社会一样的浮躁。”这是在2014年,低调的王卫罕见说出的几句话。
  顺丰唯一的一次融资在2013年,顺丰开始向重资产转型。王卫接受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和中信资本共同投资顺丰约25%股份,金额为80亿人民币。王卫说之所以选择这三大投资商,是因为他们不逼顺丰上市。
  拒绝上市的高冷总裁王卫,为何又重回上市之路了?从坚决不上市到加入上市的大军当中,顺丰和王卫的心态的变化值得玩味,而理解这一切则离不开顺丰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
  这两年快递企业上市形势颇好,“三通一达”等国内主要的快递公司纷纷登陆资本市场。2015年底,申通快递宣布借壳艾迪西;2016年7月,韵达股份公布借壳新海股份的相关消息,随后在今年初完成上市;2016年10月,圆通快递借壳大杨创世登陆上交所;中通快递则是在去年10月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此前曾在服务上与“三通一达”等企业拉开距离的顺丰,在登陆资本市场后,起跑线差距却并不那么大。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曾表示,借壳上市的好处是上市成本低、速度快。就这些方面来说,在支撑现有业务发展的财力方面,申通、韵达、圆通等未见得落后顺丰太多。此外,在物流领域之外,顺丰也面临着来自电商下沉到物流行业的压力。阿里通过菜鸟联盟强化了物流端的布局,京东、苏宁等企业也在加强自建物流的建设,并向第三方开放,进一步向物流大市场渗透。
  来自外界威胁的同时,顺丰内部的瓶颈也不少。与诸多巨头一样,近年来顺丰也在全领域布局,先后跨界商业、金融等板块。但值得注意的是,顺丰在这些领域并不像在快递物流行业一样出色。
  在2014年,顺丰试图进军电商行业,挑战马云的电商模式,最后惨败告终。业内估算,这场战役顺丰至少付出超过10亿元代价。直到马云取消“顺丰包邮”服务,两家企业的矛盾终于爆发!2016年,当其他快递公司在马云旗下的电商上获利颇丰时,顺丰不得不奋起直追。但是在电商市场上顺丰的市场份额较低,仅有10%的市场份额左右,其他的市场份额则被四通一达所瓜分。
  当国内几大快递公司纷纷上演资本戏码,借壳上市,自己的商业布局又遇上重重坎坷,登陆资本市场或寻找资本财团支持成为顺丰不得不走的路。王卫也无法再淡定了,为了在竞争中站住脚,最终选择向资本“屈服”。
  上市之后,根据王卫的战略布局图,快递、仓储、顺丰航空仅仅是其占比1/3的格局,顺丰的目标是一个商业帝国,即包括B2B、B2C、C2B、O2O的全零售布局,还有未来的金融、移动互联、大数据战略。王卫曾用一句话描述了顺丰的蓝图:“打造物流领域的‘百货公司’”。
  从战略高度来说,王卫想做的事情,都是马云正在做的事情,也许在几年后,王卫会一跃而起,跟马云展开一场正面对决。顺丰神话能否延续,就让残酷的资本市场给出答案吧。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