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海波 把最美的青春献给家乡

2016-12-16 15:41:59来源:包头晚报

打印 字号: T|T

王海波向商户介绍政策
近年来,随着喜桂图新区的建成,石拐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成为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地区。走在整洁宽阔的街道上,领略山峦之间这座新城的美,很多人不会想到它的变迁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但石拐区第一批城市执法人员王海波却知道,这里的瑰丽与他们的付出密不可分。
帮村民干活的城管队员
从老城到新城,每天踏着朝阳,顶着刺骨的寒风,王海波总是早早地来到石拐区综合执法局。一路上,他喜欢放慢脚步,细看老城的山梁、老建筑;移步向前,他的眼前会出现另外一个世界:远山之下高楼林立,宽敞的街道纵横延伸……这两个世界都是石拐区,一新一旧,完美相融,相依相伴。
“在城市的变化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城市管理执法者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想要城市健康发展,没有科学严细的管理,是不可实现的。”作为石拐区综合执法局一名“年轻的老执法队员”,27岁的王海波经过7年的历练,对城市管理有了独道的认识。
2009年12月退伍以后,王海波来到执法局,维持仅有的几条街巷的秩序,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变化——对于正在变迁中的石拐区,特别是正在宏伟规划建设中的喜桂图新区,前置作业的城市执法显得尤为重要。
王海波所在的石拐区综合执法局三中队负责征地拆迁工作,这项工作关系着新石拐的未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凡事都需要边干边摸索,边干边解决,在领导们的帮助下,王海波和一群同样年轻的执法队员承担起了开洲窑子、马场、五当召等地的征地拆迁管控工作。
石拐区农民较多,征地拆迁更是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最初执法人员走进村里的时候,村民们总是问:“你们是城市执法,怎么管上我们村里的事了?”他们耐心解释,百姓们还是不理解,王海波发现,跟村民不能讲大道理,他和队员们有空就走进征拆百姓的家中,帮他们干家务,与他们拉家常,讲讲拆迁之后的村子面貌,讲讲政府在征拆过程中可以为百姓做什么。解除了后顾之忧,很多村民遇到问题就会主动找到王海波和他的队友,他们喜欢这些率真的小伙子们,征拆工作也一次次顺利完成。
7年青春换来一片繁华
喜桂图新区征拆建设中,春天最忙的时候,24小时坚守在征拆现场成了常事。有一年夏天,王海波一个多月没回家,父母不放心,带着好吃的来到他工作的地方,看着儿子晒得黝黑的脸庞,妈妈半天说不出话来。
王海波的家距离他工作的地方不到20公里,可石拐区综合执法局人手少、管辖面积大,又是在特殊的建设时期,想要抽时间回家吃顿好饭、睡个懒觉,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是件太奢侈的事。
工作如此辛苦,当时王海波每月的工资却只有680元,且没有补助。知道他常年无休息,连过年过节都在一线工作后,同学、战友都劝他赶紧另谋职业。王海波也动摇过,可眼前一大堆根本就脱不开身的工作,会让他不由自主地忘情投入。这样的低头实干中,7年悄悄走过,王海波用最美的青春换来了石拐新区的一片繁华。
从小在石拐区长大的王海波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石拐人不容易,煤矿停产之后,很多百姓历尽艰辛想方设法谋生;而这里山地多平原少,农民收入有限,靠天吃饭,很多人一直在努力脱贫,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极其强烈。”
2016年7月中旬,王海波在后营子村拆迁巡查时,发现一处违法建筑。忙忙碌碌的工人们看到王海波和他的队友,依然干得热火朝天。仔细查看中,一名穿着破烂的老人走了过来,原来他是这个院落的主人,正准备盖房给儿子娶媳妇。
老人说,家里穷,盖房子的钱都是跟亲戚们借的,好不容易凑够了才叫上工人来干活。说着,老人眼里泛起了泪花。王海波一边听,一边给他讲后营子的规划,并指出老人的房屋没有办理手续属于违建,如果继续建下去损失会更大。就在和老人推心置腹的谈话中,误以为执法人员前来强拆的老人儿子拿着菜刀冲了过来,指着王海波说:“你敢动我一砖一瓦,我和你拼命……”
面对这样的冲动,王海波陪着笑脸讲了他们到来的缘由,并不卑不亢地指出了他的违法之处。推心置腹的交谈,让老人的儿子慢慢冷静下来,一场危险就在执法人员的真诚面前化解,当事人也自行拆除了违章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