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纪委点赞龙湾英桥王氏家风

2016-12-02 15:03:13来源: 温州都市报

打印 字号: T|T
    为什么一部《王氏族约》能够传承百年,成为古代官方推崇的家规民约?
 
   永昌堡·环海楼
  “为什么一个私家城堡,屡退倭匪,成为‘巍然屹立的地方长城’?为什么堡内王氏一族,奕世簪缨,却能始终做到为官清廉?为什么一部《王氏族约》,百年传承,成为古代官方推崇的家规民约?东海之滨,大罗山麓,王氏族人用智慧和勇气护卫下来的,不仅是雄伟壮丽的古堡,更是王氏一族的醇厚家风和绵长文脉。”
  昨天,中纪委网站头条推出《浙江温州龙湾英桥王氏:兴古堡守卫家国立族约丕振门风》,以英桥王氏为专题,讲述了英桥王氏家族数百年来在温州繁衍生息,一部12000余字的《王氏族约》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代代相承、至今人才辈出的故事。
  这一专题故事在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第七十二期上刊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官方微信也对此进行了发布。据了解,中纪委官网上的“传统中的家规”对全国各地的家风筛选不仅严格而且谨慎,我省仅有郑义门、王阳明等几家家规入选。
  廉勤正直
  凡子孙居官,务要廉勤正直、尽忠体国、恪守官箴,其治行卓越,惠泽及民,及有功德为宗族乡邻所庇赖者,殁后于谱传之;如贪酷被黜者,于谱上削其爵。——摘自《王氏族约》汇训
  译文:凡子孙担任官职的,务必要廉洁勤政正直,竭尽忠贞治理国家,恭敬地遵守为官的职责准则,政绩卓越,恩德惠及老百姓,以及功业和善行为宗族乡亲带来好处的人,那么(他)死后在宗谱上立传纪念;如果为官贪婪残酷被罢免贬斥,那么在宗谱上不记载官职。
  温州首个家风家训馆就在永昌堡
  对于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这个专题的原因,中纪委官网的说明是“要带读者走进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园’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龙湾英桥王氏这条消息昨天在微信朋友圈被广泛转发。龙湾区纪委(监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英桥王氏是温州“严以治家、廉洁齐家”的典范,区纪委早在去年底就开始筹备前期工作,深入挖掘英桥王氏家风家规的特点,今年上半年完成专题内容并上报中纪委,这个过程中曾几易其稿。
  龙湾在挖掘本土优秀家规家风上做了不少工作,不仅对永昌堡英桥王氏《王氏族约》的精华进行提炼,打造英桥王氏家风家训馆——今年8月,温州首个家风家训馆在龙湾区永昌堡博物馆揭牌开馆。目前已有60批次近1500名来自全市各地的党员干部陆续参观了英桥王氏家风家训展馆,甚至外省河南等地也有党员干部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英桥王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说起英桥王氏,可以讲的故事很多——当外敌来袭时,他们变卖家田、捐资兴建城堡以保家卫国;遇权臣欺压百姓时,他们不计自身浮沉,敢于挺身而出,为民请命;逢荒年大饥时,他们开粮仓、平米价、施靡粥,救助饥民万余人……
  永昌堡、《王氏族约》是和英桥王氏离不开的话题。
  永昌堡,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当时是为抗倭而建,是兼具军事城防和生活色彩的明代全国唯一的私家抗倭古堡,也是浙江仅存的两座民建古代城防堡垒之一,堡内人民曾8次胜利地抗击了倭寇的侵略,永昌堡由此闻名于世。
  而英桥王氏至今绵延了二十余代,之所以人才济济,长兴不衰,与《王氏族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清以来,英桥王氏为官者不下五十人,先后走出进士13人,其中状元1人、传胪1人,另有举人副榜15人,庠生近1000人。英桥王氏走出的官员,个个官声清越。在明代被广为传颂的清廉官员模范中,就有两位来自英桥王氏——“铁御史”王诤、“清廉典范”王继明。
  不光是古代,近现代英桥王氏也出了很多大家,比如王国松、王季思、王镇恒等专家学者,“当年温州和平解放也有英桥王氏族人的功劳,温州和平解放跟当年王思本的斡旋和努力分不开。”
  英桥王氏宗祠负责人王伟介绍,英桥王氏人才辈出,是由于家族读书的风气非常好。在他的记忆当中,以前小学读书时,都要先去宗祠拜孔子,接受儒家道德文化的教育。当年的英桥王氏宗祠专门有一个地方用来办学校,家族内的农家子弟、困难子弟都不用学费就能上学,对其中特别聪明的,还会重点培养。
  王伟说,英桥王氏到现在已经传了29代,尽管家族出了很多官员、名人,但族约对他们的要求更为严格,“到现在民风还是非常朴实。”
  王伟讲了一个细节:族人在外即使当了大官,回到家里来,不能骑马、不能乘轿,更不能耀武扬威,“有了族约,整个家族被治理得井井有条,除了违法犯罪送交政府处理,其他的纠纷我们家族内部就解决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