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水毁“冲不垮”的旺族
——走进长临河镇王氏宗祠
□本刊记者 赵杰
□本刊记者 赵杰

○当年的雕花木门存放在祠堂内

○经历了几百年的柱础石

○老人刚对王氏宗祠做了简单的维修

○已有年头的松树

○雕有麒麟图案的老石鼓

○精美木雕可惜早年被毁

○经历了几百年的柱础石

○老人刚对王氏宗祠做了简单的维修

○已有年头的松树

○雕有麒麟图案的老石鼓

○精美木雕可惜早年被毁
王氏宗祠位于长临河镇罗洪村,宗祠建于明朝,距今500多年。
宗祠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水毁,之后均由族人重建。经历了历史上各种浩劫,如今的王氏宗祠已变得十分陈旧,好在经过族人的协力筹资,祠堂在几年前得以整修。
值得一提的是,罗洪村曾经有七个宗祠,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有王氏宗祠完好地保存下来,王姓也是村里众多姓氏里的一个大姓。
宗祠曾遭三次水毁
日前,在长临河镇政府同志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位于罗洪村的王氏宗祠。祠堂就在村委员旁边,从远处看去,稍微有些破旧。抬头只见“王氏宗祠”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下面一对铁皮木门,门前一对石鼓,随着岁月的流失,也磨损了不少。
说到宗祠的始祖,今年67岁的王建春告诉我们:“始祖王真一于元末明初由当时的宁国府泾县迁至合肥,之后,王真一两口子在这里定居,繁衍到第五代时,族人合力兴建王氏宗祠。”
几百年来,宗祠经历了几次磨难,巧合的是均属于水毁。“第一次是在清道光年间,祠堂遭水毁,之后一位叫‘昂达’的族人当时做水运发了点财,之后,他出资对祠堂进行了重建。第二次是清光绪年间,同样遭水毁,后来由村里的族人们凑足银两,重修祠堂。第三次于民国24年遭水灾,一个叫王景彬的最后出资重修祠堂。”王建春这样讲述。
在那一次重修后,祠堂办起了小学,起名叫“群英小学”,一办就是好几十年,一直办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小时候就在学校里上的学,记得那时候祠堂还不算怎么破旧,尤其是门前的这一对石鼓,我们一下课就喜欢在上面玩耍,那时的石鼓还是很锃亮的,上面的雕刻也很清晰。”村民洪剑告诉我们。
告诫子孙善恶报应
从祠堂大门走进里面的各个房间,眼见的满是略显陈旧的一些物件,屋顶还有不少当年的老瓦,经历了几百年的柱础石似乎在向我们讲述祠堂曾经的故事,在房间的一角,摆放着当年已经十分陈旧的雕花木门。“下一步我们打算在祠堂里面恢复这传统的雕花木门,这几扇老门还能用,给它们刷刷漆就行,不够的话再去重新做。”王建春说。
我们留意发现祠堂内的一对楹联:“为善者昌为何不昌,祖有余殃殃尽自昌;为恶者灭为何不灭,祖有余德德尽自灭”。说到这对楹联,王建春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位状元回杭州祭祖时,看到一位老者在寺庙里祷告,说‘自己一辈子行善,为什么家里会遇到祸事’,结果大师告诉他‘一定是祖上有人做了恶事,等到善恶相抵后,才会得到福报’。
很明显,楹联的意思是:一个真正行善的人,一定会昌盛。如果做了善事而没有得到好的果报,说明过去生中作了很多恶还在身上没有消除。等你的灾祸、苦难全部结束,善恶完全抵消之后,肯定能得到福报,就一定会昌盛。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坏事没有遭殃没有报应没有恶报,一定是前世所积存的善事福德在身上,所以还没有得到报应。如果报应到了一定会遭殃。
一直以来,王氏家族都以此楹联教育子孙后代:为人须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修祠续谱寻求支持
宗谱是每个祠堂的根脉所在,对于王氏宗祠来说,最近一次修谱是在2008-2013年。为了这次修谱,村里几位族人几乎跑了大半个中国,“像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地方,我们在外边一跑就是一两年”,王建春告诉我们,除了搜索一些族人的信息,他们还得想办法争取一些资金,用作翻修祠堂。2010年,王氏宗祠进行了最近的一次整修。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罗洪村曾经有七个祠堂,如今只剩下了王氏宗祠一个,村里姓王的也占据了大多数。“上次修祠堂花了十几万,争取的资金都用完了,下一步我们还想把祠堂里的门啊、墙啊什么的再弄一下,现在资金有些紧张,希望族人们能够给予点支持,也希望一些社会人士能帮帮忙啊。”王建春老人最后对我们说。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