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三次水毁“冲不垮”的旺族

2017-01-11 20:37:51来源:合肥晚报

打印 字号: T|T
——走进长临河镇王氏宗祠
□本刊记者 赵杰
○当年的雕花木门存放在祠堂内

○经历了几百年的柱础石

○老人刚对王氏宗祠做了简单的维修

○已有年头的松树

○雕有麒麟图案的老石鼓

○精美木雕可惜早年被毁




    王氏宗祠位于长临河镇罗洪村,宗祠建于明朝,距今500多年。

    宗祠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水毁,之后均由族人重建。经历了历史上各种浩劫,如今的王氏宗祠已变得十分陈旧,好在经过族人的协力筹资,祠堂在几年前得以整修。

    值得一提的是,罗洪村曾经有七个宗祠,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有王氏宗祠完好地保存下来,王姓也是村里众多姓氏里的一个大姓。

    宗祠曾遭三次水毁

    日前,在长临河镇政府同志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位于罗洪村的王氏宗祠。祠堂就在村委员旁边,从远处看去,稍微有些破旧。抬头只见“王氏宗祠”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下面一对铁皮木门,门前一对石鼓,随着岁月的流失,也磨损了不少。

    说到宗祠的始祖,今年67岁的王建春告诉我们:“始祖王真一于元末明初由当时的宁国府泾县迁至合肥,之后,王真一两口子在这里定居,繁衍到第五代时,族人合力兴建王氏宗祠。”

    几百年来,宗祠经历了几次磨难,巧合的是均属于水毁。“第一次是在清道光年间,祠堂遭水毁,之后一位叫‘昂达’的族人当时做水运发了点财,之后,他出资对祠堂进行了重建。第二次是清光绪年间,同样遭水毁,后来由村里的族人们凑足银两,重修祠堂。第三次于民国24年遭水灾,一个叫王景彬的最后出资重修祠堂。”王建春这样讲述。

    在那一次重修后,祠堂办起了小学,起名叫“群英小学”,一办就是好几十年,一直办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小时候就在学校里上的学,记得那时候祠堂还不算怎么破旧,尤其是门前的这一对石鼓,我们一下课就喜欢在上面玩耍,那时的石鼓还是很锃亮的,上面的雕刻也很清晰。”村民洪剑告诉我们。

    告诫子孙善恶报应

    从祠堂大门走进里面的各个房间,眼见的满是略显陈旧的一些物件,屋顶还有不少当年的老瓦,经历了几百年的柱础石似乎在向我们讲述祠堂曾经的故事,在房间的一角,摆放着当年已经十分陈旧的雕花木门。“下一步我们打算在祠堂里面恢复这传统的雕花木门,这几扇老门还能用,给它们刷刷漆就行,不够的话再去重新做。”王建春说。

    我们留意发现祠堂内的一对楹联:“为善者昌为何不昌,祖有余殃殃尽自昌;为恶者灭为何不灭,祖有余德德尽自灭”。说到这对楹联,王建春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位状元回杭州祭祖时,看到一位老者在寺庙里祷告,说‘自己一辈子行善,为什么家里会遇到祸事’,结果大师告诉他‘一定是祖上有人做了恶事,等到善恶相抵后,才会得到福报’。

    很明显,楹联的意思是:一个真正行善的人,一定会昌盛。如果做了善事而没有得到好的果报,说明过去生中作了很多恶还在身上没有消除。等你的灾祸、苦难全部结束,善恶完全抵消之后,肯定能得到福报,就一定会昌盛。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坏事没有遭殃没有报应没有恶报,一定是前世所积存的善事福德在身上,所以还没有得到报应。如果报应到了一定会遭殃。

    一直以来,王氏家族都以此楹联教育子孙后代:为人须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修祠续谱寻求支持

    宗谱是每个祠堂的根脉所在,对于王氏宗祠来说,最近一次修谱是在2008-2013年。为了这次修谱,村里几位族人几乎跑了大半个中国,“像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地方,我们在外边一跑就是一两年”,王建春告诉我们,除了搜索一些族人的信息,他们还得想办法争取一些资金,用作翻修祠堂。2010年,王氏宗祠进行了最近的一次整修。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罗洪村曾经有七个祠堂,如今只剩下了王氏宗祠一个,村里姓王的也占据了大多数。“上次修祠堂花了十几万,争取的资金都用完了,下一步我们还想把祠堂里的门啊、墙啊什么的再弄一下,现在资金有些紧张,希望族人们能够给予点支持,也希望一些社会人士能帮帮忙啊。”王建春老人最后对我们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