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晋祠子乔祠·子乔·太原王氏

2024-06-16 09:41:19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文/ 王利亚 (山西)  图/ 夏泉生 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悬翁山下晋水源头,初建于北魏年间,是奉祀周初晋国开国君唐叔虞的祠堂,故名晋祠。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海外王氏联谊后援会,泰国王氏宗亲总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下,在王子乔的后裔王琼的晋溪书院,辟建了子乔祠,作为太原王氏朝宗谒祖的殿堂。子乔祠筹建历时一年,于1993年6月告竣,并在同年举办了第一届世界王氏悬亲联谊活动。出席这次盛会的有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五个国家的海内外人士400余人。目前已在这举办了四届。从此,晋祠对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以其名胜古迹闻名国内外,同时也成为海内外王氏寻根祭祖之地。


                            

                            图2 晋溪书院中的子乔祠殿堂 

                             图3 寻根问祖  慎终追远的人们  

    晋溪书院,又称“王家祠堂”,位于晋祠内,子乔祠是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祠堂正中有王氏始祖太子晋塑像,四壁绘有《太子晋史画》二十四幅,祠堂门上高悬“子乔祠”匾额,左右耳房供奉着太原王氏十八个分支的始祖牌位,左右配殿陈列着当代王氏后裔书画家的艺术作品与海外王氏社团赠送的文献资料和礼品,壁上挂有王氏历代名人画像。
    王姓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次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王姓之所以成为我国第一大姓,原因之一是它源远流长,姓出多源。王氏源自上古时期,其中有黄帝的后代,有王子比干的后代,有虞舜的后代,有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后代,又有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等。在这些王姓中,姬姓王氏后代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现王姓十之八九属于这支。
    姬姓王氏均系周文王的后裔,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太子晋,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亦称王乔。史称,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未成年就已名闻诸侯,15岁那年,晋平公派使臣叔誉朝恭,他与太子晋接触后感到吃惊,归国后对晋平公说:太子晋才15岁,能言善辩,才识过人,我都不是他的对手。另一位大臣师旷听的很不服气,请求入周会太子晋,两人相见后从天地万物、圣贤君臣、治国之道、安民之策等方面反复论辩,师旷最后才相信叔誉的话并非夸大其辞,并对太子晋连连称是,赞不绝口。
    周灵王二十二年,京师附近的谷、洛二水泛滥成灾,危及王室,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认为这不是个好办法,进谏曰:“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治约之道。”他提出应因势利导,用聚土疏川等办法来疏导洪水。他还以“壅堵治水”的鲧为例,又以周王室历史上厉王、幽王、平王亡国失权为鉴劝说周灵王。周灵王不但不听,反而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沦为平民百姓,从此,太子晋忧心忡忡,英年早卒,年仅十七岁。太子晋卒后二年,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官至司徒,他看到周王室日渐衰落,天下必将大乱,便请求致仕,避居太原,时人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氏,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尊太子晋为得姓始祖。
    太原王氏自周灵王太子晋开宗立姓之后,其子宗敬定居太原,死后就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墓地称为“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逐步发展成为王姓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宗敬之后传至八世孙错,为魏将军,十世孙渝为上将军,十一世孙息为司徒,十二世孙恢封伊阳君,十五世孙翦为秦大将军,他骄勇善战,在兼并六国过程中,南征北伐,攻无不克,因功受到秦始皇嘉赏,与大将军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成为当时显姓。秦始皇之后胡亥继位,其时王翦之孙王离为统兵大将军,他与项羽战于巨鹿,兵败自殉,封武城侯。王离有二子,长子名元,避秦之乱,徙居琅琊,是为琅琊王氏始迁祖,次子威,仍居太原固守祖业。至此,太子晋之后的王氏分成了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两大支派,这两大支派王氏在以后的社会动荡变迁过程中,人才辈出,枝繁叶茂。现将这两大支派繁衍播迁及主要衍派简述如下:
    太原王氏。留守太原的王威,西汉时任扬州刺史,其子孙大都散居扬州各地。王莽执政时,九世孙王霸辞官不仕,东汉时应召入京。此时,以王霸为代表的太原王氏已久负盛名。王霸有二子:长曰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是祁县王氏始迁祖;次子曰咸,随父返居晋阳,其后裔称为晋阳王氏。这两支王氏自东汉以来,代有名人,声播天下。祁县王氏之祖王殷的五世孙王允,汉献帝时官至司徒,他为官正直,深得献帝赏识,56岁时在征战叛军作战时被杀,同时遭株连丢掉性命的还有他的长子、次子及亲族十余人。王允侄子王晨、王凌侥幸逃回故里。叛乱平息,汉献帝派人将王允安葬在祁县的修善村,并封其为安东亭侯,食邑300户。王允侄王凌因才华出众被魏武帝曹操任命为中山太守,后官至太尉,时人称之为:“文武俱瞻,当今无双。”王凌有四子,均文武过人,后遭司马懿杀害。南朝宋武帝时,王凌后裔王玄漠因功被封为曲江侯,后迁平北将军、徐州刺史,加都督。宋文帝时,官至顾命大臣。宋明帝时,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卒后谥号庄公。王玄漠子王宽,官至光禄大夫。王玄漠弟王玄栽,官至兖州刺史。其弟王玄邈官雍州刺史。曾孙王茂,为梁朝开国功臣,后任江州刺史,死后赠太尉,谥忠烈。
    与王玄漠同时,王允七世孙王懿自前秦出奔江南,宋武帝时任中兵参军,因军功卓著迁镇北大将军,死后谥号桓侯。
    南朝梁时,祁县王氏后裔王神念仕梁,官右卫将军,卒后追赠中书令,谥号忠公。王神念有六子,次子王僧辩,文武兼备,因功迁大司马,是当朝红极一时的名臣。王僧辩有八子一女,长子王凯仕梁为侍中,入北齐为乐凌郡太尉。王凯之子王珪,博学多才,隋开皇十二年被召入秘书内省,校定群书,后因参与王琼谋反事败逃之南山十余年。唐初召回事太子建成,授中书舍人。唐太宗时由于他敢于直谏上书,受到重用。贞观二年,拜为宰相。为“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做出了贡献。祁县王氏自王珪以后人才辈出,这支王氏与晋阳王氏从始至终伴随着李唐王朝走过了繁荣辉煌的近300年历程,入朝为宰相者有13人。因才华学识显赫当朝,留芳后世的还有王通、王绩、王勃、王维、王之焕等。唐朝是王氏家族的鼎盛时期。
    宋代,祁县王氏后裔凭借他们非凡的才华,入仕为官,著书立说,成为名门望族。主要家族有王簿家族。王簿自幼聪慧好学,后汉乾祐举进士甲科,步入仕途,世宗时官至参知枢密院事,加右仆射。宋初进司空,仍任宰相。又迁太子师,封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去世,追封燕国公,谥文献,后改谥康献,累赠尚书令兼中书令,享誉极隆。王簿有四子,均入仕入官,建有功名。祁县王氏至此又达到了一个兴盛之时。明清时期,王通后裔王崇古,智勇双全,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过程中,骁勇善战,以军功累迁陕西按察司按察使、河南布政司右布政使,后在防守明西北边陲献策献力,迁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王崇古长子益为锦衣卫千户,次子谦官至太仆公卿。长孙王之祯官太子太保、左都督,掌锦衣卫十七年。孙王之柱,官兵部右侍郎、陕西三边总督。
    太原祁县王氏有一支称为“三槐王氏”,是王氏衍派中影响较大的一支。相传周朝时,宫廷外有三棵槐树,每当三公朝见天子时,都面向三槐而立。后来就以“三槐”比喻“三公”。三槐王氏始祖王祜在其所住院内种植了三株槐树,并预言“吾之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有以志也。”后来他的儿子中果有仕为公者,这支王氏便以“三槐堂”为其堂号。
    祁县王通后裔王言,唐朝时人,官滑州黎阳县令,后迁居山东大名府莘县,莘县是三槐王氏的发祥地。王言有二子,长子彻,官至左拾遗,其长子王祜便是三槐王氏始祖。王祜,字景叔,后汉初举进士步入仕途,宋初因才华出众受到重用,累官至兵部侍郎。任职期间,清正廉明,积德行善。祜有三子:懿、旦、旭,次子旦官至宰相。王旦有三子,长子王雍官至两浙转运按察使,次子王冲官至赞善大夫。三子王素,官至工部尚书,在当朝有较高威望。他有九子二十五孙,因官或避乱迁徙,散居长江流域以及江南各地。这支王氏繁衍形成了遍及华南、华中各地的众多支派,仅仅三沙王氏全谱收录就有231个支派,后又远播至泰国、马来西亚及港、澳、台湾等地。
    三槐王氏在宋代因王旦、王素等人的成就成为显赫当朝的豪族大姓。明代,这支王氏因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家族,画家王时敏家族的名望再显风光,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祯家族、王鸣盛家族的成就,使三槐王氏再添美誉。三槐王氏在太原王氏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业绩,占有重要地位。
    太原王氏晋阳支自东汉起,人才兴旺,名声鹊起。王咸裔孙王柔、王泽兄弟,官至北中郎将、代郡太守。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王泽子王昶累官至骠骑将军,迁司空。西晋时,其子王浑因功官司徒,增封京陵侯爵,为京陵郡公,食邑8000户。王浑子王济为晋武帝驸马,官至骠骑将军。王机子王沈官至尚书令,散骑常侍,封博陵郡公。王沈之子王浚,官至大司马。西晋王氏显贵当朝,名扬天下。王浑四世孙王述,东晋时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其子王坦之官至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卒后赠安北将军,谥曰献。王坦之有四子,均入仕为官。其三子王国宝迁尚书左仆射,加后将军。王坦之叔伯兄弟王硅子王蕴官至尚书右仆射。其子王恭官至尚书令,又拜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东晋哀帝、简文帝和孝武帝的皇后,均为晋阳王氏之女。晋阳王氏在东晋数十年兴盛显贵,令人仰慕。后来,因政局变动,晋阳王氏家族连遭横祸,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北魏时,晋阳王氏后裔王慧龙取得了北朝宰相崔浩之弟崔恬信任,并娶其女为妻。不久他官至安南将军,荆州刺史,从而奠定了其家族的显贵地位。北魏孝文帝时,纳其七世孙王琼之女为妃嫔。王琼官至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史、封长杜伯。王琼有四子,长子遵业,子孙显贵于北朝至隋唐,其中十世孙王簿,唐昭宗时官至宰相。次子广业,后裔中有官至北齐胶州刺史王野父,唐御史中丞王君儒,中书舍人王孝远,太常博士王仙客等。晋阳王氏还有王道宝家族、王景仁家族、王睿家族。这些大族的显贵地位,使晋阳王氏誉满天下,久盛不衰,成为太原王氏中有名望的一支。
    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兴起于汉末,鼎盛于东晋至南朝。琅琊王氏始迁祖王元的五世孙王吉,西汉时任昌邑王中尉,他精王览,西晋时官政即,封即丘子。有六子,长子栽官抚军长史,镇军司马,袭即丘子。栽有三子:导、颍、敞。长子王导随晋室南渡,开江左王氏之先河,他的成就及后裔的兴盛,使琅琊王氏迅速名扬天下。王导睿智多才,扶持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之后历事三朝,均事宰辅。王导有六子,均入仕为官,显贵当朝。后裔中代不乏其人,或仕或官或著书立说,令人仰慕。较有名的有新安王氏始祖王璧。王璧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柴光禄大夫,有九子三十二孙,散居江之东西。其后繁衍出众多支派,明朝时有一百三十六房,是琅琊王氏最为兴旺的一支。咸阳王氏,始迁祖王褒,其为著名学者王俭的五世孙。王褒博学多才,深得北周当朝者重用,死后赠光禄大夫,进爵为侯,谥白康。王褒四世孙王晔开派固始王氏。王晔五世孙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清末入闵,成为开闵三宗。王审知的五世孙王坦由泉州徙居潮州,开潮州王氏之派。王审知另一五世孙王泰迁居东莞,今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王氏家族,很多都是开闵王的后裔。
(本文作者供职于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