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听临沂老兵王振洋讲故事 炮火封锁线挡不住爱国情

2016-10-19 10:28:37来源:琅琊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王振洋,临沂莒南县洙边镇王家野疃村人,他14岁入伍,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冲过敌人炮火封锁线。退伍后,他投身大西北建设,一生功勋累累。
  日前,已经是86岁高龄的王振洋向记者讲述了他当兵打仗的故事。


王振洋青年照。
  14岁参军当卫生员
  自从老伴去世以后,王振洋一直跟儿子在北京生活,虽然年事已高,但喜欢热闹的他还是经常回老家和兄弟姐妹团聚。其中最小的妹妹嫁到了莒南县十字路镇大埔村,这次回来,王振洋就住在了妹妹的家中。
  王振洋老人身体硬朗,精气神十足,很难想象他已经86岁高龄了。老人说,因为以前在部队当军医,现在自己身体哪里不舒服,都能自己调理。
  王振洋当兵的事还得从1944年说起。那是抗日战争最后一年,14岁的王振洋小学毕业,原本父亲让他考中学,可是由于离家近的几个中学遭到鬼子扫荡都取消了,想要考中学只有去离家比较远的滨海中学。
  当时,王振洋的父亲王子平为抗日联小校长,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视,就让王振洋赶到滨海中学参加考试,但是因为年龄太小,王振洋没有考上。
  1945年正月,村里动员参军,落榜的王振洋决心入伍参军,他的这一决定也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就这样,只有14岁的王振洋加入了八路军115师686团。因为上过小学认识字,王振洋到部队后成了一名卫生员。


念旧的王振洋始终保留着退休证。
  炮弹在眼前爆炸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王振洋老人参加了70多场战役,其中包括有名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冲破敌人的炮火封锁线100多次。老人说,在战场上,敌人的炮弹说来就来,有时候炮弹就落在身边1米远的位置,如果躲不及时命就没了,他能活到今天是幸运的。
  采访中,王振洋回忆起抗美援朝时一次冲过5道炮火封锁线的情景。“当时我带领3名卫生员去救治伤员,但是美军设了5道炮火封锁线,如果想救治伤员,必须一道道冲过去。”为了救治受伤的战友,王振洋4人勇往直前,成功冲过了敌人的炮火封锁线,不幸的是,3名卫生员战士一人牺牲一人重伤。
  王振洋说,在战场上随时充满险情,就连夜里敌人的飞机也还在头顶上飞来飞去,为了躲避敌人的打击,汽车连的战士不敢开灯前行,只能摸黑凭感觉开车,一夜下来,车两边的后视镜都刮擦没了,惊险万分。
  王振洋参加几十场战役,并没有受过重伤,只有一次在四平战役中,让炮弹炸伤了左腿,不过伤势并不严重。老人说,参加的战役多了,他有了一定的经验,有时眼看敌人的炮弹从天上落下来,他能提前判断出炮弹掉落的方位,从而避开炮弹。
  苦日子里战友情深
  战争带来的不仅是死亡和伤病,随之而来的还有生活的贫困饥荒,而这些不光是普通百姓体验的痛苦,参军的战士体会更深。战争有多苦?亲身经历的王振洋感触最深。
  “记得我们从山东一路打到东北,没有吃的东西,就找来日本人给劳工吃的‘黑面’,吃了以后战士们都拉稀。”王振洋说,其实,有“黑面”吃就不错了,真要打起仗来,连续几天都吃不上饭,那种苦是现在人无法体会的。
  身体不光要忍受饥饿,还要承受恶劣的天气。王振洋说,有一年冬天,他们部队正在松花江,那里气温达到零下42摄氏度,战士们不仅要冒着寒冷行军,身上还带着枪、铁锨、大米,被褥等物品,加起来得20多斤重,冻得鼻子、手指都黑了,只要有休息的时间,战士们就立马躺到半米深的雪地里休息,又累又冷。
  东北天寒地冻,南方则是酷暑难耐。有一次,王振洋部队到了湖南长沙,气温一下到了零上42度的高温天气,战友们热得把衣服都脱了,只穿着一件短裤,可身上的汗珠还是不停地往下滴,只要遇见河,战友们恨不得钻进去不出来。因为天气的关系,王振洋到南方就得了疟疾拉肚子,后来用了3年的时间才把病治好。
  让王振洋感动的是,如此艰难的环境,战友们没有怨言、没有逃避,却总是在互相照顾,年纪大的战友把鞋给年纪小的战友穿,打仗时挖战壕,班长、排长总是先帮战友挖好再挖自己的。“我那时候年龄小个子矮,每天行军走山路,没鞋穿脚都磨破了,我们连长发现以后,就让我骑着他的马。”王振洋回忆起往事,想到牺牲的战友们忍不住流泪。
  退休余热不减
  抗美援朝结束后,王振洋来到长白山参加国防军,后来,他又到艰苦的塔城地区支援边疆建设,一干就是28年。而退休后的王振洋也没闲着,着手开始整理历史资料、图片、信件、回忆录、手绘本等,以多种形式记录自己所在部队的点点滴滴,为补充完善历史资料做了大量抢救性工作。
  “在新疆时我就开始搞展览,内容主要是新旧中国的对比,最开始是在党支部展,随后逐步扩大,整个塔城地区,包括各县、各个牧场都展览了一遍。”
  1992年,王振洋退休后来到河北吴桥定居,他依然没有停止脚步,开始在全国各地搞起了展览。抗日战争万里行、人民解放战争万里行、抗美援朝万里行……一段段回忆、一张张照片,王振洋把自己的回忆用自己的方式说给后人听。
  这次来莒南探家,王振洋了解到家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同时看到村里还有不少留守老人由于年龄、观念等原因导致收入不高,王振洋就多方奔走联系,推荐蜗牛养殖技术,让广大乡亲脱贫致富。为此,还详细写了如何养殖蜗牛和养殖的具体规划。
  86岁的王振洋虽已退休,但英雄迟暮,余热不减。他自己还写了一首《养殖中华白玉蜗牛奔小康之歌》:小小蜗牛别看小,它的全身都是宝……
  文/片 鲁南商报记者 李晖 褚菲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