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湖北援藏干部王海朋:"农"字挂心头 "情"满山水间

2016-07-21 11:26:26来源:山南网

打印 字号: T|T
  “农”字挂心头 “情”满山水间
  ——记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王海朋
    湖北援藏干部王海朋:
 

  图为王海朋在农牧民群众家中,和他们交朋友。
  白白胖胖的脸庞,金丝边框眼镜,说话不缓不急,一副儒雅模样。这样的王海朋,很难看出是一个常年奔忙于田野、暴晒于烈日下的农技专家。
  可是,王海朋就是一个跟农业、农村、农民血肉相连、休戚相关的 “农家人”。
  2013年10月,怀着梦想,带着使命,背上行囊,王海朋从千里之外的湖北省武汉市来到山南,开展农牧业技术援藏工作。33个月、990个日日夜夜,他与山南农牧人朝夕相处、风雨同舟,见证了山南农牧业的快速发展,度过了一段激情满怀的援藏岁月。
  好产业好技术让老百姓广泛受益
  乃东区昌珠镇克松村,奶牛或站或躺惬意地嚼着草料,主人巴桑正在清理牛圈里的牛粪。
  今年67岁的巴桑老人说,去年他养了4头黄牛,每头牛都可产奶25斤以上。挤完牛奶,巴桑老人卖了两头成年牛,一头牛犊,加上卖青饲料,收入近五万,是三年前的两倍。
  巴桑老人说,这得益于市农牧局的湖北省援藏专家王海朋带来的新的养殖模式:“我们这边以前不种玉米(饲料),主要是粮食(青稞)。营养上黄牛也跟不上,现在湖北专家们广泛推广玉米种植,用于饲料。现在我们家牛长得很壮。”
  三年前,初到山南的王海朋在田间调研时发现,山南的黄牛大都一副瘦弱、病怏怏的样子。
  “西藏传统饲料就是秸秆、青稞。随着黄牛改良工作推进、饲草料存在极大缺口。我们主要用青刍饲料补充原有饲料不足。”
  解决了饲草料的问题,黄牛产业发展壮大,农牧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像巴桑一家从黄牛中受益的,我市就达4.36万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70%以上。
  除了饲草料养殖方式的突破,从踏上高原第一天起,王海朋一直都在思索着,能不能将湖北的娟珊牛引到山南来。
  “娟姗牛性情温顺、体型轻小、乳质浓厚,产奶量高,难产率低,其鲜奶及奶制品备受欢迎。”说起本业,王海朋眼里有种晶亮的光。
  想法归想法,还需要实践去佐证。
  “只有到现场才能了解情况,只有了解情况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有着湖北人执拗精神和技术专家实干劲儿的王海朋不顾刚到高原的缺氧反应,毅然走出了办公室。
  短短3个月,他几乎走遍了山南的村村落落。从雅砻河畔到哲古草原,从沿江四县到高寒边界,他记不清往返了多少次。
  通过细致的调研,王海朋和山南本地的农牧专家发现,娟珊牛可以改善山南本地黄牛体型小、生产性能低、饲养年限长等缺陷,尤其适于生长在环境较恶劣的高寒四县。
    湖北援藏干部王海朋:
  娟珊牛、黑白花与牦牛,共享高原牧场。

  说干就干。王海朋向湖北省农牧厅递交了一份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后,2014年初,首批3000头份娟珊牛冻精和相关的机器设备被送到了山南市兽防站。
  “效果出人意料的好。”王海朋说,“改良后的2岁母牛平均每头价值4000元以上,高的可达8000元到1万元。”
  2015年,市农牧局与湖北省种牛站在黄牛改良工作上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湖北种公牛站向山南供应优质娟姗牛冻精18170头份,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山南黄改的先进经验和良好效益引起了自治区农牧厅的关注和重视。2016年,自治区农牧厅集中采购湖北省优质娟姗牛冻精,目前,第一批优质娟姗牛冻精6000头份抵达西藏。
  仅仅提高老百姓直接的现金收入还远远不够,王海朋瞄向了更大更远的目标和市场。
  “去年,我带着拉萨、山南、日喀则的农技专家去湖北考察,进行产业对接和技术合作。”王海朋说,“技术最终要形成产业上的优势,做黄改最终要靠产品说话。”
  王海朋说,他们刚刚把乃东的一个合作社带去武汉学习考察了,目前正在就甜奶渣、酸奶的加工和技术、设备的引进进行全面对接。
  赶在离藏之前,王海朋还赶忙将湖北省运用娴熟的奶牛厂管理信息系统引进到山南来,用来提高山南的奶牛信息化管理水平。目前,系统正在乃东区进行调试。
  在藏期间,王海朋还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山南动物疫病流行的规律,带领兽医科和动检所等单位,狠抓基础免疫,强化消毒灭源,严格检疫监管,加强疫情监测,有力的遏制了山南重大动物疫病频发的趋势。
  “想做的事儿很多很多,可是时间不等人。”王海朋说,“我和省厅里来山南接替我的两名技术专家作了交流,他们会捧好接力棒。”
  技术专家也酷爱“教书育人”
  王海朋的微信, 2013年9月进藏前刚刚开通。200余条微信,九成是关于农业知识技术、方法经验和政策条规的分享——
  “农业部印发《2016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2016年国家惠农政策大合集”;
  “秋季养羊抓五点,增收又增效”;
  ……
  市农牧局同事说,看王副局长的微信,时刻都在跟着国家农业最新政策走,时刻都在观摩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时刻都在学习农牧业先进知识技术。
  除了爱用微信这种新媒体分享技术、经验、政策,王海朋也爱在实践中做引导、带徒弟。
  兽防站的强久卓玛一度并不信服这位大城市来的“专家”。
  那次,琼结县5个乡发生疫情,市兽防站派基层经验丰富的强久卓玛下乡进行一线指导。五天过去了,疫情控制缓慢,站里派专业对口的王海朋下了现场。
  看到专家来了,强久卓玛两手一摊,“我们尽力了,现在只能这样了。”
  强久卓玛灰心丧气的模样令王海朋非常生气:“你们要是没了信心,老百姓更没了主心骨!”
  “我们来,你们跟着看着!”说完,王海朋一头扎进了疫情防控中。
  后来的几天,王海朋天天扎在农舍、羊圈里,不顾羊粪的脏污和腥膻的气味,隔离、消毒、检疫、解剖分析……王海朋面对面、手把手,实地教授县、乡里的技术人员如何处理疫情。
  七天,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乡亲们紧紧握住王海朋的手,感谢的话还未出口,泪水就嘀嗒打在王海朋的手背上。
  “在实践中学习。”这是王海朋对技术人员说得最多的话,也在身体力行。
  他不爱坐在办公室的软椅上,就爱脚踏坚硬的大地,呼吸林中清新的空气,感受山间微凉的风,带上一群愿意和他一道贴近农家的技术人。
  “我是农家人,就要说农村话,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王海朋说。
  这还远远不够。关起门来自家学,永远无法得到迅猛的进步和超越。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家门看世界,才有比较、学习,甚至是赶超。
  2014年,王海朋多番联系协调湖北省农牧厅,带着12个县的25名一线农牧业技术人员,来到湖北省会武汉市,进行为期10天的业务技能培训。
  上课第一天,王海朋发给每个人一支笔,要他们直接在教学白板上写下自己想学什么。
  这样奇特的教学模式,很快让这25名从未走出过西藏的农村技术人放下了紧张感和生疏感。那10天里,田间地头、大棚厂房、实验室、农畜产品交易所,湖北人和山南人不吝分享、相互学习,打成一片、互道兄弟。
  项目办的多旦、兽医科的边巴顿珠、办公室的陈景瑞、兽防站的格桑加措和强久卓玛、隆子县农技中心的罗布……三年里,王海朋教出的徒弟还真不少,他们都从最初的青涩与懵懂,历练成长成为了专业的骨干、技术的领头人,成为了山南农牧业发展壮大的人才保障。
  天下为家的大爱情怀
  “成家立业,天下为家。”进藏前,王海朋写下这句话。
  “不忘初心,喝下民族这碗酒,结下民族这个缘。”离藏前,他又写到。
  这是一个如火般挚爱西藏的湖北人——
  “白云映桃红,银装扮绿柳。踏遍万里山,醉美在雅砻。”
  “雪满神山路,难阻故人归。我心向大漠,何惧寒与饥。”
  “长江雅江水长流,汉藏友谊树常青。”
  ……
  诗情即人情。
  正是抱着这种“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天下为家”的大爱情怀,王海朋才能在远离故乡千里万里的山南,看垒石成房、聚粪生火的放牧点,体会的不是贫穷,而是淳朴;在广阔无垠、了无人烟的山水湖边,体会的不是无趣,而是圣洁;在通向远方的无止境延伸的路上,体会的不是孤单寂寞,而是对远方的探索和猎奇。
  这种大爱,让他纯粹的爱上西藏、爱上这里的乡亲。
  2015年8月,王海朋主动申请到海拔4500米的浪卡子县伦布雪乡学宗村驻村。
  关于驻村,王海朋没有多说,从他那八篇驻村日记中,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情景:
  “对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牧民来说,高寒缺氧不是问题,水质硬不是问题,不方便洗澡不是问题,他们从不觉得这是苦,反而感恩高原的馈赠,感恩民主改革的幸福。”
  “那高扬的五星红旗,时刻让我们感动的热泪盈眶。每一寸国土,再高、再远、再偏、再小,也需要人守候。乡亲们身上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尊敬。”
  “大雨依旧,室外温度已经低至零度,洪水已淹没部分公路。我们当机立断决定开闸泄洪,嘎玛书记更是第一个跳下去,徒手一点点将挡板拆掉泄洪……”
  “搬物资、挂横幅、搭台子,我们的驻村助学活动正式开始了。看到孩子们领到新书包、新文具后开心的笑脸,一切都是值得的。”
  “第一次在村里过中秋,几许好友,把酒问月、醉酒当歌,人生何处不故乡”……
  捐资助学、结对帮扶、技术指导、排险救灾,那几个月,王海朋就像是学宗村人,一共肩负起守护乡村的责任;
  学藏语、唱藏歌、教藏友,三年里,王海朋掌握了近100个藏语词汇,系统的学习了西藏的文化历史,并与藏族干部、汉族干部,以及青年志愿者们融洽交往、亲密互助,俨然就是一个地道的“山南人”。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受到老百姓和领导同事们一致交口陈赞的王海朋,在2016年5月,被表彰为全区第七批优秀援藏干部。
  驰骋草原牧场,跋涉丛林雪山,脚印藏区牧户,用真情大爱,王海朋和湖北援藏人一起,倾心浇灌汉藏友谊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