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遗布辽东 书香渤海

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至公孙氏割据辽东的50年,是中原齐鲁等地汉民流徙辽东的重要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管宁、邴原和王烈。至今“管宁割席断交”、“邴原泣学”、“王烈遗布”的故事依旧让人津津乐道。虽然,最终管宁、邴原等先贤离开辽东,只有王烈终老于此,但他们在辽东留下的印记却是无法磨灭的。他们避祸辽东却为东汉末年以及三国初期辽海地域文化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王烈,他在辽东开枝散叶,不但为辽东播下了一粒文化的种子,也为辽东留下了一个书香世家,一个文学望族。
“梁上君子”与“王烈遗布”
王烈在《三国志》等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字彦方,太原人,生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终年78岁。东汉末年,王烈避世隐居山西祁县,义行称于乡里,恒以德感人,盗贼亦为所化,故时人誉其所居乡为“君子乡”。
而王烈最为人所熟知的故事当属“王烈遗布”。据史料记载,王烈在祁县隐居期间,当时所在乡里有一个人偷牛被抓住了。偷牛贼说:“我见牛而生邪念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么做是为什么,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他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救了穆公于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又过了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离去时没留下姓名。隔了一年,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想拾起带走再去寻找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老人把这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让人设法弄清他的身份,原来就是过去那位偷牛的人,于是特地派人在他的家乡住地彰显他的事迹并把他树为榜样。
后来董卓作乱,王烈避祸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汉灵帝曾亲自坐着马车到王烈家里“畴咨政令”,辽东太守公孙度曾多次邀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临死前,曹操还征召他入世。可见其德操之高,威望之举,学问之深,不负盛名。
王烈年轻时,曾拜河南颍川陈太丘为师,师徒两人关系十分融洽。陈太丘便是东汉著名的学者陈寔,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
范晔在《后汉书》中曾记载,陈寔在任职期间,有一次,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要自我勉励。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十分惊慌,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陈寔这种以德化人的作法自然被王烈所吸纳,师徒二人的作法如出一辙也就不足为怪了。王烈在辽东居住期间,“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在当时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兴学传教,将中原的儒学文化及学术风尚在辽东阐扬,以自己的节操和品行感染、教化周围的人,也影响着自己的后人。
数百年迁徙成“渤海望族”
据元好问的《王黄华墓碑》记载,渤海王氏在太原王烈迁徙辽东后遂以此为家而发展起来,子孙们都生活在辽东。据王氏家谱记载,王烈17代孙文林仕高句丽,为其西部将,死于王事。又八代王乐德,始为渤海人,以孝顺闻名一时。辽太祖平定渤海后,命皇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都辽阳。王乐德的曾孙王继远,辽初任东丹国翰林学士,后来他的孙子咸饬仕辽为中作使。因避大延琳之难,王氏家族举家自辽阳迁居渔阳。咸饬的孙子王叔宁,官六宅使、恩州刺使,迁居中京大定府。后来王叔宁的儿子王永寿,又迁居韩州(今昌图县八面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举家又迁居辰州之熊岳(今盖州市熊岳镇)。八九百年间王氏家族无论怎么迁徙,都生活在渤海地区,其繁衍的时间比渤海国要长得多。身为汉族的王氏家族,长期和当地人融合、相处,不仅在血缘上,而且在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成为渤海族已是不争的事实了,并且“这个家族在入辽以后便逐渐成长为一个新兴的渤海世家大族了。入金以后,这个家族更是以文学而显。”
王氏家族有很多人都曾在渤海国和辽国做官,但是官位都不高。而王氏家族出仕金廷,始于永寿的儿子王政。王政本名为南撒里,曾出使高丽,因而改名为政。王政生活的年代正值辽末动乱,被辽灭国的渤海国君主后裔高永昌趁乱起兵占据辽东,他知道王政有才智胆识,想任用他。王政认为他不会成功,辞谢不赴任。高永昌失败后,渤海人争着把高永昌捆起来作为功劳,王政却悄悄独自退走了。金吴王完颜阇母听说后很惊异,报告了金太祖,于是任命王政为卢州渤海军谋克。吴王完颜阇母曾和他开玩笑说:“你任官已很久了,却仍然很贫困,没有富裕起来,这是为什么?”王政回答说:“臣下以杨震所说的四知来约束自己,怎么会不贫穷呢?”吴王笑着说:“刚才说的只是个玩笑。”以黄金一百两、白银五百两,以及自己所乘的马送给了王政。
而王政口中的“四知”典故,说的是汉代有“关西孔子”之称的东莱太守杨震与友人王密交往的一段故事。当时杨震举荐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有一次王密夜里来见杨震并奉上十斤黄金。杨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由此可见王政的为人和品行。这与王烈家族的“义行”、“德操”之家风是分不开的。之后,他屡受褒奖并迁升为保静军节度使,在任上退休,去世时,享年六十六岁。
“辽东夫子”承续先祖遗风
在辽金时期,熊岳古城中有一座海岳楼名噪一时,他的建筑者便是有“辽东夫子”之称的王遵古。王遵古字仲元,号东海散人,是王政的第三子。他“文行兼备”,能诗善文,又热心办学,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人称“辽东夫子”。曾官汾州观察通判,入宫为太子司经,复出同知博州防御使事、澄州刺史等职。
王遵古谨遵祖训,以教化民众为己任,终身不息,可以说是继承了王烈的衣钵。王尊古自幼刻苦读书,金正隆五年(1161年)中进士第,仕为翰林学士(金代的翰林学士为正三品)。虽然只是一位分掌制撰词命的文官,却有机会接近皇家典籍,这对以读书为乐趣的学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元好问品评他是:“文行兼备,潜心伊洛之学,言论皆可纪述。明昌应诏,有昔人君子之目。”王去非评曰:“王遵古好学守道,天下目为辽东夫子。”
王遵古重视学校教育。大定年间,他由太子司经来博州任副职,兼提举庙学(兼分学校工作),下车伊始即视察学校。看到校舍年久失修,恳请太守拨地,筹划经费,募工重修殿、堂、馆、舍凡四十余楹,修缮后的庙学“壮丽宏敞,合体应图”。尔后又修高大的围墙,疏通环绕墙外的水沟,墙内外又栽花植木,总计花费五百多万,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王遵古的教育思想是“教化之源,唯在于学者”,他认为发展学校教育可以使“教化流行、风俗移易、人识廉隅、国兴仁让”,所以他为官所居必兴学。这在女真族当权的金朝是难能可贵的,对于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王遵古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而且“文采风流”。他的诗文传世不多,诗有《过太原赠高天盖》,诗曰:“辽海渺千里,风尘今二毛。心能如笔正,官不称才高。筦库非君事,山林必我曹。相期老乡国,拂石弄云璈。”从中不难看出他的文学修养。王遵古的文稿传世者有二,即《博州庙学碑阴记》和《昌宁宫庙记》,前者语言流畅,说理性强,后者用词精彩,铭为对句,朗朗上口。
王遵古有四子:庭玉、庭坚、庭筠、庭掞,而庭筠最知名。王遵古还有一女,嫁于渤海望族高守信,生子高宪。高宪是金朝后期重要诗人,元好问曾为其作传:“幼学于外家,故诗笔字画有舅氏之风。”可见,其是受王氏家族的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一位文人,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王氏家族在文学艺术上的底蕴深厚。
王庭筠文采风流,照映一时
在王氏家族的后辈中,文学成就最高的要数王庭筠了。王庭筠是金代文学家、书画家,他自幼聪颖,《元氏墓碑》载,六岁同父兄诵书,能通大义,七岁学诗,十一岁赋文做诗,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中进士,受官承事郎,调任恩州军事判官。但是在以严刑为尚的政治环境下,性格使然他的官却越做越小,再调馆陶主簿,仍困于簿书期会、通检推排的工作。官运多舛的王庭筠任满后卜居彰德(即相州,今安阳),读书黄华山寺,自号“黄华山主”。其虽才华横溢,但在金廷关于他的任用却是争论不休,以至于屡屡不得重用,金泰和元年(1201年),复为翰林修撰,扈从章宗秋山射猎,应制赋诗三十余首,甚被奖誉,将要大用,却在第二年去世,终年52岁,金章宗特写诗追悼。
王庭筠善诗文,“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他在黄华山时,曾创办黄华书院,执教讲学,成为“中州书院唯此为先,大梁(开封)、百泉(在今辉县市)皆在其后”的著名学府。
除了文学,王庭筠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是大家,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山水师任询,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
王庭筠因为三个儿子先后早卒,而将弟庭掞的儿子曼庆过继过来,改名万庆。王万庆,或作曼庆,字禧伯,号澹游。仕金至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诗笔书画,皆有父风。时论金人书画,以其父子为最,比之宋之二米,元好问称其“文章、字画能世其家”。到元代初年,万庆依旧为士人所重,并请到了元好问为父亲做墓志铭,金亡前后被奉为名儒,可见其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
王庭筠的哥哥王庭玉的儿子王明伯在家学的影响下也是颇有文采。《全金诗》中记载,王明伯为庭玉之子,幼年学书,为书家称赏。倜傥无机,膂力过人,可见其文武全才,然英年早逝。
王氏家族历经辽、金、元三代,虽然官运未能亨通,但王尊古以下多人皆能诗善书,其诗文书画皆有不凡创造,成为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家族,不坠先祖王烈之风而令后辈遵循,后世景仰。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