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立:20年执著坚守修成“工人大师”

2016-05-27 16:34:55来源:中工网

打印 字号: T|T
   人物档案:王立,1997年参加工作,淮海工业集团公司精机二厂班组长、省级技能大师
  “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就想,一定要做踏踏实实、对企业有用的人,努力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王立说。
  王立努力实现他的承诺。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在车工、数控车的编程与操作等岗位,不断打破传统的工艺方法,大胆创新改进了几十项刀具、夹具,成为一个省级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
  正是因为这个信念,王立勤勤恳恳、扎实学习,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一年前,海工业集团公司精机二厂新开发了一个系列产品,客户订单达到10万件/年。该零件的工艺加工手段关键之一专用设备“数控挠槽机”是否能够满足批量加工要求成为挡手问题。这个设备是该公司从澳大利亚购买的,当时只选购了6槽自动加工和自动装卸料。而客户要求的产品,必须用8槽设备来加工。再购买新设备,需耗时半年,客户却等不了这么长时间。分厂领导把解决困难的任务,交给了曾赴澳大利亚学习特种设备数控挠槽机操作的王立。
  王立仔细研究了该设备的所有软硬件功能,由于该设备加工过程与通用设备不一样,同时参与工作的轴数达到6个,还要实现自动装卸料。设备配备了西门子的数控系统和编程控制器,国内也没几台,设备的改造开发更是无从参考,只有几本全英文的说明书,而且生产厂家给予的支持也有限。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立心里有些发毛,只能自己一点一点地琢磨。通过一词一句地翻译了操作、编程、技术和维修手册,王立深入了解机床性能,重新编制设备驱动程序和PLC关联程序,在原有加工版面上增加8槽自动加工和自动调用程序模块,并能够共有6槽自动上下料加工用到的PLC信号点。重新设定的工艺程序,终于满足了零件的加工要求和生产进度。如此一来,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国外设备制造商改造设备费用,还使企业掌握了软件核心技术,为新产品开发打通关键通道。
  这次技改的成功,让王立再次尝到了收获的喜悦。多年来,让王立最自豪的就是他和工友对设备进行的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次,王立在几天几夜的连轴转后,设计出一种磨钻头的方法,使钻头的切削面积减少一半,切削力也同比下降,加工时扁钻可以直接打入零件,使加工效率提高了60%。还有一次是科研零件攻关,该零件形状复杂,且是新产品、新设计,没有可参考或可使用的刀具、夹具。主动请缨的王立先是改制了一种刀具,在加工中由于材料难加工,没有适合加工该材料的刀具,使刀具不耐用,干不了一个零件就得换两次至三次刀。他就再设计出了一种快速换刀、精度高的刀夹,避免了对刀误差,提高了换刀速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该产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王立还参加了公司数控设备维修培训班,并主动参与分厂内设备的维修工作,使一台停用半年多的数控机床“起死回生”,再次运转。(特约通讯员 牛国斌 记者 李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