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文杜· 闽王与晋江

2016-05-03 09:29:00来源:王文杜

打印 字号: T|T

闽王与晋江  一

    闽王,讳审知(862-926年)字信通,五代闽国的开创者,唐光启元年(885年)偕兄王潮,王审邽(史称开闽三王)率五千义军入闽,治理福建长达40余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苟劳一生,为八闽的安定和发展竭尽心智,深受百姓的爱戴,被奉为“开闽第一”。在晋江,石狮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他题匾励志的故事。

    古邑晋江,县治原在泉州市区,唐开元间泉州州治由南安丰州迁来,开元六年(718年)以州治无县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历为泉州郡府治所在地。处晋江北岸,宋元时期海交发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之端起点。宋乾道七年(1171年)在澎湖设有巡检司,包括台湾在内的海上贸易“有争讼者,决于晋江县署。”三王在泉时,王审知最先就与兄王潮居晋江东乡,后来还娶了黄厥为妃。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晋江东乡16里析置为惠安县;清康熙22年(1683年)澎湖划归台湾府;解放后(1951年),晋江县城析置为泉州市,晋江县府迁至南岸的青阳镇,闽王励志的故事就发生在晋江南岸的今晋江石狮一带(1988年石狮由晋江析出为市)。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不息,民生凋僻,弱肉强食,百姓纷纷组织起义以求自保,三王参加的寿州王绪带领的起义军也一度“啸众万余”,但仍敌不过更大势力的蔡州秦中权的盘剥而南奔至赣州,岭南一带。后“(谭)全播攻潮,虔(今江西赣州)、韶(今广东曲江)二州皆不能有”,乃从汀州转潮阳入漳浦。背井离乡的苦难,生死茫然的困顿,使义军行至南安(今同安北辰山)时发生了内讧,三王成为义军的带头人。

   当时唐僖宗正逃亡入川,《十国春秋·王潮》载∶潮令于军曰“天子蒙难,今当出交广,入巴蜀,以幹王室。”交即交趾,在今越南河内附近;广是广州,巴蜀即今四川,当时荆楚以南仍被称为南蛮,广交居民较多,此处指代南方。故乡是不能回了,蛮烟獐雨何处又能作义军的容身之地?所以王潮提出要走出南方赴四川扶助王室以建功立业。“春秋尚义,不作乱民贼子”,以群王义师为号的义军后来被泉州乡绅耆老从沙县请回解救饱受州官暴政,匪乱不断困挠的泉州百姓,王潮被留为州官。及后福建观察使陈岩病危以书召王潮欲授从于军政,而其妻弟范晖却拒潮自称留后,又是在沿途百姓奉牛酒,海滨诸蛮皆以兵船助战下,唐景福二年(893年)王潮进入福州城,汀、建两州随即归附,唐政府遂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闽王政权是五代时唯一由移民建立的政权,他的包容,开放使福建成为中原难民南下的首选,形成了福建文化多元互鉴,海纳百川的特质。这是福建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长达百年,直至宋初仍不断有移民南下,福建成了入闽将士吏民建功立业的地方,“周天七闽,合增为八。”

   中原义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为迅速发展生产三王经常派官吏巡州县,劝农桑,由军民合作兴修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兴利除弊,使农业生产得到保障和提高。如越南的占城稻在此时的福建就有种植。唐光化三年(900年)己居福州任威武军节度使的王审知就来到晋江,在今池店藩湖召集附近七里的乡亲里长、学子商贩一起共商发展大计,勉励大家勇于担当,还亲题“致远任重”的匾额以予激励。史料欠详,但通过百姓口口相传的说法,仍能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晋江对石狮影响力的根源。粗略简述,资料源自网络,难免挂一漏万,尚期指正。

   晋江池店藩湖是唐泉州首位进士欧阳詹的故里,闽王用欧阳詹的经历鼓励莘莘学子,朗朗的书声益发浓厚,唐天复二年(902年)他又令节度使推官黄滔来泉州协助王审邽的长子王延彬创设招贤院,接纳南下的大唐故吏中原名士,汉文化的科举,习俗,礼仪,典章,六艺,仁义道德也渐渐融入闽南,泉州招贤院也因而被誉为闽南文化的根。有言闽南居民有本土的闽越族也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南下的中原难民,大唐故吏正是用中原的官话(古汉语)与学子们一起交流呤诗作对的,也将汉字的注音标准传授开来。有缘重拾中原高贵血统的闽南人更成了中原文化的传承人。宋代以后由于北方不断有外族入侵,古汉语在族群的融合中渐渐失韵,而闽南较为安定,人脉文脉千年相承,至今用闽南语呤涌唐诗仍能与唐人相差不多,闽南语也因此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梁贞明四年(918年)闽王特意从福州运来杉木加建的泉州开元寺无量寿塔(西塔)落成不久,池店的陈逖即高中成为泉州本土的首位状元,后来以藩湖为中心方圆数十里内又有黄仁颖,庄际昌,杨友(武),吴鲁考中状元。若加上原籍于此在外考上状元的王曾(河北),庄有恭(泉州市区),庄培因(江苏),庄安世(广东武);和原籍江苏生于池店的徐晦,泉州城南门外这一乡村郊野就有十名状元,整个晋江在科举1300年间更以1853名进士入列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蛮荒之地谓为海滨邹鲁,史称“闽国文风之盛冠于十国。”故传有“西塔建,状元现。”的说法。由于闽王的推介,欧阳詹在泉州甚受推祟,至今还保存有许多有关他的遗迹。

   江南一带,早年有吴姓族人定居,“吴公”颇有家财,“筑浦为埭,以捍海潮,罄其资而功不就,乡人为之立庙,后人因而成之。闽王用“吴公”仗义疏财的义举勉励乡人,团结互助,共修水利,指出九十九溪水用来灌溉沿晋江地段的滩土,纳清泻卤就是良田沃土。于是军民合力修塘围埭的热潮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一水利工程后来被称为六里陂,是五代时晋江最大的水利工程。《闽书》载∶六里陂,广袤五六十里,襟带南乡三十六埭,水源凡九十九所,合南浦诸水为陡门通归于海,绵亘永靖、和风、永福、永乐、沙塘、聚仁六里。明庄际昌《洑田塘碑记》书“……沟自清洋陂(九十九溪)入,沿江经呤啸折为上下两沟各通于海,塘凡七,……洑田塘周三十里,灌田环十九,廿五,廿六都,亩八千有奇。”十九都在县南三十里,即今石狮市,下沟即由此处的洑田洋新塘沟经玉澜浦(浦港)入海。上沟则以六斗门(今池店溜石)放水入晋江至海。又在晋江更上游的润石建三斗门,当海潮上涨江水满时由三斗门翻水入,潴水于湮浦埭。下沟还设有西坂,上福两处水湄以节控水位。明万历《泉州府志》称∶高沟水少则节量放于下沟,下沟水多则放直达,旱则上沟专蓄,盖水源虽多,而道路远,不得视饶乏以为蓄泄也。志书认为水系实为一带,当取而合观之,其说始备。宋时晋江设五乡二十三里,元时设都,其范围大约相当于十九都及廿五至三十五都区间,修筑六里陂时是王延彬任泉州刺史,至今尚有福建省王延彬水利工程学会在研究其水利思想,解放后部队在王氏的太原埭外围垦西滨军垦农场,也采用引晋江水冲刷盐碱的方法,实现了当年围,当年种,当年丰收的效果。

闽王与晋江   二 

   陈洪进是继王氏后泉州的领导人,他又派官兵与百姓一起向海筑埭垦殖。陈埭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而来的。昔日围埭的典范如今已是中国的鞋都。两宋时,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增多,为减少对上游来水的依赖沿江各乡里又浚塘蓄水以备时用。较大的塘有七个统称为“七首塘。”北宋的蔡襄,南宋的王十朋都因尽心兴修陂塘而留有美誉。蔡襄有一支后裔后来留了下来,如今蔡氏已是石狮人口最多的大姓了。

   宋乾道年间,由陈江(陈埭)经玉澜渡至龟湖塘入海口已修成一条新的海堤,堤内是七首塘,堤外建有海岸长桥长达十五六里,排水七百七十余间,它西联郡城泉州,东经玉澜桥,蚶江桥至蚶江渡口,形成商旅大道。“长桥映海三更月,横墩通江二度潮”,称泉郡东南孔道。而海岸长桥头的浦港(当洋港)更是天然良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唐朝中叶,唐末由于潘镇割据原本由朝廷统一征税榷货放行的海外貿易变成了各割据势力的独立行为,由于闽王政权的重视福建海外交往迅速崛起,当时的泉州刺史王延彬就被时人称为“招宝侍郎”,后来陈洪进以漳泉二州归附于宋室为宋庭所关注和倚重,在泉州设之市泊司,确立了泉州在海上交往中的地位。“洋洋之水绕杏墩,亭上蕃商来往繁。深寺林家寓客处,浔头洪宅舶蛮舟”。“浔头泊渡息蕃舟,绕过杏墩后洋洲。深寺僧房商贾满,宵行急急至洪楼。”诗中的地名今仍可寻,由诗可以了解当时的地理地貌,看出古泉州港的兴盛。宋元时船入浦港可达四市∶龟湖市(廿四都)、石狮市(十九都)、南塘市(廿五都)、吴店市(廿八都)。

   石狮市,吴店市分别是今石狮市和晋江市的市区所在地,明王慎中《龟湖塘碑记》称“龟湖塘东至塘后,西至石狮亭,南至长岬,北至大洋,环湖而庐且万家,支村析聚,濒湖仰水之田度万余亩。”石狮亭在石狮市,旧时晋江东南沿海的金井、深沪、永宁等地盛产海盐,担夫至郡城泉州遇浦江须待舟渡,故路边筑亭,亭前立有石狮子乃呼“石狮亭”,己是隋朝时的旧物了。浦江源于华表山(社店)南宋绍兴十二年给事中江常建有排水157孔的普利大通桥。桥东边即是石狮市,西边为南塘市,六里阪余水即由此入海,南塘市属聚仁里是洑田塘所在地,洑田塘再西行是濯瀴塘,沙塘,沿塘(盈塘),晋江市区即在沿塘边。清《重浚沿塘碑记》称“沿塘方圆四十余里,面积数十万亩。”为留住乡愁晋江特将塘岸街前的五店市旧街区保留下来,构建闽南文化新街口。
步入五店市街区,不远即可见到蔡氏家庙,《青阳蔡氏总谱》记载蔡氏原居济阳,唐咸通年间(860年)蔡用元,蔡用明兄弟入闽先居莆阳之仙游,后蔡一翁(用明)又卜居青阳东麓的梅山故青阳蔡氏“三阳开泰”。相传其后裔有五兄弟于泉安古道上设肄以饮利行人,行人德之曰“青阳蔡,五店市。”是青阳称五店市的由来。也有蔡氏谱记为蔡氏两兄弟原迁浙江后因浙江动乱转江西,遇从故乡来的义军而随王一同入闽。

   五店市还有源于浯店市的说法∶宋时蔡王二姓在东岩口一带建有五座石板桥,路上有店称浯店桥,五店市。宋青莲诗集云“林许导航后洋洲,深寺蕃人喜旅游。浯店市中招蛮客,宵来昼往上山头”。此处即作“浯店市”。唐天祐时(904-911年)刺史王延彬在青阳对面山上建栖隐禅寺,重俢呤啸桥。后唐天成二年(927 年)三王二世王思义因不满福州宗室间的内斗率子侄10人南下止舍于凌云杏厝。因受刺史王延彬和后来的留从效、陈洪进的关照,杏厝王氏最初的发展顺风顺水∶后周显德七年(954年)王氏在青阳祈雨雷劈樟树连根拔起泉出如涌,王氏进而开挖成井取名“圣井”俗称:樟井,是后来的青阳古八景之一。王氏又利用樟木头雕刻成玄坛公和境主公分别置于锦潭(孙厝头)和凌云附近的湖莲古地。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又将栖隐禅寺改名法云院,容僧99人,扩建天公宫,玄坛公宫和夫人妈宫,鲁东诗集谢符诗:“娇阳憇息杏林荫,深寺院前做澳浔。蛮舶蕃商僧舍宿,深宵歌管有浸谣”。淳熙年间又与蔡氏合建石鼓庙;王氏还设馆延师创建东庵书院(东阳书院)启智青阳诸姓学子。宋元符间又建适南桥,砌石路开凿旧淮引种水稻。

   青阳还有一个雅称文献市,钟山毓秀,宋绍兴廿六年出身赵宋皇室的师玖也迁到桂山后塘,王赵两大皇族先后卜居青阳成为最初的开拓者,他们传承的是中原正统的文化,更注重仁义道德,更懂诗书礼乐,也使青阳变得文刍刍的。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元灭宋时,青阳的蔡、庄王、张、赵、李、孙、陈等各大望族“尽忠宋室,不仕胡元”。无一仕元,无一参加科举。由干对抗元庭许多家族还被迫外迁,如蔡氏外迁达一百余乡。而如今己有几十万人丁的赵宋王室“卯浦赵氏”在祖居地仅剩几座旧屋。凌云王氏也为“秧借地”人丁大都迁于外,唯留下宋明清三朝有史可考的118名进士,172名举人,荫补44人,追忆这一家族留在晋江历史的印记。

   五店市最先应是源于吴店,青阳诗集云“六里渊波绕店头,藩湖澎湃武陵愁。吴公殉义鬼神泣,阁郡志哀节半秋”。店头当是吴公居住开店的地方。最早居住在青阳的蔡氏在《青阳蔡氏族谱》一世祖传记中称“青阳山,一名吴店市,在泉城之南一十五里”。清道光《晋江县志》也称吴店市在廿七都,还载有宋淳祐间蔡常卿建吴店桥。明《闽书》也有“吴店小塘,旧志称在永福里,缘民心不古开报难凭姑据旧志空名存之”。许多史料证实“吴公”建有店,在蔡氏修谱时青阳己有吴店市的称呼。

   蔡氏家庙相邻的是庄氏祠堂,庄氏的入闽始祖是三王的外甥庄森,庄森随三王入闽后居永春,十二世有庄祐孙(古山)卜居青阳,娶蔡氏女为妻,生五子传至三世己是南宋末年,二世五兄弟护驾南宋幼帝失败而流落他乡,直至明初庄氏还仅是几十人人丁,而仅在明代这一小家族就出了进士13人,举人14人,贡生4人,簪瀴相继,荣耀一时。当时有许多族姓来到五店市定居,庄氏还力倡设立乡贤祠以期能重振文献市的美誉。

   五店市街区前的路称湖光西路是因路的起点在湖中,湖中古称湖澄,当年带头前往沙县迎请义军来泉州的张公延鲁原居于武荣州(南安丰州),后来也迁于此加入埭田的围垦,其次子后裔在湖中水渚建家庙称“鉴湖张氏”,其长子至古岭(今晋江张林)与另一支张氏合族发展,后裔中中进士者达三十余人“称儒林张氏”,两大望族瓜瓞连绵海内外裔孙己称百万。

   闽王所题的“致远任重”匾额后来即挂在池店藩湖的资福院内,相传资福院的香火来自安海的龙山寺。龙山寺建于隋朝年代久远,曾延世捐银以修缮。曾延世是闽王的姐夫,随三王入闽后居于南安五峰山下白石里(上曾),五峰山即九十九溪来水处。泉州龙头山的“龙山曾氏”即是其后裔,也出了一名状元―曾从龙,一门四相入仕者众多有“曾半朝”之誉。

   安海在晋江八都,宋时也设有安平市,是古泉州的重要支港。历史悠久,人文渊薮,商贸繁荣。闽王在南安修建的自家陂水利工程(又称九溪十八坝)即由安海入围头湾,曾延世后裔也在安海围有曾埭,“九溪十八坝,水流尽归通曾埭”。宋时黄护捐资在入海口筑桥以利行人,即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它与龙山寺现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安海现是全国科学发展百强镇,居福建之首。
 明《青阳志》写道:由邑治(泉州)出城南十五里,而近者二十七,八都民,宋之永福里也,其地由平畴渐次陡上,稍从漫衍,昔传四姓,张、赵、王、蔡,宋元季世,避乱者多方,言曰:吴店市,莫省所以,或称文献市,蔡之书斋也,青阳则本市主山名也”。地脉之行止曰龙,龙者山之脉也。县志认为晋江之山脉出自南安一片山,“其山多面,晋江得其三”,先拱清源而护郡城(泉州),一片山而东为大乌石山紫帽山,一片山而南为福平为大石转而东为驷行而华表,华表山东行为罗裳至青阳,西南灵源山至安海,东南结草至石狮市接宝盖山,北向之水均入泉州湾,即六里陂所在地,山海交接正是起龙之地。唐开元建县时晋江约一万一千户,七万余人,至元和时泉州己有七万余户。然而他们大多聚族而居依靠的是族群的力量和有利地形。以致吴公的义举得不到响应饮恨溺水连名都没留下(有说吴公名阙与闽王妃黄厥同名)。公元880年前后,浙江名士罗隐游寓于青阳一带,人们仍对他的言行敬而远之,说他是“皇帝嘴,乞吃命”。义军的到来新的家族出现,世家大族式的家族组织逐渐被以祠堂、家谱和族田为特征的家族制度所代替,史称“民始改聚,地始改辟”,中原的汉文化本土的闽越文化和因海交兴起而来的海洋文化完美地融合,六里陂的建设就有了必要和可能。中原的文章典集,礼乐六艺仁义道德自此生根发芽。人们将罗隐居住的山称罗山,青阳古称青良仍是青龙的谐音。他们还举办吴公节以记念吴公。诗集云“八月中秋庆晋南,武陵太守立深庵。千年陈迹吴公事,万古英风碑志谈。”甚至引导学子结识招贤院大唐故吏的黄滔也被尊为“八闽文章初祖”。明时以蔡清为代表的晋江学子在紫帽山结庐研究理学,有“天下言易,皆推晋江”的美誉,已转度到了文献市,青阳是士子们的书斋。

   从“六里陂”到“七首塘”,从“吴公”的店到蔡氏的市,从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浯店市”回到“吴店市”,回到今天笑迎东西南北中五方宾朋的“五店市”,他见证着晋江发展的脉络,连着众多望族的荣耀,充满了故事和传奇。“因为苦难寻求生存和发展,因为蛮夷寻求文明和进步”。三王朴素的开闽思想凝炼出的精神却决定了闽南文化的品质和个性,成为文化传承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一千多年前王潮以“性本谦恭,誉蔼乡曲,善于和众,士多归之”的本性带领义军融入“七闽”,正是宋元时期福建大发展的序章,今天晋江仍然将“诚信、谦恭、团结、拼搏”作为城市的精神。

   一千多年前闽王以“致远任重”勉励士民勇于担当,今天爱拼会赢的精神已成闽南人的本性。如今晋江、南安、石狮三市均是全国经济实力发展百强市,是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中国有梦,你我有梦,希望在前,闽王千年前的话仍在回响:勇于担当,致远任重。

 

                       王文杜    2016  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