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开闽先辈改写泉州海丝历史

2015-12-23 17:41:44来源:开闽三王网

打印 字号: T|T
 主要论点:
(1)泉州海丝起始阶段从宋元提前到唐末五代。将唐末五代这一历史时段视为泉州海外交通宏观发展周期的一个转折点,是现在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
(2)五代闽国缔造者开闽三王和从中原入闽的众多姓氏移民是泉州海丝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专家评论:
国际著名学者王赓武教授:把五代之后的中国海外交通称之为“泉州时代”。五代南方各个“自然区域”对南海的单独贸易,虽也产生不少新的市场,但最显著的发展乃是“泉州时代”的到来。因为五代的泉州不仅是一个“能够满足南唐需求的南海商品中心”,而且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以与广州、福州匹敌的港埠”。
 
**海丝专家、原泉州海交馆馆长王连茂:
评论一:“泉州早期的海外交通史因文献记载的缺失或淹没,存在不少引起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将唐末五代这一历史时段视为泉州海外交通宏观发展周期的一个转折点,却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同。
评论二:五代对之后泉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对泉州港在宋代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港,确实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和直接的关联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泉州的海外交通实际上是到了这个时候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是宋代闽南大踏步快速发展的起始阶段
评论三:正如史学家所评论的,是开闽三王“根本改变了福建往后的历史进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海外交通与贸易的重大转变”。 [1]难怪后世对他们的功绩会那样大书特书,称颂不绝。
评论四:开闽王氏兄弟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政策,与他们出身于社会下层有关。这一做法与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也是造成日后泉州与中原传统文化有重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从此,重商主义逐渐成为这里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正是这种超越正统的文化观念,为后来泉州海外贸易的极盛奠定了基础。
 
媒体聚焦:
《福建日报》 :“开闽三王”致力于发展海上交通贸易,成为我省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记者 何金)29日上午,来自海内外近千名王氏裔孙及各界人士齐聚泉州“开闽三王”祠,举行“开闽三王”入闽1130周年春祭庆典,一起追思先辈开发福建、开启海上丝绸之路所创下的丰功伟绩。
公元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于河南固始县起义,率领农民军入闽,鼎建闽国,史称“开闽三王”。“三王”在世治闽41年,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贸易、文化等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广施仁政,保境安民,兴办义学,广纳贤才。五代十国时,其他地方尚在战乱之中,泉州、福州乃至全省却是一派繁荣景象,使“蛮荒海辙”变成“海滨邹鲁”。“开闽三王”还致力于发展海上交通贸易,成为我省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中新社”: 缅怀“三王”开发福建、开启海上丝绸之路所创下的丰功伟业。
(记者廖静 孙虹)29日,“开闽三王入闽1130周年暨春祭庆典”在福建泉州开闽三王祠举行,吸引了来自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近千名海内外王氏裔孙共聚一堂,缅怀“三王”开发福建、开启海上丝绸之路所创下的丰功伟业。
 
当天上午,祭祖仪式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进行。三牲五谷、时鲜供品敬献于供桌上;悠扬古乐响起,海内外王氏裔孙代表缓缓走进祖祠,按照传统的祭祀习俗,向先祖“三王”敬献鲜花、供品,行三叩九拜之礼,凭吊先祖,追思历史。
 
此次担任春祭的炉主是香港企业家王启水先生,他告诉记者,“目前香港大约有8万王氏宗亲。宗亲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我们会经常相约去参拜世界各地的王氏宗祠。”
 
公元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于河南光州固始率万余义军入闽,统一福建,鼎建闽国,史称“开闽三王”。历经1129年、40多代的繁衍,“三王”后裔遍布海内外,子孙已达300多万人。每年,海内外“三王”后裔都会齐聚开闽三王祠,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开闽三王”文物保护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介绍说,遍布海内外的王氏宗亲,尤其以闽台两地最多,开闽三王在台湾亦被尊称为“闽台王”。据了解,目前台湾的王氏裔孙约有90多万人。
 
年逾90岁高龄的台胞王人瑞也亲临春祭现场,这是他第207次跨越海峡来到大陆。40多年间五次为王氏修订族谱的他表示,第五次修订好的《泉州开闽王氏通谱》已于2014年10月出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一部部族谱、家谱是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最好的证明。
 
《海峡都市报》:唐末五代这一历史阶段是泉州海外交通宏观发展周期的一个转折点,是宋代以后闽南大踏步快速发展的起始阶段。
 
 (记者吴月芳 黄谨)每年王氏都会在泉州开闽三王祠举行春祭,昨天却因为纪念先祖入闽1130周年而显得更加隆重。上午10时,近千名王氏后裔会聚,当年随三王入闽的各姓氏义军后裔也参加纪念活动。海丝研究专家王连茂在纪念大会上作主题报告,认为唐末五代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史上,闽王家族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公元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率领农民起义军入闽,逐渐统一福建,建立闽国,被尊称为“开闽三王”。和三王一起入闽的,还有林、杨、董、蔡、陈、黄、傅、张、庄等近百位姓氏的起义军兄弟。
 
  泉州海交馆原馆长、学者王连茂最近写成一篇论文《唐末五代之泉州海外交通:略述闽王家族的贡献》,昨天在三王入闽纪念大会上发表。王连茂认为,在唐末五代泉州能在危难中华丽转身,变成繁华的港埠,是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出色治闽、大力发展海外交通的结果。唐末五代这一历史阶段是泉州海外交通宏观发展周期的一个转折点,是宋代以后闽南大踏步快速发展的起始阶段。
 
  昨天上午的春祭典礼上,来自台湾、香港地区,菲律宾等地的王氏宗亲和泉州宗亲一起,进入祠堂向先祖敬献鲜花、供品,行三叩九拜之礼。 
 
 《东南早报》:泉州的海外交通实际上是到了唐末五代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是宋代闽南大踏步快速发展的起始阶段。“开闽三王”大力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风生水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 陈一鸣 颜瑛瑛 )提起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及意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宋元时期梯航万国、潮声起伏的刺桐古港,谈论的是东方第一大港的声誉与辉煌。殊不知,早在五代十国时,泉州在“开闽三王”的治理下,就已大力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风生水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元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于河南光州固始县率近百姓氏农民起义军入闽,统一福建,建立政权,史称“开闽三王”。三王在世治闽33年,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贸易、文化、海交等政策和措施,广施德政,治发闽疆。五代十国时,其他地方尚在战乱之中,泉州、福州乃至全省却是一派繁荣景象,使“蛮荒海辙”变成“海滨邹鲁”。“开闽三王”致力发展海上交通贸易,成为福建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
转折于唐末五代
泉州早期的海外交通史因文献记载的缺失或淹没,存在不少引起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将唐末五代这一历史时段视为泉州海外交通宏观发展周期的一个转折点,却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同。泉州海交馆原馆长、三王后裔王连茂告诉我们,这一时期对之后泉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对泉州港在宋代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港,确实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和直接的关联性。
“有些学者认为,泉州的海外交通实际上是到了唐末五代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是宋代闽南大踏步快速发展的起始阶段。”王连茂介绍说,国际著名学者王赓武教授将五代之后的中国海外交通称之为“泉州时代”。他认为,五代南方各个“自然区域”对南海的单独贸易,虽也产生不少新的市场,但最显著的发展乃是“泉州时代”的到来。因为五代的泉州不仅是一个“能够满足南唐需求的南海商品中心”,而且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以与广州、福州匹敌的港埠”。
造船技术纯熟
为航贸易开路
王连茂认为,若非王氏兄弟统一福建,建立政权,并在长达33年间,使福建境内“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很难想象会有后来留从效、陈洪进治泉时海外交通的持续发展,也不可能在北宋初出现那么活跃的海上交易。
在王潮统治泉州的7年间(886—892年),他“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又“兴义学,创子城,罢役宽征,保境息民,泉人德之”。王审邽接任泉州刺史后(893—905年),“居郡十二载,勤劬为牧,俭约爱民,童蒙诱掖,学校兴举,制度维新,足食足兵”。
审邽卒后,其子延彬对发展泉州海外贸易做出了较大贡献。他忠实执行叔父王审知“招来海中蛮夷商贾”、“尽去繁苛,纵其交易”的政策,在其任内,“岁屡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飙,无有失坏,郡人藉之为利,号‘招宝侍郎’”。他的确做得很成功,不仅农业生产屡屡获得好收成,且因派发了许多船舶到海外贸易,赢得了民众爱戴。更加让人惊叹的是,26年间所派发的众多贸易船,居然无一失坠,均平安往返。这比之前王审知“岁自海道登、莱入贡,没溺者什四五”,显然要幸运得多。其实,它暗示着此时泉州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已经有很大进步且臻于成熟,这无疑是“泉州时代”到来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三王重视海交
催生海商阶层
当然,五代的重要性并不仅止于此。王连茂认为,纵观泉州海交史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五代所发生的海上交通的重大转型,还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观念形态的新变化,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影响深远。
其一,军阀割据所导致的海外商品流通渠道的阻断,促使地方统治者转而致力于开展对南海的直接贸易。不仅使泉州汇集着大量来自南海的香药珍宝,也从此开拓了海外的广阔市场。
其二,王氏兄弟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政策,为后来泉州海外贸易的极盛奠定了基础。
其三,由官方鼓动起来的海外贸易热潮,催生了海商阶层。它大大刺激了造船业的发展,并形成一支日益庞大的善于航海的专业技术队伍,为宋元时中国商船“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 准备了重要条件。
 唐末五代王氏部队入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人南迁,也是唯一一次建立了移民政权。人口的骤然增加,大大促进了福建的开发,从而增设了许多州县。泉州地区在这一时期就增设了德化县、同安县、桃林县(今永春县)、清溪县(今安溪县)。新设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终于使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有了较为发达的经济腹地。
    唐末五代,由于大批北方移民的进入,出现了许多新的家族。由于王氏兄弟从一开始便很重视招贤纳士,使大批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聚集于此,还创办义学、书院等,这对于彻底改变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北宋时福建所以能成为文化发达之区,其基础正是五代奠定的。
  大批南来的北方文化人中,也有一些演艺界人士。王延彬当政期间,这个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帅哥,为了“求伎,必图己形,而书其歌诗于图侧,题曰:‘才如此,貌如此’,以是冀其见慕也”。果然他的“宅中声伎皆北人”。这是中原乐伎来到泉州最早的文献记载。她们所带来的中原音乐必定会有所流传,并对后来的地方音乐与戏剧产生影响。因为在留从效任内,从詹敦仁的一首诗中,能够看到当时泉州的歌舞之盛:“当年巧匠制茅亭,台馆翚飞匝郡城。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试问庭前花与柳,几番衰谢几番荣。” 王连茂称以此短文纪念王氏兄弟入闽1130周年,并对祖先的伟大业绩顶礼膜拜亅
 
《海峡导报》:将唐末五代这一历史时期视为泉州海外交通宏观发展周期的一个转折点,是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
 (记者 郭冰德) 来自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海内外王氏裔孙,以及当年随“三王”入闽的外姓后裔,包括著名侨胞企业家陈守仁等在内的十余代表,昨日共聚泉州开闽三王祠,参加开闽三王入闽1130周年暨春祭庆典,以此追思先辈开发福建、开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
    上午10时许,随着祭祖仪式启动,候在宗祠外的海内外王氏裔孙代表,神情肃穆,待悠扬的古乐响起,有序走进祖祠,按照传统的祭祀习俗,由炉主引领着,一齐向先祖“三王”敬献三牲五谷、时鲜供品,行三叩九拜之礼,凭吊先祖。
    此次,担任春祭的炉主是香港王氏宗亲王启水。只见他领头拿香,而其他王氏裔孙们手持祭香缓缓而入。“目前香港大约有8万名宗亲,而香港的宗亲们又流向世界各地。”祖籍南安的王启水热爱家乡,他坦言:“目前宗亲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我们经常一起去参拜世界各地的王氏宗祠。”
    据历史记载,公元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于河南光州固始县率领农民起义军入闽,统一福建,鼎建闽国,迄今已有1130年,史称其为“开闽三王”。历经1130年、60多代的繁衍,“三王”后裔遍布海内外,子孙已达300多万人。每年,海内外“三王”后裔都会在开闽三王祠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曾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的王氏宗长王连茂还与王氏后裔们分享《唐末五代泉州海外交通:略述闽王家族的贡献》演讲。他认为泉州进行海外交通是唐末五代开始的。“五代的泉州不仅是一个‘能够满足南唐需求的南海商品中心’,而且已经发展为‘一个可以与广州、福州匹敌的港埠’。”王连茂说,将唐末五代这一历史时期视为泉州海外交通宏观发展周期的一个转折点,是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它对之后泉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对泉州港在宋代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港,确实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和直接的关联性。 
 
《商报》:若非王氏兄弟统一福建,引进先进的中原技术,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并且逐步赶上中原发达区域水平,泉州不可能在北宋初期就出现活跃的海上贸易。
(记者 徐凯燕杨翚)3月29日,来自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海内外王氏裔孙,以及当年随“三王”入闽的外姓后裔,包括著名侨胞企业家陈守仁等在内的十余代表汇聚泉州开闽三王祠,参加开闽三王入闽1130周年暨春祭庆典活动。以此追思先辈开拓福建、开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本期《温陵志》走进泉州开闽三王祠,带你了解一场具有中原传承的宗教规仪,一段闽王家族历史,一个见证泉州海外交通的论据。
海内外共祭祖先
3月29日,海内外近千名王氏裔孙及各界人士共同参加两岸三地联合纪念开闽三王1130周年。据泉州开闽三王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人墨介绍,王氏宗亲每年都会举行两次祭祖,春祭时间是农历二月初十,这也是“三王”之一王审邽的祭日。在祭祖仪式上,祭祀人员由主祭、引祭、通赞、执事、读祝组成。三牲五谷、时鲜供品敬献于供品桌上,本届炉主王启水引领海内外王氏裔孙伴随着古乐走进祖祠,按照传统的祭祀习俗,主祭副祭披红,打鼓三下,全体王氏裔孙进场上香,出献礼、献红灯,进瓜果、进茶、进菜(山珍、海味、素菜),行三叩九拜之礼。主祭读祭文,最后本届炉主用酒灌茅草,祈祷子子孙孙兴旺发达。
祭祖现场,开闽三王王审邽的第三十九代裔孙台胞王人瑞身穿黑色长袍马褂,庄重严肃地向先祖进香鞠躬。尔后在参加纪念开闽三王1130周年的庆典大会上,他声情并茂地向海内外宗亲解释道:“我这身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礼服,也是过去祭祖必穿的服饰。祖先从前都是穿这样的服装,今天再穿长袍马褂,以舒缅怀之情。”
此次春祭炉主、香港泉州同乡会荣誉会长、香港企业家王启水在庆典大会上也以“不忘祖宗,感恩奉献”,号召海内外宗亲团结一致,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珍贵文物历史遗产保护的工作中。
三王入闽鼎建“闽国”
在泉州,有句尽人皆知的俗语“开闽王”,指的就是唐朝将领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入闽之事。公元885年,唐朝将领王绪与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领一批王氏族人和乡兵南下入闽,因王绪忌惮有才干之人并借机诛杀。时任“军正”王潮在队伍行至南安的途中发动兵变,擒缚王绪。王潮被推举为入闽队伍首领。公元886年,王潮三兄弟攻打泉州并占领,王潮被唐朝任命为泉州刺史。公元893年,经过七年休养生息,王潮率众攻入福州,统一福建,被授为威武军节度使。第二年,王潮病逝,王审知继任。五代梁太祖开平年间,王审知被封闽王。
“三王”不仅是智勇双全的将领,还颇具治世之才。王人墨介绍,“三王”治闽期间,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贸易、文化、海交等政策和措施,使泉州、福州乃至全省,从“蛮荒海辙”变成“海滨邹鲁”。泉州海交馆原馆长、三王后裔王连茂认为,若非王氏兄弟统一福建,引进先进的中原技术,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并且逐步赶上中原发达区域水平,很难想象会有后来留从效、陈洪进治泉时海外交通的持续发展,也不可能在北宋初期就出现活跃的海上贸易。
“海丝”最早开拓者
当三王执掌闽政后,尤其是王潮、王审邽、王延彬(王审邽长子)等出任泉州刺史期间,以发展经济为要务,安溪冶炼银铁、德化烧纸陶瓷以及养蚕发展丝绸纺织,都大大促进当时商品经济发育。三王还致力于拓展海上交通贸易,成为“海丝”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到了宋元时期,泉州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壮观情景,“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开始广为流传。据泉州海交馆原馆长、三王后裔王连茂告诉记者,将唐末五代这一历史时段视为泉州海外交通宏观发展周期的一个转折点,是现在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
“从五代十国就已渐渐发生海外交通的重大转型来看,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观念形态的新变化。”王连茂介绍,“其一军阀割据所导致的海外商品流通渠道的阻断,使得当时转向南海直接贸易,而不是仅仅维持在广州、扬州的转运港上,这一转变使得泉州逐步开拓海外市场;其二“三王”更重视海外贸易,当时重商主义这种超越传统文化观念也为泉州海外市场奠定观念基础;其三官方推动下催生了海商阶层,这也是为后来刺激造船业的发展,为提供善于航海的专业技术队伍做足准备。”
由于唐末频频战乱,人心涣散,闽地流传一句俗语“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三王”因势利导,宣传佛教,引导人心向善,进而稳定政局,据了解当时在泉州地区提倡佛教,建有寺庙达六十多个。 
《德化王氏通讯》:“开闽三王”主导的海外通商开放政策,推中国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在德化诞生。德化陶瓷就此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开始了千年瓷都的辉煌历程。 
(王金镭)唐朝后期入闽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史称“开闽三王”。“三王”在世治闽,广施德政,保境安民,治发闽疆。德化在这一期间完成了从“里”到“场”再到“县”的升华过程,经济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五代十国时,其他地方尚在战乱之中,泉州、福州乃是一派繁荣景象,世称“海滨邹鲁”。这主要得益于“开闽三王” 高超的治国理政方针和王审知三兄弟的团结协作精神。由于在开发闽地上的杰出贡献,“开闽三王”因此被尊为“开闽第一”。王潮(886—897年在位)为泉州刺史、福建观察使、福州威武军节度使,王审邽(894—904年在位)为泉州刺史、福州威武军节度使副使,王审知(897—925年在位)为福建道观察副使、福建道观察使、福州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受封为“闽王”,“开闽王”和“开闽三王”即由此而来。
   “开闽三王”主政福建的四十一年间,“创四门义学,还流亡,定租税,遣吏巡州县,劝课农桑,交好邻道,保境息民,人皆安焉”,实行“睦邻保境,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治经济方略。倡导文教,兴办学堂,培养人才,教化黎民,免除杂税,奖励通商,泉州港、福州港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德化陶瓷也开始走向海外。唐代德化诗人颜仁郁(出生于827~835年)“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诗句,形象的刻画了德化陶瓷业在此期间的发展状况。其侄子颜化彩(864—933年)成为瓷都有史记载最早的陶瓷烧制工艺研究家,中国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就此诞生。《德化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其“最大者著《陶业法》,绘《梅岭图》,俾后人谋”,颜化彩设计绘制了历史上著名瓷村泗滨的梅岭窑场规划图。其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开德化先河。而当时“开闽三王”主导的海外通商开放政策,正是推动他编著《陶业法》的最大动力。德化陶瓷就此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开始了千年瓷都的辉煌历程。
   陶瓷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当地经济与文化的繁荣。颜仁郁就任归德场长后,“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给归德场的乡村带来喜悦与丰收,出现了社会局部的稳定与繁荣。颜仁郁《赞神曲》:“麦黄正满绿针密,稻黄无际红云平。前年谷与金同价,家家啼哭伐桑柘;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祭春社”。在治理场务发展农桑的同时,家学渊博的颜仁郁还利用诗词形式,为晚唐时期的五代十国留下堪称“诗史”的百篇佳作。这些诗篇很快在闽地广为传诵,人们称其为“颜长官诗”,并流入京师。其中的《农家》“夜半呼儿趁晓耕, 赢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入选为《唐诗三百首》而流芳百世,千百年来为海内外所传颂。另外一首《农家》“夏日炎炎如火钻,野田禾秀半枯干;皇天不雨农家望,何恨龙神不我看”,在数百年后演变为《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白日鼠白胜唱的著名诗句:“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颜仁郁所留下的诗篇正是“开闽三王”主政前期的德化现实写照,富有强烈的人民性。颜仁郁去世后,当地的王姓与颜、魏、洪、杨、曾、郑、陈诸姓合建归德寨,在寨内建“颜长官祠”纪念。
  在陶瓷业和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归德场”具备了设县的条件。公元925年,“开闽三王”王审知去世,其子王延钧开始接掌政权。公元933年正式称帝,建立“闽国”。在这一年间,即闽国龙启元年、后唐长兴四年,闽王正式下旨建立德化县,取“以德化民”之意,这也是“开闽三王”主政思想在县份名称上的充分体现。也正因为这一年的设立,比起江西省德化县(九江县)只提前小小的6年,之后的千年时间里,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两县虽同名达975年之久,在民国三年(1914年)全国取消同名县份的改革中,幸运的保留下来,从而才有了“千年古县·德化”的荣誉称号。
   目前德化县6000多人的王氏人口中,族谱可证大部分为“开闽三王”后裔。从德化县各地遗留的历史踪迹看,三班村的归德寨,唐末宋初即建有“颜长官祠”,而且当地王氏参与合建,应当是最早的德化王氏。还有桥内村的“王厝山”、桂阳乡的“王村”,应当是宋元时期定居的德化王氏。邻县永春“开闽三王”定居时间多在唐末宋初,鉴于德化地处闽中要道,因此可以推测早期入德的王氏大部分也为“开闽三王”后裔。目前在德化古代交通要道上的寺庙宫观,许多也留下供奉“开闽三王”特别是王审知的神像。例如:高阳村岭头宫、世科村畚箕坵宫等主供朝天圣侯王审知,宝美村祖龙宫、乐陶村龙图宫、丁乾村大卿宫、丁溪村丁溪宫、后田池龙凤殿、高阳村长福宫、奎斗村嘉桂宫、碧坑村石莲宫等许多宫庙配供有王审知神像,城内的进士第“翰林府邸”、举人厝“举贤大厦”等均为“开闽三王”后裔王雍、王必昌、王光张等先贤留下的有名史迹。从德化县其他姓氏族谱资料上可知,许多姓氏其入闽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随“开闽三王”大军进入福建再迁居德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