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杜·历史观 观历史
偶翻旧报,读《唐大诗人韩偓的福建生活》(海峡都市报2015年8月15日A20版《书香闽文化》)不免困惑,闽王附梁,一段千年认可的历史,怎能反衬出韩偓为唐末完人。
闽王王审知(862—926年),一生奉中原文化为正朔,百姓誉为 “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守闭门龙天子”。宋太祖赵匡胤更认为是“八闽人祖”-——福建人文明进步的开始。朱全忠(朱温)代唐自命天子,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号命天下,时王审知在福建任唐威武军节度使,奉表归附受封琅琊王,后晋封闽王。是的福建偏居一隅,完全可以不受节制自立为王,但是周围强藩都附于梁,虎视之下,顺应时势,可以消弥无端的战祸,文化经济交往也才不被割断。
泉州有“西塔建,状元现”的说法。梁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特意将受封闽王(909年)时积下本欲建大都督府的木材,由福州浮舟运至泉州,在开元寺加建无量寿塔(即今西塔),梁贞明四年(918年)晋江陈狄即高中状元。后唐代梁王审知仍归附,在他的有生之年又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再见晋江的黄仁颖中会元,(天成二年,927年黄仁颖再中状元)乃成美谈。显然这是割断与中原的联系所不能实现的。
中唐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即需先前往广州、扬州报备,由朝廷设立的专门机构进行检查,抽税放行,唐末由于藩镇割据,海外交往变成各地方势力的独立行为,闽王政权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北与高丽、新罗,南至占城、三佛齐都有商贸往来,也只有依附于中原政权当时的海外交往才能如此顺畅,福建海交自此迅速崛起。其经验后来受到了大宋王朝的关注倚重,进而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确立了泉州在海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唐末建州因处于汉人入闽的重要通道人口增长最快,福州是全闽的政治中心也有优势,泉州能后来居上与福州在宋元丰时一同入列全国人口超百万的八大望州,这和继任王氏领导泉州的留从效、陈洪进能秉承闽王治闽方略,名誉上归附于南唐暗地里却不断对中原的统治者后周、大宋输诚,入宋后受到重视是分不开的。
翻开《资治通鉴》“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耶”,是时任两浙都指挥使的钱缪说于威海军节度使董昌的话。钱缪后来节度江浙,与王审知一样都认为自己的辖地尚是蛮夷,加强与中原的联系,是提升本地文明程度的根本,唐亡后也归顺于梁,受封吴越王,后来还与王审知结成儿女亲家。审知过世后,闽地内乱,一分为三,福州即为其所有。汀建两州归南唐,漳泉由留从效、陈洪进把持,即附南唐又认可后周(大宋)。宋灭南唐后,陈洪进率先称臣于宋吴越随后,促进了大宋对中国南方的和平统一,因而宋太祖、宋太宗对相关人员的封赏极其优渥,福建、江浙因受宋庭的重视,两宋时迅速发展。
闽王至死仍称自己是:故唐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王审知。认为自己是大唐的人,叨念着故土难舍一把骨灰却留给了闽山闽水。我们无法明了闽王当年的心境,作为一个领导人,以百姓的利益为重,正是他必须遵循的,千百年来许多人都做到了,而只有闽文化将不割断与中原的联系的“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守闭门龙天子”作为闽王的政绩加以宣扬,这一历史观,理性、客观、现实、充满情怀。
因为正是这一历史观,福建少了无数的战伐,中原的许多文化传统礼仪,才能在泉州完整地保留至今。
正因为这一历史观,我们可以期望今天台湾海峡两岸可以有一个和平解决的结果。
观历史就是要求真、求实、求全,通过了解历史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以古鉴今,宏扬正气凝炼精神动力,古为今用,为社会发展寻找正确的方向。
韩偓是唐代的大诗人,一生作诗千余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80余首,25岁参加科举,48岁(889年)中进士,一生忠于唐室,光化三年(900年)入翰林,天祐三年(903年)被贬出,以三却朱全忠的征召而被称为唐末完人。
唐天祐四年(904年)韩偓自濮州司马赴荣懿尉徒邓州司马途中,闻朱全忠杀崔胤迫帝迁都,仍弃官不就。当时王审知为闽节将能礼贤地方安宁,吸引了大批的唐朝故吏,韩偓决计归依,路上遇旨征召官复原职,不应。因病淹留辗转环顾以求避乱之地,韩偓至天祐三年(906年)七月方抵福州,暂住于节度使推官黄淘家中疗养。九月,前东都支院苏喡以韩偓沦落诗稿相受,韩偓即潜心整理。而韩偓入闽后的诗作包括书信也都得到保存,因而其人生最后的轨迹清淅可信。这一年他书信劝兄韩仪入闽,朱全忠又假旨复召还故官仍不应。
天祐四年(907年)王审知采用自上至下,一级级募捐集资建造的丈六金身佛像完工,开二十万人礼佛法会,期望通过同敬一尊佛来促进军民团结向善。在黄滔所作的《丈六金身碑》中包括韩偓在内的唐故臣旧吏,一同感慨“东浮荆襄,南游关楚,谓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韩偓仍被称为兵部侍郎。是年三月后梁代唐,而至十月韩偓仍托中书舍人王涤为刚入闽的尚书省员外郎李冉谋职,称自己“虽受建州八座(王审知)眷私,自是旅客,难于托人”显然仍未入职于闽官。
909年正月初五韩偓在沙县养病,梁派使臣直至沙县征召,这是朱全忠五年内的第三次征召,首次以梁的名誉(前两次仍以唐为号),激起了韩偓的奋慨,正月十二日偓自沙县抵邵武将行抚(州)信(上饶),才一夕为闽王急脚相召,偓却其请又回沙县,显然王审知对韩偓甚是在意,才会在闻知韩偓意向后急脚相留,韩偓后来回帖王审知(《手简十一帖》第二帖)称:子、侄、妻、妾、老仆尚散于四方不得团圆难于从请。韩偓更在诗中称“高阁群公莫忌侬,侬心不在宦名中”,不回福州可能也有王审知幕僚“高阁群公”的嫉妒,后人赞称王审知虽出身行伍,却也能尊重气节之士。
910年,韩偓自沙县经尤溪、大田、德化留驻永春后决计到南安定居,在其定居地不远就是被称为闽南文化之根的招贤院。“学校之设,是为教化之源”王审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福州建招贤馆兴“四门学”,后又在泉州建招贤院。当时的泉州政治中心,已由丰州迁往今泉州市区,招贤院即设在新旧政治中心间。它是当时泉州的书院,众多入闽的唐朝故吏即出入于福州、泉州的招贤馆院间,如唐右省常侍李洵,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闕崔道融,秘书省正官徐寅,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候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宏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徟,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遴、郑戩。他们一起用唐朝的官话(古汉语)吟诗作对,向前来求学的闽中莘莘学子传授中原文化,用御前清音(南音)与百姓同乐。正是他们根在中原的情结使后来的留从效,陈洪进能一直心向大宋。正是他们的教诲使宋初闽中科举捷报频传,正是他们的垂范使泉州宋代书院大兴文人辈出。直到今天用闽南语吟诵唐诗能是原声大碟。当年韩偓正是向着泉州的招贤而来的,南安的招贤院是对韩偓照料无微不至的黄滔协助王审邽长子王延彬所创设的(902年)。
韩偓自沙县至泉州的路正是当年以张公延鲁为首的泉州乡绅耆老迎请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来泉州的路,他看到的是泉州军过之处村落空荡,一片荒废“水自潺 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战争对原本就比较落后的福建破坏太大了,所幸的是福建有福遇到了尽力消弥战争的领导者,三王率领的义军被逼入闽,感恩于泉州百姓的迎请,一起发展生产,抵制暴政,抗击匪乱。因团结合作而共存,由开拓拼搏而发展,文化包容多元而互鉴,开放而海纳百川,写就了从苦难到辉煌的诗篇,福州闽王祠的“绍越开疆”(钱昱题,继承闽越遗风开疆拓土),“八闽人祖”追忆的正是这段历史的意义,“开闽”也就被当成一种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精神指代。人口是郡县设立的前提,作为闽南母县的南安就经历了郡县屡设屡废,后来迁到泉州才加设晋江县,而从五代到宋初短短数十年间,这里就增设了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今厦门),长泰(今属漳州),惠安等县。研究这群人的由来和他们生息繁衍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闽南语是怎样来的,泉州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韩偓卒于923年,其墓为王审知令傅实按唐三品官制督建。傅实时任节度招讨使(权泉州刺史),他敬仰韩偓的才华和气节,自择风水地于大诗人墓东南,期望百年后与之相伴,故有韩学士墓前看着傅实墓的歪头石将军。桃源傅氏认傅实为开闽始祖,认为他较三王入闽更早,妻本地望族黄氏女,记其官职乃用唐制的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上柱国尚书左仆射,认为至今仍年年举办的泉州元宵灯会由他传入。韩相的诤诤义节,中原情怀并不孤单。威武军节度使推官黄滔所言:闽人在闽为官从王审知开始,开闽因为有随王氏入闽的近百个姓氏和原在闽地百姓的参与,内涵和外延得到无限的深化和延伸,是为闽精神,闽文化,也已不再局限于闽国这一时期。
往事千年,能不泯的正是真理性的认知。闽王在他入闽860年后(1744年)被奉为“开闽第一”,深藏着多少随王入闽的义军将士和迎请辅助闽王的福建百姓后裔对其先祖开发闽疆的追忆,开闽成为精神、文化又吸引多少中原望族和海外番商前来泉州、福建经商、定居,闽文化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值得我们去探究。
在苦难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蛮夷走向文明进步。开闽有着太多望族的荣耀了。岁月悠悠,史料遗失,误解难免存在。只有加强历史的研究,加强各姓各族的联系,探寻各自家族的根,的源,了解祖先从那里来,了解变化的过程,才能还原历史,进而也才能求得海峡两岸同为中国人的认同,乃至海内外华人华侨同为炎黄子孙的认同。
守望历史,感悟文化的形成,感知精神的指向,提取正能量,我们前进的路也就不会迷茫。
因文感言 只在片面 抛砖求玉 求教大家
王文杜 2015 9 3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