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坑人引以为豪的王氏大宗祠古迹

2016-04-25 11:32:30来源:转载

打印 字号: T|T
  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
 
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著名的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建于唐末。而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是在明清两代。石排中坑的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中坑明德堂,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
 
现存建筑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为明代手法,大门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古朴的石础,还是明代原物。
自清代重建至现在的历次维修,皆在其上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时代脉络清晰可辨,难得的是石牌坊上有“嘉庆十四年中秋”的题刻记载,是有绝对纪年的建筑物。整个宗祠就犹如一部砖石书写的建筑史册,甚为珍贵。
 
 
南宋时,一世始祖讳王裕号松隐迁居至中坑。
据说,中坑村的王氏始祖是王松隐,为一朝廷大官。松隐公宦游东莞县见石冈风土之美、水遥山环,所以决定居住在松柏坑即中坑村。他在中坑村读书讲学,雅不乐仕。在古时候,中坑村的姓氏有简、马、刘、王,因其德才兼备而受到当地村民的爱戴。随着历史的发展,村民抛开传统思想常聚集于一起,逐渐地村民都改姓王,于明代中晚期,始建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以供村民共聚一堂。
 
1629年,明朝崇祯年间王氏族人捐重金重建了明德堂王氏大宗祠。重建后为面阔五间,三进布局,硬山顶,三进正脊均为岭南传统的船形,均有鳌鱼鸱吻。此时的宗祠规模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明朝崇祯年间捐重金重建
1629年,明朝崇祯年间王氏族人捐重金重建了明德堂王氏大宗祠。重建后为面阔五间,三进布局,硬山顶,三进正脊均为岭南传统的船形,均有鳌鱼鸱吻。此时的宗祠规模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宗祠门楼挂着“王氏大宗祠”横匾,是明代书画家、万历进士张瑞图所题,今门匾犹存。中厅面阔五间,当心间和两次间完全敞开,进深七架(包括前后檐廊),总面积256平方米,前后檐为八角形红石柱,中柱为硬杂木制作,抬梁式穿斗混合做法。辘筒瓦面,绿琉璃瓦口,船形屋脊。两梢间北墙各有绿琉璃花格窗一个,后堂建筑面积247平方米,面阔五间,两梢间为独立房间,当中三间前面敞开。后金柱之间有雕花隔扇屏风。隔扇后面,当心间有主神台一座。明代大门青石门枕雕刻精细,花饰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明代石刻艺术风格。“明德堂”前檐木雕驼峰如意重拱造型雅致,结构巧妙,横梁精细厚重,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是典型的晚清岭南建筑艺术风格。
 
“第二百二十二名进士”
据说这个牌匾有这么一段故事。
 
王选一生刻苦学习,才高八斗的他在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时,从乡试到省试一直都是第一名。正是由于他的文采非凡,内心有着“我就是第一”的态度,因此他在考试答案后面写下了“不二斋”,正因为他这三个字,使得朝廷的官员审核答题时对他的自大记恨,最终,王选科举落榜。也正是“不二斋”这三个字,皇上钦点王选进士“第二百二十二名”。因此,王选在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止步于进士,他落榜后回到家乡,即以前的石冈地区。这个牌匾因此坐落于中坑王氏大宗祠,用以纪念王选进士。
清朝嘉庆年间建了石牌坊
在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二进内有一个四柱三间柱出头式牌坊,中柱高7米,边柱高5.86米。牌坊上题着“閍陈作肃”,为嘉庆十四年所立。
 
在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二进内有一个四柱三间柱出头式牌坊,中柱高7米,边柱高5.86米。牌坊上题着,为嘉庆十四年(1810年)立。在前庭院设立这样牌坊是有特别意义的。据说,当时该村出现了一些思想败坏的分子,村人为了让这些败坏分子改邪归正,特意在祖宗祠堂内设立了这座牌坊,上面写着“閍陈作肃”,意思说,在经过这个牌坊时,要态度严肃。也正是这样的作用,这座牌坊遗留到现在,教导村人要时刻严肃,严格对待自己和事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