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走进衡阳第一家:渔溪王氏崇本堂

2016-04-21 13:28:37来源:王秀会

打印 字号: T|T

   崇本堂,渔溪王氏的堂号,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湖南省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渔溪组,鼻祖王万庄于宋淳化五年(994)卜居建祠,门额“楚南第一家”,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年(1422),衡州知府史中奉旨赐题“衡阳第一家”,1988年2月确定为“衡南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确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家祠堂花艳艳”是一句千百年来流传遐迩的口头禅。走进崇本堂,就走进了真善美。它是渔溪王氏先人遗留下来的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幅展开在青山绿水中的美丽画卷,是一篇用石木砖瓦筑就的诗意文章,是一段凝固不朽的宋元明清乃至今朝的文化历史。祠龄千年,人文浩翰,诗书元气,孝弟淳风,代代相继,形成了以“忠孝耕读”为内涵特质的渔溪文化,搭建起了一条既能同自身发展相适应、又能同社会历史与时俱进的璀燦夺目的千年渔溪文化长廊,誉为“湖湘文化活化石”。
                             渔溪脉:黄帝真传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传说时代。黄帝是姓氏文明的重要贡献者。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成为众多姓氏的源头。王姓则是黄帝血脉群姓的主流姓氏之一。姬姓之王和子姓之王是黄帝的嫡脉王氏。若京兆王氏、河间王氏出自毕公姬高的后裔,源于姬姓。若汲郡王氏出自成汤王子比干的后裔,源于子姓。有学者提出子姓之王是最早的王姓人。
渔溪王氏的产生和发展有一条符合历史时序逻辑的清晰脉络,这就是:黄帝正脉—太原得姓—琅琊后裔—真定胚胎—渔溪裕后••••••
     渔溪王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一脉正传。逆而上溯,渔溪王氏源于真定王氏,真定王氏源于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得姓于太原王宗敬,王宗敬父太子姬晋,姬晋是周之祖姬后稷第三十八世孙,姬后稷是帝喾第三子,帝喾是玄嚣(少昊)之孙,玄嚣是轩辕黄帝长子。顺而下推,黄帝是渔溪王氏的血缘先祖。从黄帝到后稷开姬姓,从姬后稷到姬宗敬开王姓,从王宗敬到王元开琅琊王氏,从王元到王同皎开邺郡(真定)王氏,这些事实既有史书记载,也得到了人们一致认同。渔溪王氏祖于邺郡,支于真定。
    王同皎是王元的二十一世孙,陈朝侍中驸马都尉王宽的曾孙,先祖在陈朝灭亡后从琅琊郡迁居黄河以北地区。王同皎娶李显的女儿定安公主,授驸马都尉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任光禄卿。武则天殁,王同皎因密谋诛杀武三思而事败杀身。《渔溪王氏先祖世系源流序》中记述:“《新唐书》谓王同皎为相州安阳人,后世谱家为何尊他为邺郡王氏祖?原来安阳与邺郡在今河南、河北接界处,相距甚近••••••王肃、王固、王宽俱居邺,邺为同皎祖籍。同皎死后,其子孙为避祸乱或复迁居,或迁居距邺不远的真定,同皎既是邺郡王氏祖,也是真定王氏祖。”
    琅琊王氏历秦、汉、两晋、南北朝近千年,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开枝派叶,繁衍生息。隋唐以后,琅琊王氏不断南徙,遍及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各地。后梁荆南节度使王宣是真定王氏祖王同皎六世孙。宣子王孜为后唐信州刺史,孜子王鉴于后晋封开国侯,鉴子王志松于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任安徽青阳县令,志松子王定忠,北宋授正五品奉政大夫。定忠子王绍冕,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科取进士。王绍冕有三子,长子王万庄、次子王万滨、三子王万韬。王万庄于宋雍熙三年(986)科进士,任湖广宝庆府邵阳令(今湖南省邵阳市)。王万庄于宋淳化四年(993)任满致仕,举家定居衡阳长平乡大渔塘枞杨堂(今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渔溪组),宋淳化五年(994)兴建祠堂,名“崇本堂”,大门悬挂“楚南第一家”横匾,尊父王绍冕为衡阳琅琊王氏始祖。王万庄开渔溪王氏,为渔溪王氏始祖。
     万庄公居渔溪,有子三,即载兴、载文、载武。后来,载兴携次子邦畇回居真定,长子邦甸于衡阳酃湖另立宗祠,开载兴户。载武因官任江苏便婚居苏州吴县洞庭山。在万庄公开渔溪王氏六十八年后的宋嘉佑六年(1061),四世祖王永贤公开渔溪王氏第一修谱,排定渔溪王氏字辈四十代,其中前五代“志定绍万载”沿承了真定祖辈份,后裔续谱又增订字辈四十代,共八十代。渔溪王氏的辈份从“邦”字开始。
     《渔溪王氏八十代字辈班联诗》如下:
志定绍万载,邦永思汝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
朝端启嘉庆,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
厚道传先训,显扬集国英。昌隆才必贵,顺迪吉恒盈。
承祖联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开泰景,远代信光亨。
     渔溪王氏祖黄帝,源太原,脉琅琊,胚真定,应当是真实可信的。
    渔溪王氏四世孙王永贤于宋嘉佑六年(1061)开第一修谱,欧阳修作序称渔溪王氏“系出琅琊王之后,其族显于真定而支衍于江南,飘华缨鸣佩玉者累世不绝,匪直万庄君已也”。王永贤是万庄公四世孙,开第一修谱距万庄公于渔溪开基仅隔六十七年,欧阳公谱序的记述应当有真凭实据。
    吴澄、虞集是树崇本堂为“渔溪王氏”正式郡号的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吴、虞二公俱是元代著名学者。吴澄为翰林学士,虞集为翰林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在元延佑三年(1314)渔溪王氏第三修谱谱序中,吴澄称“衡阳长平渔溪王氏由直隶真定府灵寿县分派”, 虞集称“今衡阳渔溪王氏原派直隶真定府”。二公在谱序中不仅指出了崇本堂脉源于真定,还将崇本堂之郡号定义为“渔溪王氏”。开立“渔溪王氏”之郡号对于崇本堂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渔溪王氏从此独立和自强于中华王氏之林。
    1938年,渔溪王氏开第十四修谱,国民政府司法部部长王用宾作序,称“四世孙永贤谱,欧阳永叔撰序,称其出自琅琊”。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也为该修谱作了序,称“永贤去万庄未远,知为琅琊系派,当必有征,足信其为周天子之苗裔矣”。王、蒋二人均认同渔溪王氏系出琅琊,为周天子裔。
镌刻在崇本堂石柱上的历史名人对联,对渔溪王氏的来龙去脉作出了一目了然的记载:明礼部尚书曾朝节题联“鸿雁南来拮据渔溪开万户,凤麟间出胚胎真定发千祥。”明应天府尹李珊题联“一源正派分燕北,百世宗枝衍楚南。”明贡生段昌统题联“后乌衣巷而兴秀钟南岳,继黑头公以起望重东山。”清内阁中书段巘生题联“春草池塘一派渔溪新绿水,画堂燕子千年王氏认乌衣。”清孝廉《衡州府志》编纂周仕仪题联“族望自琅琊当依几瞻筵畴不记水源木本,浚祥由子晋履春霜秋露忾然思玉尘青箱。”
     《渔溪王氏祖考源流序》如下:
一世   黄  帝—少典之子,有熊氏,本姓公孙,名轩辕。
       |子
二世   玄  嚣—即少昊,嫘祖所生,为尧、商、周之祖。
       |子
三世   峤  极
       |子
四世   帝  喾—生子三:尧、契(商之祖)、弃。弃即后稷。
       |子
五世   姬后稷—生于约前1450年,名弃,号后稷,别姓姬氏,              为周之祖。
       |子
六世   姬不窋—(按:据有关史料载,姬不窋距后稷年代久远,不可能是后稷之              子。然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曰“后稷卒,子不窋            立。”)
       |子
七世   姬鞠子
       |子
八世   姬公刘—率族人迁居今陕西省彬县境内,大力发展农业,周之首领,周室              由此始兴。
       |子
九世   姬庆节—继父首领位
       |子
十世   姬皇仆—继父首领位
       |子
十一世 姬差弗—继父首领位
       |子
十二世 姬毁隃—继父首领位
       |子
十三世 姬公非—继父首领位
       |子
十四世 姬高圉—继父首领位
       |子
十五世 姬亚圉—继父首领位
       |子
十六世 姬公叔祖类—继父首领位
       |子
十七世 姬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率族人迁居岐山周原,建房筑城设宗庙,奠定了              周室强盛之基。子太伯、仲雍、季历。
       |子
十八世 姬季历—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战功显赫,被殷王文丁所杀。         |子
十九世 姬  昌—继父位,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北侯,称伯昌,前1148年           出生于岐山,率族人从周原迁都至丰(今西安境内),约前           1103—前1051年在王位,享国五十年,史称周文王。
       |次子
二十世 姬  发—周朝建立者,史称周武王,前1046年,灭殷商,前1043年,            去世。其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国运昌盛。
       |子
二十一世   姬  诵—周成王,前1042—前1021年在位。
       |子
二十二世   姬  钊—周康王,前1020—前996年在位,大有作为,天下大治。严             厉批评晋侯建造华丽宫室,下令讨伐鬼方(匈奴)。
       |子
二十三世   姬  瑕—周昭王,前995—前977年在位,多次率兵伐楚。
       |子
二十四世   姬  满—周穆王,前976—前923年在位,西征南伐,周行天下,两次             西征,到达青海、新疆昆仑一带。
       |子
二十五世   姬繄扈—周共(恭)王,前922—前900年在位。
       |子
二十六世   姬  囏—周懿王,前899—前891年在位。周室渐衰。前891—885  ,            周共王弟孝王姬辟方在位。
       |子
二十七世   姬  燮—周夷王,前885—前877年在位。
       |子
二十八世   姬  胡—周厉王,前877—前841年在位。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            周厉王下台。国政由周公和召公主持。史称“周召共和”。            从共和元年(前841)起,中国历史才有确切的纪年。共            和:前841—前827。
       |子
二十九世   姬  静—周宣王,前827—前781年在位。
       |子
三十世 姬宫湦—周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杀于骊山,西周亡。前776年9             月6日,发生日食,《诗经》对此次日食记载,是世界上最              早最确切的记录。
       |子
三十一世   姬宜臼—周平王,东周第一个国王。前770—前720年在位。
       |子
三十二世   姬泄父—未继位而死。
       |子
三十三世   姬  林—周桓王,前719—前697年在位。
       |子
三十四世   姬  佗—周庄王,前696—前681年在位。
       |子
三十五世   姬胡齐—周釐王,前682—前677年在位。
       |子
三十六世   姬  阆—周惠王,前676—前651年在位。
       |子
三十七世   姬  郑—周襄王,前651—前619年在位。
       |子
三十八世   姬壬臣—周顷王,前618—前613年在位。殁后,长子姬班于前612年继              位,是为匡王。后匡王殁,姬壬臣子瑜继位。
       |子
三十九世   姬  瑜—周定王,前606—前586年在位。
       |子
四十世 姬  夷—周简王,前585—前572年在位。
       |子
四十一世   姬泄心—周灵王,前571—前544年在位。子姬晋,贵。灵王崩,贵继王              位,即周景王。
       |子
四十二世   太子晋—周灵王长子,立为太子,因反对灵王壅洪,被废为庶人,未登王              位,但深受百姓拥戴,尊称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
       |子
四十三世   王宗敬—任周司徒,因天下大乱,避居太原,改姬宗敬为王宗敬。王氏于              是太原得姓。
       |长子
四十四世   王  凤—又名王仕蠲,封彭城开国侯,子二:王覃、石。石字诩,即鬼            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军事家。
       |子
四十五世   王  覃—任周司徒。
       |子
四十六世   王  恙—又名渠,任周司徒。子二:莊、昱。
       |次子
四十七世   王  昱—又名丰。
       |子
四十八世   王  颖—又名硕,一名芝。
       |子
四十九世   王  荣—又名亿,任周司徒。
       |子
五十世 王  错—周任大将军,封于魏。后仕魏为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
       |长子
五十一世   王  文—魏中大夫。(按:“文”又为“坟”)
       |子
五十二世   王  渝—魏上将军。
       |长子
五十三世   王  息—仕秦,司寇,卒封忠烈侯。子二即恢、愤。
       |长子
五十四世   王  恢—仕秦。
       |子
五十五世   王  亢—仕秦,官中军大夫,子三:颐、敛、蝎。
       |子
五十六世   王  颐
       |子
五十七世   王  翦—仕秦,为大将军,封武城侯,与子王贲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华一统功臣。翦子六:贲、戊、             勇、刚、毅、乙。
           |子
五十八世   王  贲—字典,仕秦,为大将军,封典武侯,子离、武。
           |子
五十九世   王  离—秦大将军,封武陵侯,与项羽战于巨鹿,兵败被戮。生子二,            即王元、威。王威居晋阳。
           |长子
六十世 王  元—因避秦乱而迁居琅琊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琊王氏始祖。
       |子
六十一世   王  谆
       |子
六十二世   王  渊
       |子
六十三世   王  吉—字子阳,西汉谏议大夫,居地属今山东临沂市。
       |子
六十四世   王  骏—西汉御史大夫,子二:王崇、游。
       |子
六十五世   王  崇—西汉大司空,扶平侯。子:遵。(按:又说王崇子王升,王升             子王遵。)
       |子
六十六世   王  遵—西汉中大夫,义乡侯,有子二:王峕、音。
       |子
六十七世   王  音—东汉大将椽。子四:王谊、睿、典、融。(按:又说王音子           仁,王仁子书,王书子融)
           |子
六十八世   王  融—子二:王祥、览,历史上人伦孝悌之楷模。
       |子
六十九世   王  览—子六:王裁、基、会、正、彦、琛。
       |子
七十世 王  裁—子四:王导、颖、敞、道宝。
       |子
七十一世   王  导—东晋元帝时任丞相,执掌朝政,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誉。子            六:王悦、恬、洽、协、劭、荟。
       |子
七十二世   王  劭—东晋车骑将军,子四:王穆、默、恢、谧。
       |子
七十三世   王  穆—东晋临海太守,子四:王简、智、超、僧朗。
       |子
七十四世   王僧朗—南朝宋尚书右仆射,左光禄大夫,子三:王楷、或、粹。
       |子
七十五世   王  粹—南朝宋黄门侍郎,子三:王奂、仙、份。
       |子
七十六世   王  份—南朝宋大司农,入梁任尚书。
       |子
七十七世   王  琳—齐司徒左长史,子七:王铨、锡、佥、通、劢、质、固。
       |子
七十八世   王  固—字子坚,梁元帝外甥,封莫口亭侯。因疾梁朝政腐败,于552             年随从叔王肃北奔至邺郡,入仕西魏,拜侍中,金紫光禄            大夫。589年陈亡于隋后,王固率子孙徙居河北邺郡。
       |子
七十九世   王  宽—南朝陈附马都尉,侍中。(按:据太原王氏总谱资料载:王宽             子王诲之,王诲之子王知道,王知道子王同皎。又据一些            王氏研究文献载:王同皎为王知道孙。但对王同皎是王宽            四世孙没有异议。)
       |四世孙
八十二世   王同皎—唐中宗李显附马。既为邺郡王氏祖,又为真定王氏祖。
       |子
八十三世   王  繇—赠太子太傅。
       |子
八十四世   王  训
       |子
八十五世   王  岐
       |子
八十六世   王贞素—(按:王贞素有兄弟王镒,又有一说认为王镒子王宣)
       |子
八十七世   王  宣—后梁荆南节度使。
       |子
八十八世   王  孜—后唐信州刺史。
       |子
八十九世   王  鉴—后晋封开国侯。
       |子
九十世 王志松—后周青阳令。
       |子
九十一世   王定忠—宋奉政大夫。
       |子
九十二世   王绍冕—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进士。
       |子
九十三世   王万庄—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进士,湖广宝庆府邵阳令。致仕后举家定             居衡阳长平乡渔溪村,开渔溪王氏,为渔溪王氏始祖。
                          渔溪祠:国之瑰宝
     崇本堂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祠龄已有一千零二十多年。尽管历经多次改朝换代、金戈铁马、变法革命、外敌入侵、破旧立新等对祠堂庙宇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历史事件,然而这座神秘古祠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奇迹般完整地保存下来,至今依然亭亭玉立。崇本堂祠容风貌是明清建筑的经典标本,建筑工艺十分精湛,将官式建筑技艺和南方地方民俗特色作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研究我国古建筑艺术和古宗祠建筑风格演变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和珍贵样品。祠宇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选址、规划、营造、用材、架构上,集美学、文化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建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诸多范畴于一体,像一部“文化百科全书”。古祠专家声称象渔溪王家这样的祠堂在全国非常少见。据相关资料载,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姓氏宗祠只有渔溪王氏崇本堂,独一无二,真是国之瑰宝。
    崇本堂坐落在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渔溪组,坐北朝南,东经112°30′26。5″,北纬26°39′54。2″,海拔八十四米,以湘江袂襟衡岳,居衡山南。据《衡州府志》《清泉县志》《南岳志》载,“衡岳旧隶长沙郡,轸旁一星曰长沙,主寿长,子孙昌。故衡山称寿岳。”长沙府为“轸旁小星”,衡州府由“翼轸分”。从星经上看,王家祠堂属长沙轸星,称为“寿祠”,以故宗祠千年不馁,人齿昌衍。崇本堂居一宗圣地,采百里奎光,北起回雁峰、接龙山,南止杨梅峰、城基山。其间群山耸立,蜿蜒逶迤,峰腾细浪,起伏由势。王家祠堂若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衡阳以南灵秀山水之中。襟湘江,带栗江,偎杨梅,恋城基,帷玉屏,枕盘古,眠天圣,启霞山,谒神农,出马鞍,润雨母,援雁峰,牵接龙,观石鼓,连衡岳。名胜古迹围绕在崇本堂周围,有杨梅寺、隆兴寺、盘古寺、铁冈寺、女神祠、神农祠、玉皇阁、小庵寺、木神祠、帝喾祠、雁峰寺、石鼓书院、岣嵝螺祖墓。真是天旷地袤,山清水秀;星簇明月,日露有时;云蒸霞蔚,鸟语花香;风雨和会,物阜人勤。文化地理更加增添了崇本堂的妙趣和神奇。
崇本堂之祠宇形胜,实为天工人巧,神韵妙致。仪容形象婀娜多姿。祠堂远眺修身如龙,棱角如翼,如蛟龙跃腾在渔溪的浓抹淡妆里;近看蛰伏如玉,光彩夺目,如珠玉闪烁在渔溪的潆回山水中。从鼻祖万庄公卜居渔溪建置祠堂的一开始就有神奇的文化传说,如“九龙捧珠”“九龙捧圣”“九龙卜居”等,这些能够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祠阁名称情趣盎然。坐地叫渔溪,祠名崇本堂,有贤达祠、节孝祠、培槐阁、羹梅阁居之左右,堂前枞杨塘又名月光塘。这些美好的名字能使人油然而生思祖溯宗之心。结构布局匠心独运。坐北朝南,二进七横。中为主堂,前后为厅,两头置祠,东西厢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就其位。史学、考古、地理环境学专家称王家祠堂的坐落和架构是对古代风水理论的自觉运用,也符合现代环境地理学要求,是风水环境学理论研究的最佳的实物实例建筑范本。体魄骨架刚健雄伟。四十八根砂质石柱拔地不撼,坚强有力,支撑着宋石元木明砖清瓦数百上千年,至今青春活泼。最大的石柱长八米围一米,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这些石柱从哪里开凿出来又是怎样直立起来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它显示了渔溪王氏祖先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方面的惊人创造力,由此成为今日文物价值的核心。瓦檐盖头姿彩纷呈。如意斗拱、变异斗拱、云缝斗拱、罩井斗拱、螺丝斗拱风格各异。古祠考专家称这些斗拱堪与北京故宫媲美。故宫皇家使用的斗拱模式为何崇本堂允用而不避讳呢?!是今天研究王家祠堂的学者们心中的一个最大的文化悬念,由此说明了渔溪文化有相当高的发展起点和平台。浮雕图案典雅活泼。浮雕、阳刻、阴刻、线刻、彩绘的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遍布祠堂门额门框、石栏石柱、棱角飞檐上。那飞滚的灵龙、跳跃的猴子、含书的白鸽、戏梅的喜鹊、采莲的鹭鸶、亲昵的麒麟、逐花的野鹿,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还有八仙过海、麻姑献寿、桃园结义等人物塑雕神形兼备,怡然自乐。
    崇本堂以鼻祖万庄公于宋淳化五年(994)大渔塘开基,四世祖永贤公率族人不断扩规增容,于宋嘉佑六年(1061)开第一修谱时创为宗祠,元朝因兵灾祠毁,子孙散落。七世祖敬夫公与弟寿夫公在原址上按崇本堂原构架重建祠室。明永乐十六年(1418),九世祖原礼公同兄原简公、侄仕宏公于旧址加工缮建,恢复祠堂原貌。王家“嗣是以来,修偏补敝,代有其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重缮正堂,复建两廊。雍正二年(1724),增建中堂两垛、架柱、牌坊柱,用条石全部重砌祠堂地面、前阶、后墙。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建中堂,增置贤达祠、节孝祠。嘉庆二十年(1815),进行整体修缮。道光元年(1821),重新维修。1942年至1944年,祠堂内外进行整体维修和全面装饰。1998年至2002年,衡阳渔溪王氏研究会、衡阳渔溪王氏宗祠管理委员会牵头,通过全族胞裔捐集资金,对祠堂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性、补充性维护、保养和装修。2005年,兴建渔溪苑。2013年11月,衡南县文物局委托北京建筑设计院专门制定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王氏宗祠文物保护规划》。2014年底,省、市、县文物主管部门按照该《保护规划》要求,由国家财政拨款三百余万元,组织相关文物专家进行规划设计,由专业文物施工队伍对祠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装饰和维修,王家祠堂从此焕然一新。
    综观王家祠堂形胜,整体布局极有特色。坐北朝南,平面图形呈“四合院”式。前栋为门座,由崇本堂、节孝祠、贤达祠三座并列式门屋一字式排开,极有气势。后栋为正厅建筑组合,即崇本堂正殿、节孝祠正殿和贤达祠正殿。前厅与后厅用天井隔开,天井周围是回廊,并串联前栋、后栋、培槐阁、羹梅阁、左右两头厢房,遮雨蔽日。祠堂主体结构为穿斗式石木结构,建筑格局在明初重建时已经形成。宗祠通面阔六十米,进深三十米,前进檐高六点八米,建筑面积一千七百零二平方米,前坪及后苑面积五千二百二十一平方米,祠堂占地总面积一万九千多平方米。空间形态高大恢宏,为湖南省内体量最大的古祠堂。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风水宝地,与周围百里恢宏的地理环境十分相宜,有湘江、栗江、南岳衡山、城基山等江山滋润拱捧。
    位置:祠堂坐落在湖南省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渔溪组。
    水塘:始祖王万庄公建祠堂时,门前水塘叫月光塘。由于崇本堂郡号“渔溪”,月光塘又称大渔塘。
    前坪:祠堂前坪面积约三亩,全部用砂石质石板铺垫。护栏旧时用砂石条材砌成,2012年修缮时改用汉白玉石砌成。
    大门:祠堂大门为崇本堂门座,门头门框全部用玉石制成雕塑,有神兽背鼓、二龙戏珠和宋明历代文官像,亮丽迷人。门额“衡阳第一家”,门联“古今忠孝门第,世代耕读人家”,为明衡州知府史中书写真迹。
    前殿:门座建筑组合。有崇本堂门座(衍堂)居中、贤达祠门座居左、节孝祠门座居右、培槐阁门座居左、羹梅阁门座居右。
    中殿:天井。位于祠堂前殿与后殿中央,通风、采光性能良好,旧时为理想的品茶、弈棋、休闲、戏娱场所。
    后殿:正堂建筑组合。中堂为崇本堂正厅,也是王家祠堂的正堂。中堂后墙正中央立有神龛。神龛正上方悬匾“崇本堂”,三个大字雄浑有力,万庄公建祠时即已题挂。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明理学家、书法家、礼部尚书湛若水亲笔题书“崇本堂”,悬挂在正堂神龛正上方。新中国成立后,湛公手书真迹匾已失。正堂现在悬挂的“崇本堂”三字由现代书法家王革书写。中堂左为贤达祠正厅,右为节孝祠正厅。
衍堂:衍堂位于祠堂前殿,跨过祠堂玉石大门即是,回头一见如意斗拱下方“入庙思敬”四字,据湖湘文库《湖南古村镇》一书载,为法学家王风雄邀蒋中正于1938年题书。衍堂正柱有一联“子姓星繁百里奎光聚处,寝堂云净四郊野色入来”,为明状元地理风水学家罗洪先(念庵)题书。
培槐阁:挨贤达祠,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羹梅阁:挨节孝祠,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厢房:置于祠堂两头,有东厢房、西厢房。
四十八根石柱:王家祠堂由坚强有力的四十八根圆形石柱撑擎矗立。石柱全为砂石质。石柱上的对联俱出自古今名贤书法真迹。石柱和雕刻其上的十七幅对联现为世所罕见,弥足珍贵,体现了祠堂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是祠堂文物价值的核心。正阶石柱上“历朝甲第,累世文明”一联,为明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手书真迹。
神龛:王家祠堂旧有神龛三座,分置于中堂崇本堂、贤达祠、节孝祠。因历史政治原因毁于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为保证当时作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完整性,经渔溪王氏第十五修谱修谱委员会提议,报经衡阳市和湖南省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决定在王家祠堂中堂中央新建一座神龛。神龛于2000年3月动工,同年7月竣工,设计精巧,美仑美奂,雀翔凤舞,鲤跃龙门,寓意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渔溪苑:渔溪苑是王家祠堂的文化园,2005年由渔溪王氏后裔捐资建设。园内置崇本堂鼻祖王万庄公塑像,周边设文化走廊。走廊全长一百六十一米,宽二点七米,高四点五米,有樟木阳刻对联二十八幅,气势宏伟壮观,文化氛围浓厚。
香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王家祠堂鼻祖王万庄公仲弟万滨公后裔孟尧、孟忠等诸先辈敬献香鼎炉一座于祠堂。香鼎高三米,围四米,寓意生生世世,三族(庄、滨、韬)鼎立。惜于1958年被毁。2000年,经渔溪王氏第十五修谱修谱委员会决定重立香鼎。
斗拱浮雕:王家祠堂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拱雕活泼,多姿多彩。门头门框、墙角瓦檐上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斗拱浮雕三百余处,有如意斗拱、变异斗拱、云缝斗拱、罩井斗拱、螺丝斗拱,有人物花草、飞鸟神兽、书法绘画、祥云腾龙。浮雕,阳刻、阴刻、线刻、彩绘等技法并用,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祠堂建筑构造、工艺制法、细部特征体现了诸多明代建筑体例法式,梁架使用各式驼峰、撑拱、雕花覆盆石柱础,天工人巧,令人惊叹!
万庄公像:始祖王万庄公雕像建置于2005年,高六点八米,立于渔溪苑。雕像栩栩如生,只见万庄公身材魁梧,满面春风,目光远眺,踌躇满志,神采奕奕,备受后人敬仰!
尚书祠:尚书祠建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以纪祀明工部尚书王诏,坐落在王诏出生地湖南省衡南县松江镇尚峰村社塘组诏山之顶,与崇本堂相距四公里。尚书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近五十亩,建筑面积二千余平方米,有前殿、后殿、戏台、土地庙、尚书坊、凉亭、财神殿、观音殿、大雄宝殿、文化碑林、办公接待楼等建筑。前殿中央立尚书王诏雕像。尚书祠属王家祠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范围。
                     渔溪人:科第蝉联
    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管理以家庭、家族、宗祠管理为主要形式。崇本堂人丁兴旺,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增多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渔溪王氏祖先高瞻远瞩,从千秋万代发展计,进行了以“建立户制、分散人口”为重点的宗族管理制度改革。从第七、八代的德、宗字辈开始分户,实行以“户”为基本单位的“户管制度”。元顺帝时期,子孙又进行了“人口大迁徙”,纷纷走出渔溪,以宗祠为中心开放定居,或几里、或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极大地争取、补充、拓展了人口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济资源和地域空间。户管制度让子孙后代“远走天涯而不忘宗本”。子孙既能在迁徙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开放力、扩张力,又能在发展中始终保持凝聚力、向心力。渔溪王氏如果没有当时大迁徙运动,没有户管制度保障,就没有今天这样蒸蒸日上的千年发展局面。现在当地广泛流传着渔溪王氏“二十六望户、一斗芝麻官。”
渔溪王氏“二十六望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为既能厘清宗人脉络,又能加强宗祠管理,崇本堂实行“堂下设户、户下设房”的组织结构。渔溪王氏共开二十六户,具体情况是:
宗福户:开户祖王宗福,元顺帝时迁居蓝田冲,伯辈立户,秀辈开十四个支房。
宗寿户:开户祖王宗寿,元顺帝时迁居北田冲,伯辈立户,秀辈开五十九个支房。
宗瑞户:开户祖王宗瑞,元顺帝时迁居白露冲,伯辈立户,秀辈开九个支房。
宗尧户:开户祖王宗尧,元顺帝时迁居霭桥陆四冲,伯辈立户,秀辈开四十三个支房(大银裔孙开面糊王氏不在此列)。
庶叔户:开户祖王宗尧,字庶叔,位下伯辈以曾祖妣谭氏所生三子原简、原礼、原正三大房,为示与宗尧户以区分,便以王宗尧为祖开立庶叔户,伯辈立户,秀辈开二十三个支房。
庆叔户:开户祖王宗喜,字庆叔,元顺帝时迁居山底冲伯辈立户,秀辈开三十五个支房。
宗志户:开户祖王宗志,元顺帝时迁居芭蕉冲,伯辈立户,秀辈开四十个支房。
才叔户:开户祖王宗奇,字才叔,元顺帝时迁居许家冲,伯辈立户,秀辈开三十一个支房。
忠叔户:开户祖王宗瑞,字忠叔,元顺帝时迁居塘里冲伯辈立户,秀辈开十个支房。
雍和户:开户祖王德珍,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任柳州府守,明洪武二年(1369)殁。明洪武六年(1373),其子王宗亮偕家室迁回衡阳城南雍和坊一甲。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宗亮长孙王仕彬开“雍和坊一甲王氏”,后入王家祠堂大宗名为雍和户。以仕(彦)彬、聪、广、琳、清、忠开六大房。
铭孙户:原名智孙户,开户祖王原铭,字铭孙。其祖父王德信于元顺帝时迁居东塘,伯辈立户,秀辈开十一个支房,第十五修谱更正名为铭孙户。
嗣孙户:开户祖王原让,字嗣孙。其祖父王德先于元顺帝时迁居大水塘,伯辈立户。以伯谅、谏、咏、诤开四大房。
胜夫户:开户祖王德嘉,字胜夫,元顺帝时迁居老屋塘,伯辈立户,秀辈开五十九个支房。
通叔户:开祖户王宗泰,字通叔,元顺帝时迁居白竹冲,伯辈立户,秀辈开六十三个支房。
顺夫户:开户祖王德忠,字顺夫,元顺帝时迁居大烟竹,伯辈立户,秀辈开十个支房。
隆叔户:开户祖王宗亨,字隆叔,元顺帝迁居富塘,伯辈立户,秀辈开五十五个支房。
宝叔户:开户祖王宗宝,字宝叔,明洪武时与兄王宗亨从富塘分居于荷叶塘,伯辈立户,秀辈开八个支房。
庆夫户:开户祖王德麟,字庆夫,元顺帝时迁居彭陂,伯辈立户,秀辈开支四十三个支房。
祥夫户:开户祖王德凤,字祥夫,元顺帝时迁居政平下里山瓦园,伯辈立户,仕辈开八个支房。
立夫户:开户祖王德兴,字立夫,元顺帝时迁居张家岭,伯辈立户,秀辈开三十三个支房。
寿夫户:开户祖王德极,字寿夫,元顺帝时从父王汝益居庐田,伯辈立户,秀辈开四十六个支房。
宁夫户:开户祖王德康,字宁夫,元顺帝时从父王汝益居庐田,后与兄王德极分居于大屋岭,伯辈立户,秀辈开十一个支房。
益叔户:又名酉益户,查1936年12月8日渔溪王氏第十四修族谱之会议记录,该户属四世祖王永彰后裔。永彰有子二,即思惟、思闻。思惟徙居宝庆邵阳白沙塘,别开一族;思闻徙居郴州桂阳枫山堰,其后开堰山王氏。部分后裔于渔溪王氏十五修谱后认祖归宗,取名酉益户,后更改为益叔户。
汝富户:开户祖王汝富,字荣卿,元顺帝时迁居衡阳以北之永济桥(今衡阳市草桥),伯辈立户,文辈时开三个支房。
庚叔户:开户祖王宗茂,字庚叔,元顺帝时迁居大冲桥头,后孙仕麟、仕权又移居霭桥基趾,伯辈开九个支房。
荣甫户:开户祖王荣甫,宁辈,王家祠堂第十七代孙,原居盘古岭,后迁居基趾菜塘。1921年子孙散居,有的迁居附近的车江、友谊、丰富、白水等地,有的迁居湖南常德、岳阳等地,还有的迁徙到东北辽宁、福建厦门等地。2008年,裔孙到王家祠堂认祖归宗。同年6月12日,立为荣甫户。
崇本堂有六个下位堂号,即庚叔户的笃本堂、汝富户的培本堂、雍和户的敦睦堂、敬爱堂、祥夫户的敦本堂、植本堂。
渔溪王氏“一斗芝麻官”
传说王万庄兴建崇本堂时正值芝麻收割季节。他见家人斗提芝麻经过堂址,非常高兴,脱口而出:“吾门必出一斗芝麻官。”渔溪子孙兑现应验了祖先的金玉良言,发愤图强,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对民族、对国家、对历史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宋有翰林文学士,元有万户侯,明有工部尚书,清有振威将军,民国有少将、中将和大法官。历久弥新的千年古祠,鲜活在目的历史人物,彰显了“忠孝为本,耕读为用”的渔溪文化特质,证明“忠孝耕读”具有永不过时的文化活力,成为湖湘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而元而明而清至民国时期,渔溪王氏在科举方面有秀才三百七十一人,其中庠生二百四十二人(文庠二百零六人、武庠三十六人)、增生十四人、廪生五十七人(郡廪生十二人、邑廪生三十五人)、太学生五十八人;贡生五十三人(贡选二十三人、例贡二四人、其他十六人);举人十四人;进士二十二人(其中岁进士十八人)。在仕职方面有尚书一人,万户侯一人,大夫二人,中书一人,记名提督、建威将军三人,知府九人,县令(长)二十四人,有皇帝诰封功名人物二十八人。民国时期有大法官一人,中、少将军衔的九人,黄埔军校健将六十一人。新中国成立后,科、处级以上干部数不胜数。现例列如下:
科举四进士:王绍冕、王万庄、王诏、王启聪
十八岁进士:王原亮、王原佐、王原礼、王原普、王原康、王文銮、王文钥、王文奎、王世杰、王大容、王梦卿、王边宁、王大升、王逢恩、王吉宁、王嘉梧、王端承、王浴庆
一十四举人:王万庄、王原佐、王仕达、王诏、王谏、王详、王诰、王应奎、王大韶、王梦英、王际明、王启聪、王启晋、王俊溥
元代万户侯:王汝荣
明工部尚书:王诏
明四品大夫:王谏(中宪大夫)、王大韶(朝列大夫)
清建威将军:王三星、王光耀、王秀棣
崇本九知府:王绍冕、王德极、王德珍、王谏、王详、王恩、王大韶、王大奖、王之忠
二十四县令(长):王万庄、王德康、王原佐、王原谦、王仕达、王鉴、王诰、王文钥、王应奎、王世杰、王文銮、王世仰、王之瀛、王际明、王启建、王启聪、王秀良、王秀英、王秀瑬、王俊江、王秀清、王芳道、王继悕、王继善
皇帝诰赐人物:王原简暨徐淑人、王仕复暨朱淑人、王诏暨张淑人、王恩暨郑孺人、王虞揆暨何孺人、王祺庆暨何夫人、王自立暨欧阳夫人、王三星暨原配徐夫人、继娶李夫人、许夫人、王朝谕暨黄夫人、王及功暨刘夫人、王启贵暨陈夫人、王光耀暨原配宁夫人继娶朱夫人、郭夫人
中华民国首任大法官:王风雄
中将:王继善 
少将:王景奎、王声溢、王继伦、王芳贤、王芳燊、王继濋、王继銝、王梁
黄埔军校生:王景奎、王声溢、王继濋、王继銝、王梁、王继麟、王芳集、王继瑞、王森诚、王良骏、王思周、王荫、王芳楫、王磊诚、王景全、王俊煌、王秀巍、王庭硕、王继诵、王秀清、王继健、王秀樵、王芳英、王芳菊、王芳菱、王芳萱、王芳槐、王芳珊、王芳增、王慜诚、王子伟、王继统、王继纲、王芳梓、王芳材、王芳杜、王芳权、王芳标、王秀楚、王继燊、王秀莲、王芳有、王恂诚、王芳燊、王继伦、王芳贤、王继燕、王谦诚、王有诚、王发诚、王芳芑、王芳艺、王继仁、王存诚、王秀功、王秀炎、王继铙、王继糈、王松诚、王芳仲王奇峰。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衡阳第一任工会委员长(主席)、革命烈士:王球。
                    渔溪文:忠孝耕读
 渔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琅琊先祖,古今忠孝;渔溪子孙,世代耕读。“忠孝耕读”体现了“衡阳第一家”的文化特质,有湖湘文化“活化石”之誉。宋欧阳修为第一修族谱作序,民国林森、蒋中正为第十四修族谱作序,期间九百五十多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踊跃为崇本堂族谱、家训、祠宇、人物作序题联,撰文写记,争奇斗艳,施展才华,留下了浓墨重彩,金玉良言,成为渔溪王氏宝贵的精神财富。
渔溪王氏崇本堂寓祠历史文化名人序:
一文豪:欧阳修
二状元:罗洪先、陈沆
三学士:吴澄、虞集、曾凤仪
四政要:蒋中正、林森、居正、王用宾
五教授:廖文英、邱锡、雷孟春、丁一焘、蔡璨
六尚书:翁世资、李东阳、湛若水、刘尧诲、曾朝节、李周望
七知县:周德武、廖联翼、刘良璧、蒋一璁、傅传灏、王鸾翀、李毓钟
八知府:史中、蔡汝楠、李焘、邓以诰、李光座、张时、段巘生、李珊
十一贤哲:邓时畯、段昌统、王夫之、胡养忠、王敔、周士仪、吴炯、谭西蜀、陈崇祜、陈任苍、左宗棠
三十一进士:宋原端、李在修、翁世资、李焘、蔡汝楠、刘尧诲、曾朝节、曾凤仪、简继芳、周德武、盛仪、王大用、郑庆、朱鹏、黄希宪、李东阳、湛若水、罗洪先、王鸾翀、李光座、廖联翼、段巘生、徐聚伦、陈沆、刘良璧、蔡璨、蒋一璁、傅传灏、李周望、李毓钟、丁一焘
渔溪王氏《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061年至2000年,崇本堂进行了十五次修谱。历次修谱之籍史资料俱保存在省级乃至国家级资料馆,至今非常完整,令人叹为观止。专家称渔溪王氏历朝谱牒是当今研究宗祠、族谱文化的不可多得的极其重要的文史资料。王家祠堂十五次修谱时序为:
宋嘉佑六年(1061)第一次修谱,欧阳修赠序。
宋宝庆元年(1225)第二次修谱,因元兵灾散佚缺。
元延佑三年(1314)第三次修谱,吴澄、虞集赠序。
元至正四年(1344)第四次修谱,因元兵灾散佚缺。
明正统十一年(1446)第五次修谱,邓时畯赠序。
明成化七年(1471)第六次修谱,宋原端、李在修、翁世资赠序。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第七次修谱,李焘、曾朝节、曾凤仪、简继芳、周德武赠序。
清康熙元年(1662)第八次修谱,李光座、廖文英、张时、胡养忠、周仕仪、廖联翼赠序。
清雍正六年(1728)第九次修谱,段巘生、王敔、徐聚伦、陈沆、吴炯、刘良璧赠序。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第十次修谱,傅学灏赠序。
清道光六年(1826)第十一次修谱,陈崇祜赠序。
清同治四年(1865)第十二次修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第十三次修谱。
1938年第十四次修谱,林森、蒋中正、居正、王用宾赠序。
2000年第十五次修谱。
庚叔户修谱时序为: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第一次修谱。为手缮本《渔溪王氏庚叔户族谱》。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第二次修谱,蔡璨、蒋一璁、王端承、王友白、王朝望、何明盛、邱步蟾赠序。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第三次修谱。清同治八年己巳(1869)第四次修谱。1941年第五次修谱,邦辅公后裔汝富户与本修谱合谱。1998年至2000年,全户后裔入渔溪王氏十五修族谱。
汝富户修谱时序为:明景宗景泰七年丙子(1456)创《渔溪王氏汝富户族谱》为第一修。清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梓成第二修。清雍正三年乙巳(1725)梓成第三修。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梓成第四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梓成第五修。1913年梓成第六修。1941年第七修合谱于庚叔户第五修。1998年至2000年,全户后裔入渔溪王氏十五修族谱。
雍和户修谱时序为: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癸卯(1423)开《雍和坊一甲王氏》手缮为初修谱,未付梓,明崇祯六年(1633)续辑梓成为第一修。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重修谱牒,未付梓,清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重辑梓成为第二修。清乾隆三十年己酉(1765)由进士王端承主修梓成第三修。清咸丰丁巳(1857)梓成第四修。清宣统三年己卯(1911)梓成第五修。1942年梓成第六修。1998年至2000年,全户后裔入渔溪王氏十五修族谱。
祥夫户修谱时序为:祥夫户位下有两个堂号,即敦本堂和植本堂。敦本堂: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手缮《王氏宗谱》为第一修。清嘉靖庚午(1810)续修为第二修。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梓成第三修。1915年梓成第四修。1998年至2000年,全堂后裔入渔溪王氏十五修族谱。植本堂: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开《王氏宗谱》为第一修。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续修为第三修,于1949年梓成。1998年至2000年,全堂后裔入渔溪王氏十五修族谱。
渔溪王氏《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明永乐年间,九世孙儒林郎王原礼见族日以昌,齿日以繁,于永乐十二年(1414)撰著《王氏家训》三十六条。时衡州府儒学教授邱锡赠序。明永乐二十年(1422),衡州知府史中见《王氏家训》垂教深远作《给崇本堂榜文》一文,对渔溪王家以示旌奖并教化世人。工部尚书王诏于明成化八年(1472)对家训刊印梓成并面向族人聚堂讲授。成化十二年(1476)王诏复梓家训。仪真教授王文銮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重刊家训并序言,时盛仪、王大用、郑庆三进士赠序。广西阳朔令王文钥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再刊家训,进士朱鹏、阳朔教谕雷孟春二人赠序。安徽泗州知州王大韶于明万历七年(1579)又刊家训,进士、提督衡(阳)永(州)郴(州)桂(阳)道黄希宪赠序。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王氏家训与谱同梓合编。《渔溪王氏家训》经历代祖先不断修订,内容日益完善、丰富、发展和进步。《家训》谆谆告诫子孙后代在修身处世、为人做事上要忠君孝悌、兼爱积善、谦虚和气、谨言慎行、勤奋尚俭、睦族友邻、力戒纷争、以德报怨、男女平等、团结互助、恤弱济贫、遵礼守法、尚官恪职、去巫虔祭、检点改过、良俗善行、劝学立业、奋发有为。
继琅琊先祖一脉真传惟忠惟孝,教渔溪子孙两行正路即耕即读。
仰励琅琊忠孝且看宰相九十二,俯娱渔溪耕读但见衡阳家第一。
渔溪,崇本堂,忠孝耕读,衡阳第一家。过去,美丽的传说;今天,鲜活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