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钧·王延彬与泉州海丝文化
王延彬与泉州海丝文化
王国钧
王延彬(886-930),字表文,系“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中武肃王王审邽长子,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唐光启二年(886年)生于泉州。王审邽主政泉州时,王延彬即协助其父处理政务。天祐元年(904年)王审邽逝世,闽王王审知命王延彬代理泉州刺史,次年实授泉州军州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右仆射,封琅琊郡开国男,不久转司空,加云麾将军。乾化二年(912年)授特进阶加检校太保,进封开国伯。乾化五年诏加检校太傅开国侯。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逝世,葬南安县云台山。一
唐末至五代,国家处于政治分裂、军阀割据大动荡时期。王氏兄弟在割据格局的隙缝中打造出“闽国”一片和平安定的乐土。王潮治泉7年间,“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兴义学,创子城,罢役宽征,保境息民,泉人德之”。王审邽接任泉州刺史后,“居郡十二载,勤劬为牧,俭约爱民,童蒙诱掖,学校兴举,制度维新,足食足兵”。其子王延彬两度出任此职,前后20年,为王氏治泉中时间最久的。他尽心尽力执行父辈的治政方略,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崇佛兴寺,发展生产,奖励通商,发展海上贸易,对闽南文化的形成,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崛起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其留下的胜迹和影响,在泉州海丝文化遗产中留下一笔浓墨重彩。
一是建招贤院,广纳八方人才。连年战争使唐王朝一步步走向崩溃瓦解,为招揽礼待入闽避乱的唐故公卿文士,唐天复2年(902年)王延彬弱冠时,受父命协助黄滔于泉州西郊南安县唐安乡修文里建招贤院,接纳一大批中原流亡人士。泉州招贤院位于今泉州市鲤城北峰之招贤村。当时,中原战乱频仍,闽国偏处一隅,在三王的治理下,经济日渐繁荣,社会相对稳定。大批中原士族和文化名人为避乱而相继入闽来泉。为了招纳四方流寓泉州之名贤,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王审邽任泉州刺史后,即“遣延彬作招贤院礼之,振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戬等,皆束负免祸”。先后出入招贤院者有黄滔、徐寅、杨承休、翁承赞、归德懿、杨赞图、王倜等。招贤设立后,泉州一时文人荟萃,蔚为海滨邹鲁。
招贤院地依大小二潘山,南临黄龙溪,一条古大道从北面穿过。院内筑有馆舍、亭轩、水榭等,与周围苍松翠竹相映成趣。王延彬主政泉州后,逐步完善招贤院规制,使其规模与条件不断得到提升。衣食住行无忧的文人名士在此处探讨学问,切磋文章,不少人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佳篇。据不完全统计,仅诗歌一项作品即流传下来340余首。招贤院后废,现仅存村名“招贤村”及村头一口古井,村民称之为“招贤井”。至今在附近村中的现代建筑物中,仍可依稀寻见部分与招贤院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
招贤院担当着唐末宋初泉州理政的智襄团、书院,招徕了大批的文化名家,哺育闽中学子,它的垂范使泉州宋时书院渐渐兴起,自此闽中人士科举折桂不断。协助王延彬建招贤院的黄滔为兴化人,后来当威武军节度使推官,更被誉为“八闽文章初祖”。泉州与兴化分治后,晋江、莆田作为他们的首邑都以千名进士而入列全国文化名县。有些泉州历史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招贤院是闽南文化的根。
二是垦荒修堰,重视农业发展。“东浮荆襄,南游关楚,谓安莫安于闽越”。中原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格局愈演愈烈,而中原土民闻三王德政纷纷入闽的序幕才刚刚开启。“王氏入闽,淮民随之”。三王入闽后,王潮寓兵于民,与百姓一起开荒种粮,抵制暴政,抗击匪乱,直至唐光启二年(886年)进入泉州城,被命为刺史。他“化战壘为良畴,谕编亡于仁义”泉州自此安定下来。着力发展农业生产,倡修水利,鼓励垦荒,流民还者假以牛犁,完其庐舍,终使五谷丰登,政通人和,民心安定,人口骤增。尤其大量随三王入闽的中原移民,也带来了各自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融入当地而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王氏入闽至北宋初年,泉州辖县就增设了德化、同安(今厦门)、长泰(今属漳州)、桃林(永春)、清溪(安溪)和惠安。
王延彬自幼耳濡目染父辈们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的风范,秉承父辈先前既定的政策,兴文重教,政通人和;并能省刑惜费,轻傜薄赋,鼓励农耕,着力发展农业生产,五谷岁岁丰登,百姓称道。位于晋江上源支流西溪流域的小溪场(即今泉州市安溪县),其“土之所者宜桑麻谷粟,民乐耕蚕”。位于木兰溪流域下游的莆田县也适宜发展桑麻。在王延彬的鼓励下,这些地方的桑麻种植一时呈兴盛之状。桑麻业的繁荣促进了布帛纺织手工业的恢复和成长。其中,尤以锦、绢、纱、绸之类的匹帛,成为泉州上贡与外销的一大优势产品。
泉州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种茶业的兴盛。王延彬执政期间,在泉州新建寺院20余座,使僧人数量大增。僧人坐禅、讲经、论道与饮茶提神并重,加之中原动乱,来泉州的文人一时络绎不绝,致使饮茶人数日趋增多,泉州茶文化随即形成。饮茶之风的兴盛又推动了陶瓷茶具生产的发展,其时泉州以制造青瓷为主。当时的泉州古窑址,迄今已发现数十处。王延彬为促进瓷器外销,曾派其部属李文兴前往安海湾北岸建瓷窑,所制成品,即就近装船外销。
产于越南占城的占城稻,一般认为是五代时期由海上贸易传至福建的。所以宋初江淮大旱、大中年间才能“遣使至福建取种三万斛至江淮,并教其种法”。占城稻的推广对宋代农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宋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人口上亿的国家。福建因而声名在外,大批中原人口纷纷入闽,人趋于利,物畅其流,宋元丰时福州、泉州人口均超百万,入列全国八大望州。原产于印度的吉贝(棉花)也是唐末宋初引种至泉州的。
三是重视商贸,人称“招宝侍郎”。王延彬尤其重视发展海外贸易,忠实执行叔父王审知“招来海中蛮夷商贾”、“尽去繁苛,纵其交易”的政策,在其任内“岁屡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飙,无有失坏,郡人藉之为利,号‘招宝侍郎’”。不仅农业生产屡屡获得好收成,且因派发了许多船舶到海外贸易,一来解决了财政开支的问题,二来又让民众从中获利,因此赢得了如此充满爱戴和感恩之情的美称。更加让人惊叹的是,26年间所派发的众多贸易船,居然无一失坠,均平安往返。说明此时泉州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已经有很大进步且臻于成熟,这无疑“泉州时代”到来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传说泉州聚宝街一带自五代始就已成货场。“异货禁物堆积如山”,“市井十洲人”。
约在天祐初年,为加强对海洋贸易的管理和保护,王延彬还在其衙门内设置了海路都指挥使和榷利苑使两个专任官吏。海路都指挥使主管保护海上航道的安全事宜,榷利苑使则负责主持海上贸易业的运作。为保境安民,王延彬曾多次修筑城墙。据《福建通志》载:“唐天祐间,权知军州事王延彬拓西城(延彬妹为西禅寺尼,故拓城包焉) 。……子城外濠环绕子城,广深丈许,城内有支沟配八卦方位,旧名‘八卦沟’。罗城外濠广六丈……二面通流潆回如带,独东北阻山……地高仰不通潮。”
唐末,由于藩镇割据,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停滞,海上交往也变为各个割据势力对外的单独贸易。有闽王政权的重视,有以舟当车善于航海的专业技术队伍,有海舟以“福船为最”的造船技术,使泉州、福州的海外交往迅速崛起。据《西山杂记》记载,名商林仁翰曾与王延彬请求闽王(王审知)在泉州增设榷货务的事。他后来寓居福州,闽王王延羲终被其说动。如此,则泉州在公元943年左右即已设立类似于后来市舶司的榷货务。
五代闽国是泉州海外交往的重要转折,它对泉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有着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和关联性。机会难得,由于战乱,原来需要到广州、扬州报备的海外贸易,变化成可单独确定的贸易,闽王家族的出色表现使泉州成为一个可以与广州,福州匹敌的港埠,并在宋初引起朝庭的紧张和关注,终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主管海交的市舶司,泉州自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
四是修建寺院,促进佛教发展。王延彬崇信佛教,好谈佛理,礼敬僧人,尊泉州开元寺僧弘则为师。先后延请叔端、袭礼、文展、文超、省权、挺赞、道昭有等高僧来开元寺弘法传经。他舍田施财,大兴土木,在青阳山建法云寺,在州城北山建福先招庆寺,在城南建教忠寺,在南安县为高丽僧人元衲建福清寺(今属鲤城区北峰镇),在他妻子徐氏葬地凤凰山建凤凰寺,在开元寺四周建造20余处精舍寺院,迎纳名僧驻锡。他的妹妹出家西禅寺当尼姑,他特地扩建泉州罗城的西北部分,把西禅寺围在城内。他对每座寺院都拨给上好寺田供养僧尼,仅招庆、招福2寺就置田租10万余担。
据《南安金坑王氏族谱》记载,审邽公长男延彬建招庆寺,置晋江下生院庄、惠安稳居庄、安溪便隔庄,田地年收租万余石入于本寺以赡僧众祈保禄俭。招福、招庆院或称奉先招庆院在清源山梅岩,相传王延彬曾为地广置田产,这些田产后来尽归承天寺,成就了承天寺泉南佛国的美誉。
五是会文聚友,兴建云台别馆。王延彬自幼博览群书,多才多艺,能诗能赋,好谈佛理,又善歌舞。治泉时风调雨顺,岁屡丰登,官民富足,王延彬便于南安县云台山下建凤凰院,作为会文聚友、歌舞宴乐的地方。他时常与招贤院的文士游赏行乐,饮宴赋诗。他选用的乐伎都是北方人,北方的歌舞因此传来泉州。当时,泉州一派歌舞升平景象,“文物为十国之冠”。王延彬诗作《春日寓感》:“两衙前后讼堂清,软锦披袍拥鼻行。雨后绿苔侵履迹,春深红杏锁莺声。因携久酝松醪酒,自煮新抽竹笋羹。也解为诗也为政,侬家何似谢宣城。”可见其公余惬意天地之一斑,以南齐诗人谢朓自比,“为诗也为政”,何等悠闲自在!此诗后来被收入《全唐诗》(卷七六三)。
根据史料记载,王延彬曾在云台山筑“别墅”,周围“广辟活壤,一望无际,置十里梅村”,建“万梅亭”,“围山筑塘,引泉为池”,时邀招贤馆中寓贤和泉郡名士来此赋诗酣饮。王延彬死后,妻子在其墓边筑云台寺守候,死后也葬于云台山。在云台山山坡,至今仍留下众多遗址和石构件,时而可见的夯土墙,直径约1米的别墅柱础,长1米多的旗杆石,保存完好的窑洞及取土烧制所需瓦片、陶瓷等遗物。
二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泉州文化的多样性,其中就包括了王延彬及其父辈们入主泉州后所建的大量寺庙馆院。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溯古抚今之悠情。“海丝文化”已成为泉州灿烂的城市名片,是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
三王入闽建立五代闽国,为福建的兴盛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潮、王审珪、王延彬等人先后入主泉州数十年间,对泉州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海丝文化”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标志是海上贸易,其起步于五代而兴盛于宋、元。王延彬及其父辈入主泉州后,在垦荒造田、鼓励农桑之外,积极开展海上贸易,为宋代大量开展的“海上丝绸之路”打下基础,创造了条件。而贯穿其中的“海丝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在于它的发展和创新,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一、大量移民有力促进泉州经济发展和多元文化结构。
三王入闽是泉州史上三大移民潮最大的一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社会因此而更为包容、开放,重情尚义,感恩、崇善。由此大批的山民归化,大批的中原吏民南下,后来甚至连大宋的南外宗正司都迁至泉州;阿拉伯、波斯人也因海交的兴起而不断前来,铸就了泉州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也因此福建原有的闽越文化,中原来的汉文化和海外商人引入的文化相拥而生,重构成了泉州多元而互动的文化。
二、姓氏家族聚居,闽南新型家族模式的出现。
军民合力,外来移民与原住民一道,开山垦荒,兴修水利,其规模和效果远远超越过去聚族迁居依靠本土力量垦殖的模式,“王氏以五千人渡江,据有闽中,地始改辟,民始改聚。陵夷迄于五代……,入闽之族益众。”不同地区军民的迁入逐渐形成了一种以祠堂、家谱和族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家族制度,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同姓归宗,异姓联宗等各种族群融合模式纷纷呈现。
三、“开闽”堂号,成为开发、开放、开创、开拓的闽文化。
闽国亡后,“王之德政深入闽人,虽后嗣不意,不足以掩王之美也”。北宋祥符三年三月,闽王祠“奉旨祀典”,“东封西祀毕,赐今额墨书匾额‘绍越开疆’(钱昱题),‘八闽人祖’(赵匡胤题)”。后随着闽王子孙不断归宗,“开闽”遂成为这位开发闽疆的闽王后裔的堂号。难能可贵的是“开闽”后来逐步演绎成为一种精神,成为开发、开放、开创、开拓的闽文化,为众多姓氏所采用,以致后来王审知被奉为“开闽第一”。
王延彬治泉廿年所建招贤院、云台寺、云台别馆等均已荒废,但尚有部分寺庙仍存。其子孙数十万人、宗祠百余家,宗族兴旺,瓜瓞远庚,遍布海内外。“泉州三王祠”每年春祭气氛热烈、盛况空前,它承载的是王氏合族裔孙尊祖敬宗的孝心,延续的是泉州百姓对三王开发闽疆的敬意,蕴含的是开闽文化的魂灵。
王延彬治泉廿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功勋卓著,彪炳史册。这个时期,系三王入闽后王氏家族入主泉州数十年主要组成部分,王氏家族以及后来的留从效治泉,为兴盛于宋、元的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泉州“海丝文化”开放、创新的重要内涵,成就了五代时期泉州的荣耀。回顾和探索这一时期的重要史实,对于实现当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继续弘扬和发展泉州“海丝文化”,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