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历史文化品读节目典出山西(第120期):王烈义行

2016-03-04 10:12:42来源:黄河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开场白】 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 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典故是—— 王烈义行。
  【出字幕,音乐】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独行列传》(卷):“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主持人】在这个典故里,少,是青年时的意思。 师,是表示象对待老师那样。称,指称著。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王烈是指谁?
  【王老师】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王烈,字彦方,东汉太原人。也就是现在阳曲县人。他为人正直好义,乡里人都非常敬重他。
  【主持人】王老师,那王烈都有那些义行的故事呢?
  【王老师】有一次,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到了。偷牛的人跪在地上请求说:“请把我送官法办吧,我甘愿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求你一定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派人来向失主谢罪,并送给那个偷牛的人一匹布。
  【主持人】那很奇怪,为什么王烈要给小偷送布呢?
  【王老师】当时,人们都觉得很奇怪,有人就问王烈:“小偷偷了牛,你还送给他一匹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说:“这个小偷,怕我知道他的过错,可见他有羞耻心。有羞恶之心的人,必定能够改过向善,能够重新做人。所以我这么做,就是要激励他能改过自新。”
  【主持人】 看来,王烈还是能善于看到人的善良的一面、好的一面的。他是挺会做思想工作的。
  【王老师】还有一次,有一个老人遗失了一把宝剑,被一个人捡到了。那个捡到宝剑的人就一直在路旁看守着宝剑,等候失主来认领,一直等到黄昏。那个老人回来寻找,这个人就把将宝剑归还给老人。老人非常感激这个人,就问他姓名,没想到的是,这个人竟然是以前那格偷牛的人。 
  【主持人】 这就是思想工作的效果,是一种向善的力量在起作用。
  【王老师】是的。正因为王烈有这样的德行、义行,所以在他生活的地方,人们都非常的喜欢他,敬重他,影响非常好。乡里的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找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也由于王烈平素的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就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去的。有的人看见快到王烈的家里了,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去的。可见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  
  【主持人】这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王烈当时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据说他后来回到家乡后,在那里兴办学校教育人民,最终带动了风气。
  【王老师】是的,王烈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也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力量,正是他的行为,他的带动,他的影响,他的王烈品德高尚称著乡里,使得当地所有人都行善远恶,当时的人称誉他所居住的家乡为君子之乡。后来,人们就以“王烈义行”为以德服人、以德化人的典故。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典故是王烈义行,王烈对盗牛者的分析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犯有过错的人,关键是要帮助他们走出过错,改过自新,而且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有一颗羞耻之心,就能改过自新。好了,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