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韵雪和陈潭秋战斗在新疆

2016-03-03 10:57:04来源:大河网

打印 字号: T|T
    陈潭秋,湖北黄冈人,1896年1月出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先后历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武昌地委书记、湖北区委组织部长、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满州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等职。1939年9月,陈潭秋奉命从苏联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在此间,陈潭秋与王韵雪相识并结为夫妇。两人在严酷的环境下,共同战斗,相互支持,直至陈潭秋牺牲。
    (一)王韵雪,江苏金坛人,1917年9月出生。家中兄妹三人,她排行老二。小时候家里生活还算小康,有100多亩地,父亲自己开私塾,教他们学习。1931年父亲病故后,能干的母亲把他们送到新式学堂读书。1932年,王韵雪在城中女小毕业,之后又去常州女师初中部就读,1933年转入金坛县初级中学学习,1935年毕业后,当了半年乡村小学教师,1936年夏考入南京中华女中读高一。西安事变发生后,她回到金坛,参加了其兄、中共党员王时风等组建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金坛支队”,这是个由当地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她积极参与党的统一战线宣传活动,并被派往《金坛日报》社当编辑,开始从事革命工作。她和妹妹王汶串联同学下乡搞宣传,唱救亡歌曲,演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等等,把金坛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不久,传出国民党县政府要逮捕“活动分子”的消息。在党组织安排下,王韵雪姐妹等人离开金坛,经南京、西安,于1937年11月辗转到达延安。经过简单的政治考试,她们进入陕北公学,学习统一战线、游击战等革命理论。同年12月,王韵雪经六队队长曾克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1938年3月,王韵雪在陕北公学提前毕业,和朱旦华等20多名同学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选派到新疆加入“新兵营”(即红军西路军总支队),搞统战工作。两月后至迪化(今乌鲁木齐),王韵雪先后任“新兵营”俄文班学员、班长。
    1939年5月,陈潭秋从苏联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当时,新疆军阀盛世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伪装进步,挂起“亲苏”、“拥共”的招牌,标榜所谓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借以笼络人心,骗取苏联的援助和中共的支持。陈潭秋到新疆后,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为发展新疆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支援抗日前线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这年秋天,陈潭秋主持“新兵营”的野营训练,与王韵雪相识。不久,中央命令“新兵营”战士回延安奔赴抗日前线,只留下一小部分人在新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王韵雪便被留下来做八路军办事处机要秘书兼译电员,在陈潭秋身边工作。
    陈潭秋的前妻徐全直,亦是中共早期党员,曾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等职,1933年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次年2月就义于南京雨花台。徐全直殉难后陈潭秋一直未娶。在新疆期间,陈潭秋与王韵雪工作上频繁接触,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王韵雪端庄秀丽,处事果断,工作认真,学习努力,陈潭秋对她颇有好感。陈潭秋“资格那么老”,却一点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还总能把大道理讲得让人心服口服。在新疆的时候,大家送给他一个外号“老妈妈”,就是因为他特别关心同志,待身边人员像个慈祥的母亲。王韵雪对陈潭秋这位和蔼英俊的领导人十分崇敬和爱慕。经党中央批准,两人于1942年2月结为夫妻。
    (三)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前后,国内外法西斯势力猖獗一时,盛世才的政治立场迅速右转,加紧与蒋介石勾结,掀起反共逆流。1940年,盛世才炮制所谓“杜重远阴谋暴动案”,逮捕了革命左派先驱、爱国拥共民主人士、时任新疆学院院长杜重远(1943年被秘密杀害),先后牵连数千人。直至1942年3月29日,盛世才派人将坚持亲苏亲共立场的四弟、新疆机械化旅旅长盛世骐暗杀,企图嫁祸于苏共和中共。陈潭秋从这些迹象,预感到盛世才将彻底背叛。于是,他一面致电党中央,建议将在新疆工作的干部调回延安,以保存革命力量;一面在进行整风过程中加强共产党员革命气节教育。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随时有被捕被杀的可能,每个同志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1942年7月,党中央同意将在新疆的中共人员分三批撤往苏联转回延安。当时有人提出,让陈潭秋第一批撤离,他却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他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他说:“我是这儿的负责人,我若先撤,这无疑是和战场上的可耻逃兵一样。”也有人担心他最后撤不出,陈潭秋说:“盛世才来抓人,坐牢我去就是了!”他已下定决心牺牲自己。那时候王明父亲和妹夫都在新疆任职,不愿意跟着一起马上撤退,陈潭秋反复向中央请示,等候王明发表意见。王明父亲跑去向盛世才求情,他不想离开新疆。这样一来二去,盛世才掌握了中共人员撤退的确切消息,加快了投蒋步伐。撤退方案未及实施,9月初,盛世才即把中共在迪化各部门工作的人员全部调出集中在八户梁。9月16日,蒋介石对盛世才新疆省政府主席的委任状颁发。9月17日,盛世才派他的卫队以“请谈话”为名将陈潭秋(化名徐杰)、毛泽民(化名周彬)、徐梦秋(化名孟一鸣)、潘同(化名潘柏南)、刘希平(化名刘西屏)五位中共驻新疆负责人软禁起来。陈潭秋知道,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他利用上厕所的机会,把一个小本子交给自己的助手吉合说:“我可能被捕了,你赶快办两件事,第一,把我这个本子立即交给刘平(即张子意,解放后曾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并告诉他,我走后由他负责;第二,你马上设法把这里的情况报告给国际交通站。”第二天,盛世才又派军警包围了八路军办事处,将中共在新疆的全部人员,包括病残人员和家属小孩共160多人全部软禁,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新疆事件”。此后,陈潭秋先后写了两封抗议信,谴责盛世才破坏抗战、背信弃义,要求将大家送回延安,未果。1942年12月,王韵雪分娩,生下一男孩,陈潭秋十分高兴,为儿子取小名“纤纤”(后改名“楚三”,取《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意)。在王韵雪坐月子的苦寒日子里,陈潭秋竭尽其力,悉心关怀体贴她。两人相濡以沫,伉俪情深。
    软禁期间,形势越来越恶化。中共人员住的房间窗下时常有脚步声,有人在偷听他们谈话。一天,陈潭秋把五家人集合起来谈话。他说,我们住处的岗哨增加了,伙食也在下降,以后很可能男人们要进监狱,但我们一定要立场坚定,要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女同志可能不坐监牢,但如果把你们派出去工作,你们不要去。在这紧急关头,陈潭秋又单独和王韵雪谈话,第一次说起他前妻徐全直为革命牺牲的经过以及他们的3个孩子。他对王韵雪说,你出去后,不能找苏联领事馆,要设法回延安把这儿的情况向党汇报。你要尽母亲责任帮我将儿子带大成人。
    1943年2月至3月,陈潭秋等5位中共负责人被投入了新疆第二监狱,其他中共人员分别被抓进第一、第四等监狱,我党新疆航空队方槐等30多人仍然关在小河沿。潘同、刘希平、徐梦秋等11人,经不起盛世才的威胁利诱,先后叛变投敌。陈潭秋和毛泽民(曾任新疆省财政厅代厅长、民政厅代厅长)、林基路(中共党员,曾任新疆学院教务长、阿克苏行政区教育局局长、库车县县长、乌什县县长)等绝大多数人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从仅存的几次“审讯”陈潭秋记录来看,敌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逼迫陈潭秋承认中共在新疆要搞“阴谋暴动”;二是逼迫他诋毁、诬陷苏联,表态反对苏联。敌人对他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把他放在有三角铁刺和炭渣的方砖上站了3天,用蘸水的麻绳抽打他,打得昏过去,又用冷水泼醒,他的脚底板都烂了,浑身上下都是伤,但他始终坚贞不屈,铁骨铮铮,拒绝在《脱党声明》上签字。他理直气壮地说:“中国共产党派我们这些同志来新疆帮助工作,我们没有做危害政府的事,没有违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我们在新疆做事都是光明正大的。”敌人见硬的不行,就给陈潭秋送来好吃的东西,有马牌香烟、佳肴等,他不吃不用,都扔到厕所里。盛世才还亲自打电话(临时拉上电话线)劝降陈潭秋,陈潭秋乘机对盛世才晓以大义,指出盛世才走上了完全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道路,希望他迷途知返,但盛世才冥顽不化。陈潭秋最后大骂盛世才既愚蠢又狠毒,是个“狼种猪”,同时把电话机摔碎,以示决绝,结果遭到一顿毒打。以后的事实证明,陈潭秋对盛世才的下场判断非常准确。盛世才正式投靠蒋介石以后,1944年8月即调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不久又被“国民参政会”弹劾他在新疆犯下了种种罪行,搞得声名狼藉,最后盛世才将他在新疆多年搜刮的大量民脂民膏奉献给蒋家王朝而留下了一条命。晚年的盛世才以经商著述生活,1970年在台北病死。
    1943年9月27日深夜,黔驴技穷、恼羞成怒的盛世才为了讨好蒋介石,在迪化小南门用绳索秘密绞杀了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3人。陈潭秋时年47岁。由于消息隔绝,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他仍被选为中央委员。后来,周恩来曾高度评价说:“潭秋同志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2009年9月,陈潭秋和毛泽民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陈潭秋遇害之时,他与王韵雪的儿子才只有九个多月。1944年冬,其余家属及孩子20余人也被投入监狱,女牢共有40余人。此时王韵雪才知道陈潭秋已经牺牲。她满腔悲愤,以烈士们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带好孩子,在女牢学委会负责人杨之华(瞿秋白夫人)领导下,和朱旦华(毛泽民夫人)等组织难友一起学习革命理论、联共(布)党史和文化知识,将监狱变成学校。大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和林基路作词、陈谷音谱曲的《囚徒歌》“……囚徒,新的囚徒,坚定信念,贞守立场!砍头枪毙,告老还乡;严刑拷打,便饭家常。囚徒,新的囚徒,坚定信念,贞守立场!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鲜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帮助男牢护理伤病员,追悼死难烈士,团结一致,与敌人展开不懈的斗争。当时,他们吃的是掺沙子的面馍和烂菜叶的盐水汤,小孩经常拉肚子发烧,骨瘦如柴。在以张子意为首的狱中党支部领导下,他们搞了几次绝食斗争,改善了伙食和就医条件。他们将25个孩子组织起来,编成大、小班,由妈妈们轮流当老师,给孩子们讲抗日故事,教唱救亡歌曲和自编的儿歌,识字写字,使之健康地成长。
    (四)抗战胜利后,由于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出面及时营救,以及国民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张治中的大力协助,王韵雪等人得以无罪获释。1946年6月10日,王韵雪带着年幼的纤纤,和曾被囚于新疆监狱的中共人员及其家属、子女共131人从迪化出发,分乘10辆大卡车返回延安。在这趟艰苦的旅程中,同行的难友、老红军、航空队队员方槐对王韵雪母子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令她很受感动。1946年9月,方槐所在的航空队和王韵雪所在的干部队先后撤离延安。不久在山东惠民县的一个村子,两人不期而遇。经党组织批准,11月29日,王韵雪与方槐组成了新家庭,两人同为29岁,后生下二子二女,纤纤一直管方槐叫爸爸。王韵雪和方槐还时常照顾陈潭秋与前妻生下的3个子女。
    晚年的王韵雪十分注重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撰写和出版《回忆陈潭秋》、《陈潭秋传记》等书籍付出大量心血,策划参与了电视剧《陈潭秋》的编写与摄制工作,多次参加在湖北、新疆等地举行的纪念陈潭秋活动。她深情地说,我没有忘记陈潭秋,党和人民没有忘记陈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