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耿发现·王氏历史研究中一些新的不同的声音之九

2016-02-15 07:32:30来源:王耿原创

打印 字号: T|T
比太子晋更早的太原王氏
 
按: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三《氏族相传之讹》曰:氏族之书所指秦汉以上者,大抵不可尽信。(1)唐书表王氏则云,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传记亦无此事。(2)表李氏则云,纣之时有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原注】本李延寿北史序传。不知三代时无此名字,无此官爵也。也就是说:炎武大兄对王、李二姓的“始祖说”是否定的,嗤之以鼻。
 
王耿为了不孚金门同宗对王耿两个字的厚望和错爱,在听说本博也在大会邀请发言的专家学者名单中后,在三日内便拟出了近万言的《王耿的发现:与比太子晋更早的太原王氏》一文,以作为本博赴金门的发言提纲。王耿在此文中根据史籍和旧谱,揭露了“太原王氏研究者”故意掩盖和隐藏“比太子晋更早的太原王氏”,而蓄意拼凑和编造所谓太子晋为始祖“太原王氏世系”,就是要以《列仙传》和《唐宰相世系表》的出处为他们造假的正当性,来蒙蔽和忽悠同宗中沒文化或沒头脑的人。他们殊不知:“比太子晋更早的太原王氏”的王光的出处,除与太子晋出处相同的《列仙传》,还有沒写过太子晋出处的《左传》《吕氏春秋》和《史记》等。
 
褔建及浙江两位王氏宗长的电话,卸除了王耿要在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上当众戳穿“太原王氏研究者”对太原王氏世系猥琐的“变造”和邪恶的“拼接”的丑态和犯意,既然王耿已考虑不去金门了,今天就先行公布发言稿中的第一部分,其余者例如龙门丶太原丶开闽丶固始丶豫章和三槐诸支的上源和世系中的关系和问题,等他们吹嘘的神乎其神的《中华王氏大成谱》焊接丶杂煣和混成后,再由全国技术练兵最高手用投弹的方式,掷到全球各地王氏和百姓的会社和网站,让那个自称能代表全国王氏的“中央”并自称有一亿太子晋后代丶三千万三槐王言后代,全世界最离谱的“中华王氏总谱局”去顾影自怜并无地自容,让他们领略一下用几万个沒文化的人工变造和拼接起来的太原王氏世系是如何经不住王耿用一万本王氏谱的底蕴,在三天内就打垮和粉碎他们用十年精心制作的谣传和谎言的风景到底会是怎样的好吗?
 
由于本博在八年前马来西亚召开的笫七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上,做过长达八十分钟,当时全球第一和全球唯一的关于“王氏起源与华夏文明起源同步”的学术演讲,并由中国驻马大使,家于太原的王春贵宗长在当日该国最大的平面媒体《星岛日报》上表示了最坚决的支持。本博的这个王氏起源论,约早出太子晋及太原王氏的起源论五千年,是建立在王耿二十年如一日的研谱和勘史的基础之上,至今未见任何有诚意的挑战和置疑者,倒是让本博有点不好意思再对那些造假者叫嚣了。故,本博拟放弃今年赴笫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并发言的安排,初衷中还有不想让台湾的民进党内的台独分子从本博的发言稿中,找到“天下王氏出太原”和“太原王氏世系”造假者的丑态和犯意,并被伸引为少数大陆无良学者治史无能是大陆普遍现象的毒舌或结论。
 
同时,王耿也期待和希望山西省海外王氏后援会相关负责人能在适当的时候,邀请包括本博在内的各地王氏氏族史学者云集太原,在自已的家里纵论太原王氏的起源和发展,荣辱与浮沉,相信届时王耿一定会给各位一个关于真实的“天下王氏出太原”和“太原王氏世系”的惊喜,而不是那些不读史不守法不懂谱的人的猥琐的“变造”和邪恶的“拼接”。也许各位会责问本博他们为什么要玩命地蛮干这些造谣和制假的破事?王耿就建议他们去百度上捜索王建华《非法“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敛财近百万无人管》一文等,也许不失为一种非常必要的参考。因为任何一种很低級的阴谋论的背后,必定会有一个很直接很龌龊的利益诉求。 
 
一丶他们为什么要“变造”和“拼接”太原王氏世系 
 
不谈阿堵,本博文今次想揭露或论述的主题,是造假者言所必及的晋国和太原的王氏始祖太子晋王乔(约前565-约前549),不但在中华王氏的始祖群中是最晚的,即使在晋国和太原也并非最早的,因为比太子晋王乔早出生至少100年,在晋国和太原妇孺皆知的介子推王光(约前680-约前600),才是地地道道的晋国和太原王氏。尽管这些史实在晋国和太原妇孺皆知,偏偏只有“变造”和“拼接”太原王氏世系者们假装不知道。因为他们如果承认知道介子推王光比太子晋王乔早出生100年,再“变造”和“拼接”太原王氏世系,就是在专业丶道德和法律上的明知故犯级的诈骗和犯罪,各位相信他们是真的不知道介子推王光比太子晋王乔早出生100年吗?还是相信他们是在知道了介子推王光比太子晋王乔早出生100年的情况下,还是要“变造”和“拼接”“天下王氏出太原”和“太原王氏世系”的呢?相信一定都是后者。
 
 常言道,见利忘义,无利不起早。“太原王氏”研究群上至领军的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下至跟班跑龙套的教授丶博士丶研究员,和打酱油捣浆糊的退休人员和农民工,都在争先恐后地研究起一个比中华王氏始祖黄帝时期的王倪王亥晚了几千年,比琅琊王氏始祖齐桓公时期的王子成父王子湫暨王子乔等人晚了几百年的晋平公时期的太原王氏“始祖”太子晋的“世糸”。糸,读作[mì]和[sī],糸[mì]有四解:1.细丝。2.幺。3.微小。4.量词,丝的二分之一。看来,他们研究出来的这个“太原王氏”的“世糸”,确实只有史实中的中华王氏世系的问世时间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
 
而更扯更荒唐更让人笑掉大牙的是,这帮自称爱晋国爱太原爱到流鼻血甚至去献身都在所不惜的假太原伪晋国人,却根本没读过《晋世家》和《列仙传》,因为《晋世家》是晋国公族(国姓)等有封地赐氏记录的晋侯之囯国史级的文献,而《列仙传》则刊载了晋侯之囯国宝级的人物,其中便有公元前680年之前出生的介子推王光,和公元前580年之后出生的太子晋王乔。这帮“太原王氏”研究群的可笑之处,还在于研究被封赐在晋国和国都太原姓氏的证据,不是去到《晋世家》和《吕氏春秋》这些当地即期的史籍中去找,而是找一些当今之世的农民工和退休人员所非法组成的天下王氏的“中央”去买,因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既不读史又不守法更不懂谱。
 
《列仙传》认为介子推名叫王光,死后被晋文公重耳封为介子推(本博按:介,介绍。推,推荐。子,晋国十大杰出青年之首),介子推事迹在《左传》《吕氏春秋》和《史记》等即期国史中均有记载,无论如何假不了。2011年11月7日的《山西日报》“绵山辨”一文认为其是今山西翼城介山王光村人,此人是地地道道的晋国和太原司徙级的人物,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一直鞍前马后不曾离开。一个姓王的晋国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全世界华人的“寒食节”都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的,但是这个比太子晋早出生一百多年也更被全体国人爱戴至极的地地道道的“太原王氏”的“笫一位和第一个”的名人,却不能被如此众多如此饱搜过晋人的“太原王氏”研究群“发现”“钩沉”和“研究”出来,到底是因为他们集体“无知”?还是因为他们全体“无道”呢?否则他们为什么会异口同声地咬死后生一百多年的假太原人太子晋,是先出生一百多年的真太原人介子推的“始祖”呢?
 
《列仙传》认为太子晋叫王子乔,是周灵王未立即亡的太子,但在《左传》《吕氏春秋》和《史记》等即国期史中均无记载,这对于公元前858年以后就有了如影随形的宫廷文史记录的晋国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此外,晋平公和荀罃荀偃叔侄是太子晋“封晋”前后晋国或都城的实际操控者,如果此时周灵王忽然要封一个什么太原王氏的“始祖”来,当时很牛逼的晋平公和荀罃荀偃叔侄一定会在骂娘骂的很难听的同时,把这个来头很大的太原王氏的“始祖”很隆重地欢迎一下,至少要在宫廷文史中记录下来。但是很遗憾,同期被分封被载记的晋国公族(被授国姓)的氏族或世家只有本文第四节中的诸人(晋国三十一姓),并无什么太原王氏及“始祖”。 
 
二丶介子推王光和太子晋王乔其人 
 
幸运和正义终于回到了晋国和太原,2010年125期《太原日报》  第4版:“新闻会客厅”终于要出现看过《列仙传》的有文化的太原人了,这位叫LF的女先生充满深情地对太原说:作为一名太原人,我感到自己很富有,我戏称自己是“白领矿工”,煤矿工人挖的是煤,我的理想是挖掘出更多山西的、太原的文化资源。于是,这位女矿工“曾经编写过20多个影视剧的剧本,全部是有关太原历史的剧本,反响很好”。就算她说的“反响很好”是真的,她下面的话就不能当真了:“太原的文化资源中,有三个方面可以打造成文化艺术品牌:一是历史名人,二是文化遗存,三是传奇故事。历史名人方面,如清明(寒食)节主要祭奠的介子推(王光)、天下王氏出太原的(太子晋)王子乔...”呵,都王光在前,太子晋在后了,还要秀出他们都讲油了嘴改不了口的“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王子乔”桥段,悲乎惜乎可怜乎。
 
汉刘向《列仙传·介子推》:介子推者,姓王名光,晋人也。隐而无名,悦赵成子,与游。旦有黄雀在门上,晋公子重耳异之。与出居外十余年,劳苦不辞。及还,介山伯子常晨来呼推曰:“可去矣。”推辞母入山中,从伯子常游。后文公遣数千人,以玉帛礼之,不出。后三十年,见东海边,为王俗卖扇。后数十年,莫知所在。王光沉默,享年遐久。出翼霸君,处契玄友。推禄让勤,何求何取。影介山,浪迹海右。(也许,他们会说《列仙传》上记录的介子推姓王叫王光只能算他是神仙不能算他真的姓王真是人,就算《左传》《吕氏春秋》和《史记》等史籍中有载也不能算,因为到底算不箅只能由他们非法的“王氏的中央”说了才能算,他们此前就曾说过同在一本谱中的太子晋姓王是爷爷,比太子晋大几百岁的王子成父不能姓王,是孙子)。
 
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日:‘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称为王乔、王子晋(注意,这里并未说太子晋是王姓并赐氏于太原,只说他上了嵩高山,“天下王氏出太原”和“太原王氏世系”等,只是白领矿工们“挖”和“编”出来的。除了由他们“王氏的中央”的人“挖”和“编”出来的以外,任何史籍典册的记录他们都可以视若未见或用一叶障目及掩耳盜铃的方式屏蔽之,这群利令智昏的王氏的“中央”中的高级干部的丑恶表演真的是令人发指或笑死人了)。
 
本博认为:学问和史学靠“挖”和“编”等短期突击的行为和“农民造飞机”或“白领矿工挖煤”的方法是一定搞不成的,需要专业的学习和系统的研究。如果研究太原王氏的人群中,上至领军的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下至跟班跑龙套的教授丶博士丶研究员,和打酱油捣浆糊的退休人员和农民工,都在用冒充“白领矿工挖煤”的手法来做学问,则这些伪劣的煤矿工人非但挖不到重要的工业能源煤炭,则只能挖到在农业方面对庄稼有好处的东西。因为他们在清明(寒食)节主要祭奠的介子推(王光)的后面又搞出所谓“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研究成果,就会越来越显示出这种在农业方面对庄稼有好处的东西的特色来了,这就是命,难怪晋国和太原某些粪多的猪圈一带的农业人口年年都差不多有一些来自不易的好收成。哈哈。 
 
三丶晋国与齐国谁之先? 
 
左传曰:“邑姜方娠太叔”。根据历代正史的注解,邑姜是齐国宗祖姜太公吕尚的女儿,嫁给了周武王姬发,梦到上天说:“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虞,唐”国名为晋,在诸侯中位列侯爵。也就是说:邑姜生的儿子据此名叫“虞”。看来,晋国(太原郡)的唐叔虞和晋侯燮还是齐囯(琅琊郡)的姜太公及女邑姜的亲曾孙和重孙辈呢。齐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当时周武王为了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建制度,在周初七十一诸侯的分封过程,周成王首封了身为周武王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国名为齐,在诸侯中位列公爵。
 
在姜太公和周公的参谋主持下,历代周王在尊重虞夏商三代的分封制度和氏族宗望已初歩形成的基础上,先后又分封了71个诸侯国。1,同姓的:周武王封其兄弟立国者15个,其他姬姓宗室立国者40人。如,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今山东定陶),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山西翼城)。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又分封周朝王室子弟26国。2.异姓的: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分封少数有功之臣,例(1)是将黃帝族的高祖炎帝族的后裔姜子牙等封于齐;例(2)是将此前朝重臣,拔掉也会危及华夏民族根基的部落,如夏禹后裔东楼公等(姒姓)封于杞国;例(3)是将炎帝族的祖先伏羲氏的后裔(风雄)封于宿国等;二,例(4)是周武王又将刚被灭国的商纣王之子武庚等(子姓)封于宋国,以示政治上的尊重和生活上的安抚;后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被周公平息,改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国等。例(5)追封和补封明为外逃实为派遣的王子胥余册立于箕子朝鲜,和“奔吴”的太伯仲雍之后周章等立国于盛于中原开化之先的吴越。 
    
因齐国国君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为姜姓吕氏齐国, 史称吕齐,又因有夏的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董吕村一带,商、周两代均亦被封为诸侯国,由于吕齐仅为吕氏笫三封,正如王氏之太原赐宅(不是太原赐氏),故姜太公不能被称为吕姓始祖,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看来琅琊吕氏不如南阳吕氏得姓早,但琅琊吕氏并未象太原王氏那样想过要通过猥琐的“变造”和邪恶的“拼接”,来骗取“最早”和“始祖”的平台。
 
 琅琊郡:秦初三十六郡之一,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瑘郡和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琅琊县(治所在山东胶南市琅琊镇夏河城)。旧时曾名杞丶沮丶苴丶莒县和祝兹侯国等均治于其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和沛国等(今江苏赣榆和徐丰沛等县市)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另,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安徽滁州和浙江金华等地,唐宋后至今已废置千余年。
 
 历史上,缙丶娥丶妘丶云丶申丶胥丶蔚丶符丶颜等氏亦于太原建城成郡前得姓于瑯琊。《路史》说胥氏“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据此,胥姓由炎帝系的“华胥氏”、“赫胥氏”演化而得。据四川盐亭胥坝祠堂的石碑及射洪县光绪六年庚辰版《胥氏宗谱》记载:胥氏由胥镇江在周敬王(前519年)时受封琅琊,距胥童死(前576年)67年,胥镇江应为胥泽孙辈。而从胥泽往上的世系为: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臣,其父胥懿,按《江西九江胥氏五修谱序》载:臣生克、克生童、童生何、何因父难而徙于齐,何之孙泽,为穆陵牧,齐侯赖之。泽子四:启、毕、度、思、具仕齐,民戴之。由是,祖孙父子聚琅琊,胥氏之郡实名于此”。胥何之子即为周敬王时的胥镇江。申姓宗祠通用联都以姓启申国;望出琅琊的口径传承其氏根姓源的。《博物志》曾载:“韩娥之齐,粥歌假食,既去,余响绕梁三日”。为纪念韩蛾,齐国人中有以称娥氏者,望出琅琊郡。《史记》云:“娥皇,尧女舜妻”。
 
  丨
    另据《姓氏考略》记载:云姓为“缙云氏之后,望出琅琊。《姓氏考略》又载:蔚姓“以邑为氏,蔚州,代地,周宣帝置,望出琅琊。或去草作尉。实则系出姬姓的郑公子翩封邑于蔚,其后以邑为氏”。《广韵·虞》云:符姓,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符玺令,因而姓焉。《姓氏寻源》卷七引“《路史》:符氏,炎帝后。又云:鲁后有符氏。宋濂云:符氏出自姬姓,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符玺令,因以为氏。至晋吴兴太守。望出琅琊,后分布于江淮间”。还有:诸葛氏,系承葛伯,望出琅琊。博友所熟悉的诸葛亮也每每自称“琅琊诸葛孔明”。《通志·氏族略》云:“葛伯之后居诸县谓之诸葛,又有熊氏之后詹葛氏,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尧舜时,有个叫支父的人,后世子孙便以支为姓。得姓始祖:支叔才。颜姓,鲁国商音,望出琅琊。 
 
四、太原没有过“太子晋”和“太原王氏”的排它性证据
 
1、“王”或“百姓”只有通过封赐才可以得姓。曾经有荒诞的传说,宣扬中华王氏的起源,始自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的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理由是他因谏被黜不能承王,连“周司徒”这个民间封的官也干不成了。最后只能被民间叫成“王家”或“王氏”了。这个传说的文化和学术的含量是零或负数:因为整个夏商周只有“王”者对亲“属”或功“臣”“赐氏”和“授姓”,哪有民间俗成的道理,那是会杀头的!况且,太子晋如果是被赐在晋,他也只能是“晋”氏,而又怎么能叫“王”氏呢?
 
    2、晋国三十多个国姓中没有姓“王”的。晋国的王室后代有三十多姓,其中有晋杨韩魏赵何温贾简曲解侯栾席先谷冀步籍阎祁等,偏偏没有姓王的。各位想想看,一个被父王分封的国君,在自已三十多姓的后代中,偏偏没有自己的姓,这样正常吗?这样可能吗?因此,太子晋封晋就只能是一个传说,一种想象或意淫,因为那个叫“晋”的太子十五岁就得了肾衰竭,未满十七岁就死于非命或遁入空门,没有任何正史的记录或实证能说明他被封赐在太原过,太原及晋国近七百年的世系传承中也没有一个字说他出现在过晋国或太原的。
    3、正史中没有“晋和宗敬”封赐为“周司徒”的记录。整个周王朝,和正史中有封赐为“周司徒”记录,并和“王”有关的“人”中,只有周幽王八年(前774年)被封为“周司徒”的王子多父最为著名,而他这个与“王”有关的事情,只是发生在他被封赐之前,并无他发生在封赐之后的。王子多父接受封赐后徙郑,随即就成了大名鼎鼎的郑桓公是也。你看,“王”氏的“多父”同志被封赐后因“徙郑”,而姓“郑”了,而且在郑国传承了二十一代国君。传说中的太子晋如果果真“封晋”“徙晋”了,怎么可能在晋国没留下一代姓“王”的国君呢?传说之所以不能首尾相顾,原因皆在喜欢传这个说造这个谣的人没文化甚至没脑子。
     4、那么,王姓赐氏太原的说法是源出何处的呢?据《史记?秦本纪》载: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8年)):“王龁攻上当(党),初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并非春秋之“太原”。根据这一段史实,我们知道太原的确与王家有缘,但不是太子晋,更不是那个所谓的太子晋之子周司徒王宗敬。这个人叫王龁,是齐司徒王子成父子王湫的后代。而且,这个王氏初置太原郡的故事发生在前284年而不是前565年。看来,这其中一定有人在撒谎,不是写《史记?秦本纪》的司马迁在撒谎,就是编太子晋赐氏太原的人在胡扯。如果太子晋封晋了,为什么晋国四十代国君中没一个姓王的,国君中当然也没有太子晋。
   《晋世家》就是晋国的正史。太原王氏研究群和山西社科院的一些人,连《晋世家》也不看一眼就到处乱说“太子晋封晋”,其实封晋的是唐叔虞,唐叔虞是被周成王封晋的,周灵王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造次再封一个“王”去“晋”。太子晋封晋的年头是晋平公在晋国执政,如果有“太子晋封晋”的话,晋平公不把太子晋的屎和大便都打出来才怪,根本不可能把位子让给他传宗接代。太原王氏是琅琊王子成父的后代秦始皇时的王武在广武创建的,那时己没有授、封、赐的规矩了,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跟谁姓。
     5、到底谁在胡址?说到胡扯,还真有人用民国风格加二十一世纪电视剧流行热词的文言编造了一段春秋圣旨“周天子灵王旨意:晋卿平狄威震遐迩,登峰造极之能,固国保民之勋,无出其右者,寡人欣慰,宜偿有功,爱(爰)锡以[王]姓,以王晋室旨意真诚下达,众卿周知,钦此。引自《太原王氏阳新后裔第三次续修宗谱序》)”。哈哈,这不是存心要乐坏老夫王耿了吗?找一段周灵王的原话并不难啊,何必非要表情这么丰富地学习赵本山不可呢?太子晋“平狄”过吗?他可是至今不知“太原”在哪的呀!在座的任何人知道那时的“太原”在哪呢吗?
    6、“平狄”的是齐琅琊的王子城父,如果上述“周天子灵王旨意”文的作者坚持要说那篇文字是春秋末年的真品,王耿就要谢谢你了,因为这只能是一篇用封赐(锡)齐琅琊的王子城父于“晋”的圣旨,加上当今的流行热词拼凑起来的《新太原王氏受氏之证》。更可疑的是:既然太子晋被封在“晋”,那为何正史中只字没有这一段的载记呢?况且,既然成王“桐叶封弟”把晋给了唐叔虞,灵王还能把晋国再次封给“太子晋”吗?灵王可不会象今天的某些“太原王氏”那样,连老祖宗的“晋国”都要推翻再“封”一次的吧。
    7、太子晋没去过太原:公元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公元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看来,王子城父和太子晋时代的太原只能是山东太原即“东原厎”,这里也是“太原罗氏”罗贯中的籍贯,因为公元前497年以前山西只有咎如的无终及赤狄,并无汉人的太原城,如果灵王在公元前497年以前把太子晋或家族中任何的其他人封到这里,不如直接杀了他还省事点。下表为太子晋与其父和其子活跃期晋国统治者的名号,其中晋平公的名气很大脾气也很大,怎么可能让什么太子晋“封”“赐”到晋国来呢?
 
太子晋封晋前后的晋国君主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即位时间
退位时间
晋悼公
悼公
晋周
15
前572
前558
晋平公
平公
晋彪
26
前557
前532
    
    当然,当时的“晋”国之中,显然还没有所谓山西的“太原”,因为那时的太原还在尹吉甫征服的甘肃镇原或王子成父镇守的山东东原,所谓山西的“太原”,那时还在匈奴祖先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音皋)如”的蹂躏之下。公元前541年,山西“太原”的无终及赤狄,才被晋国的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如果太子晋不是传说,这时也早已不在世很多年了,周灵王就是再想封他,再愿冒着与晋平公翻脸的危险,也不可能把一个已经去世或从未有过的“太子晋”封过来。
    再说那时已有了一个比太子晋名气更大年岁更长的王姓人已成名于江湖,他就是鬼谷子王诩,《世说新语》和《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都有这样一段记载:“鬼谷子,姓王名栩,晋平公时人”。晋平公执政的最后一年是前532年,因史载的鬼谷子都是成名人物级的老人,倘若此时鬼谷子九十岁,则鬼谷子生于前661年,倘若此时鬼谷子四十岁,则鬼谷子生于前571年,至少比太子晋大六岁。此鬼谷子叫王栩,既然生于太子晋前,还要灵王再封什么王氏于太原呢?更遑论比鬼谷子王栩年长的王姓人还多得很呢,例如比鬼谷子更早的介子推王光。
    8、秦汉时才没有姓氏要封赐的规矩。郑恒公以外另一个与“司徒”有关,与“王”也有关的人,是传了十一代的“王子成父”,其中不乏“齐司徒”“宋司徒”和“魏司徒”,只是没有叫“周司徒”的。后来,周天子被秦所灭,“齐”“宋”“魏”的“王”者都被撵下了台,王者之后再也无地可封,于是才有了自封的“王家” 和“王姓”,这时候,你想姓啥都没问题啦。因为周齐宋灭亡后时间很快就到了秦汉间,这时已没有姓氏要封赐的规矩了,要说太子晋这时因被叫“王家”才算对,可惜这时又没有什么周灵王来帮他们造谣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