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氏历史研究中一些新的不同的声音之二

2016-02-10 17:45:14来源:王耿博客

打印 字号: T|T
以王离生卒与事迹为座标倒推,太原王氏世系全被证明为造假
 
本文提要:近期,尊太子晋为“始祖”的太原王氏“主体支派”又火了,在一个论文水平比高中生作文还低劣的“姓氏博士”的吹捧下,一本由把欧阳修考为唐朝人的退休工人造假拼凑的《王氏大成谱》,象卖假药假酒一样地对宗亲卖到了极高价,激起了多地上当宗亲的愤慨,纷纷呼吁用三十多年时间收藏、研究、编纂了万余册王氏家谱和华人总谱,做过全球王氏“第七届世王大会”主祭官(奉祀、氏族首长)的王耿出面说句话,给个恰当的评语。王耿无由拂逆,郑重选择了一个在新修谱系中传播较广的尊太子晋为“始祖”的《西寮王氏大十八户世系》(简称《西寮世系》)为样本,然后以公认的“成父、宗敬、王昇、王渠、王错、王离”的生卒与事迹为基准,按“太原王氏”两千六百多年平均代差28岁为一世逐世上推,得出了前十六代与《江西乐安县湖坪王氏宗谱源流》中,前十六代的科学顺序完全吻合的公允世系,将太原王氏“主体支派”的谎言体系或神话体系暴露到一览无遗。
 
也就是说:古人在对“太原王氏”进行“神包装”时,早已埋下了让后人科学还原的伏笔,以证明他们当年编造“太子晋和太原王氏”是情非得已的应急之作,并留下线索冀望后人帮他们回家。而一些侥幸混入谱牒界的“学者、教授、博士与一些退休工人和弃田农民”一道,不但对上述被古人“神包装”的“太原王氏”拒绝进行科学还原,还妄图用一百个谎言来粉饰他们当初“误信”的第一个谎言。
 
 为留情面,本文只取太原奇文的前十六世进行解剖,当本文续集解剖到太原奇文的第五十世时,则骗子们的名牒就会被愤怒的宗亲放火焚灭,或被其妻儿父祖人神共愤地逐出家门,因为你们的太原世系到五十世的奇文被你们编造的更烂、更没文化、更没人性。请问你们明知你们的文化的简陋和人品的邪侫,不足以担当编谱大任而仍要越俎代庖以售其奸,你们真的不相信真正的正义的太原王氏宗亲,会将你们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吗?
 
    你们自称太原王氏“主体支派”,对太原王氏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专业“研究”和学术“考证”,但是你们中有一个人真的能看得懂太原王氏的家谱吗?如果你们中有一个人的眼里只有谱,而非只有钱,太原王氏“主体支派”在伪造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多硬伤和癌症,就不会这么肆无忌惮目中无人地在街衢中被疯狂叫卖。如果所有的人都看透了你们拿祖先开涮利用宗亲的亲情行骗的丑恶嘴脸,你们中自称的“教授、博士和专家”,还能不知脸红地到处招摇撞骗,继续欺世盗名(钱)吗?
 
为了团结他们尽早从“跑偏”的王氏寻根大路上回归正道,王耿十年来平均每年发布一篇万言以上的研究成果,将自己和团队的“搜证、举证、稽古与考古”的过程,让广大王氏宗亲和敬业的谱牒学者在共享的同时,真情呼唤那些有“指鹿为马”癖好,喜欢“黑白不分”的“学者、教授、博士与一些退休工人和弃田农民”能够早日幡然猛醒,不要在“睁眼说瞎话的道德、人品和学力的骗局”中“一条道走到黑”。
 
王耿认为:这个“太原王氏世系”的硬伤是“王离与王威”父子同年出生,所以只能证明“太原王氏”的始祖体系是假的。因为只要“将王威放到太子晋十八世的位置上,或让《西寮世系》所载公元前220年出生的王离,再比“其子”王威早生二十年或三十年,这个世系中就会有一半人的生卒与事迹重迭或崩溃,展露出其“弱智”级“编造”的真相”,在王耿续出他们编造的太原王氏“主体支派”五十世解剖文案后,相信他们就无地自容再也不敢见人了。王耿声明:此处所言不针对信息不通的古人和专业上没有能力辨别真假的宗亲,只震摄被揭露其造假后,还要继续冒充“专家、学者和大师”造假骗人的骗子。
 
   太原王氏“主体支派”的谎言与要害是“用新骗遮旧丑”
 
据《西寮世系》原载,太原王氏“主体支派”的1世:太子晋,“约生于丙申周灵王七年(前565年),卒于壬子周灵王二十三年(前549年)”。而“倒推”后,这个“太子晋约生于公元前607年”,与末世成父同时“出生”的结论,是用王耿创新的“生卒与事迹倒推法”,从太子晋十五世孙王离的“生卒与事迹”为基座,“倒推”到太子晋的“生卒与事迹”环环相扣而来,无论是采用将王离的世次从太子晋的十五世孙,倒推成十六世孙或十七世孙,王离至太子晋的十六代或十八代人物中很多人的生平事迹,就会与他的生卒年头和时代背景发生巨大冲突,并将直接导致现存所有太原王氏世系的崩溃,不信就一道来试试。
 
循太子晋生于前565年的说法,按太原王氏两千六百年每代平均约二十八岁一代、从王离到太子晋共十六世来倒推,就能“推”出太子晋的“儿子”,第一个姓“王”的宗敬,是生于公元前582年,与末世王子城父同岁。在“末世王子城父”之后,每一个成父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但是直到太原王氏“主体支派”的第八世王亿之前,这个家族主要领袖既“始祖”体系的工作,都是与“城父”或“成父”的职务既爵位相关的。
 
成父家族自公元前696起,至公元前400年止,以“东都城守长”“齐国大司马”和“周室大将军”的身份保卫、占领和建设了王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狄都大原(今甘肃庆阳)、赵都晋阳(今山西太原)等地区。自公元前400年起,至公元前202年止,成父家族的建地、封地和守地已经扩大到全国多地,王翦扫“六合”时,其家族在江南和岭南亦留下了著名的《余姚上虞王氏》和《霞浦赤岸王氏》等。
 
据《汉书·艺文志》、《汪行忠进王氏家谱》和明万历年间(公元1575年)惠行97号名子续字邦裕号希泉之《再参世系说》载,其族源自王翦的世系为:王翦-王贲-王离-王元—王忠—王浑—王矅—王袭—王广—王翌—王相—王勇—王诵—王充等。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说:王充“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王充在养生学方面的造诣,无疑来自其二十八世祖鬼谷子-王子乔-王诩,在那个时候,能活到七十出头,己不算功亏一篑。 
 
  正文:弱不襟风的太原王氏“主体支派”的豆腐渣本质不堪一击 
 
王耿认为:如果让“太原王氏”两千六百年每代平均约二十岁或三十岁一代、从王离到太子晋共十五世或十八世来倒推,就能“推”出第一个姓王的宗敬生于公元前717年或公元前450年。而且,王宗敬就会从周灵王之子的子变成周桓王之子的子或周赧王之子的子;王错就会从公元前369年奔韩,变成公元前469年奔韩或269年奔韩,相信各位己看懂王耿这个“小科研”的“创新性”和“权威性”在哪里了吧!以下是王耿加注了“倒推后生卒年”和“疏注”的《西寮世系》原文: 
 
太子晋(约前607-?)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人称太子晋。因子宗敬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而辞官远去,避居于太原,被奉为王氏的系姓始祖,所以后世又称王子晋、王子乔。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内,有一座建于公元1526年,代表中国王氏宗祠的子乔祠。这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祠内有保留至今的历代王氏族谱,墙壁上有王氏部分名人画像,足以证明(王耿按:妄图证明)太原王氏就是中华民族王氏的开元之始祖。配尹氏,生子二:宗敬、龟。龟,袭封太原。
       按: 关于“子乔祠”的创办人王琼的特长和人品,《明史》评价说:“琼为人有心计,善钩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边帅请刍糗,则屈指计某仓、某场粮草几何;诸郡岁输、边卒岁采秋青几何,曰:‘足矣。重索妄也’。人益以琼为才”。当然,会算帐、会过日子有时也不错,但事事都要算计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史中太原王氏凡被人点评的,就没有一人逃过被“酸”被“刺”的箴言,足以证明“太原王氏”是怎么来的,天下人都知道,只有贩卖太原王氏“主体支派”的当事人自己假装不知道,这到底是人品不行还是学力不济呢。嘿嘿。
 
太原王氏“主体支派”们此番妄图想以“为人有心计,善钩校”的太原王琼伪造的“子乔祠”来达到他是“王氏正宗”或“王氏中央”的目的,没料想其在太原的后人均不敢认其为祖,因为“子乔祠”所在的“晋祠”不是“太子晋”的“晋”,而是“晋侯唐叔虞”的“晋”。为了这个假冒的伪劣产品,天下的唐叔虞后代没少骂过“太原王氏”和“太子晋”的“后人”是企图“雀(不是鹊)占鸠巢”,因为他们的这次仿冒胆子也太大一点了。所以,当年一本叫《太原王氏》的小册子,只敢放在晋祠游客服务中心的柜台下面卖。哈哈。 
 
2世:王宗敬(前582-?),一作敬宗,字文鉴,一字元镜,晋长子,“约辛亥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出生,景公三十年(前487年)卒”。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号王家,始得王姓,成为太原王氏的立姓始祖。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大道南甲山庚间,碑铭跋序较多,人称“司徒冢”。据考,在今太原一带有秦置晋阳县(春秋时为晋阳邑,其城为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初属晋,后属赵,“秦庄襄王三年拔赵晋阳”,即此。配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仕蠲。
 
    3世:王仕蠲,一名王凤(约前558-?),字思勉,宗敬子,周司空,卒后葬晋阳唐里邨。配郭氏,系太原守郭显女,子三:森、林、埜(覃、石)。▲王石,明易理。有子一曰诩。   
 
    4世:(1)王森(约前532-?),仕蠲长子。一作智榆,抱道躬耕,晋侯屡避,不就。生子三:質、彬、孚。(2)王诩,系战国时著名纵横家,号鬼谷子,世称鬼谷先生。(3)王覃,仕蠲三子,抱道躬耕,晋侯屡避(辟)不就。配温氏,生子渠。
 
    5世:(1)王質(约前507-?),森长子,周司空。生子一:昇。(2)王渠(约前507-?),一作恙,字君逊,覃子,周司徒。配刘氏,生子二:庄、丰。庄,字恭,一作仲恭。晋国梗阳吏,配袁氏生子茂。 
 
                附:江西乐安湖坪太原王氏世系源流 
 
    1 周灵王太子子乔:名晋,东周简王,巳卯年<公元前582年〉五月生,灵王即位立为太子。
    2 司徒宗敬:名荣灵王五年 甲午<公元前567年〉三月生。
    3 受姓咸父:名森春秋时为景王上大夫,败狄有功因赐姓。王之受姓自公姓。
 
    4 司空仕益属:景王四年<前541年〉三月出生。 
 
    按:在《王耿揭秘太子晋被人神包装》檄文中,王耿曾凭证疾呼:“成父、王森和王荣(宗敬)是一家的,王湫、王渠、子乔和子晋是一个人”。此处亦出处和证据之一。注:王质父王森亦成父。如果不让太子晋或王宗敬“出生”于公元前565年以内,则周灵王就成其不了他们的“父亲”和“爷爷”,只能成为他们的“兄弟”和“大叔”。如果强迫太子晋或王宗敬“出生”于公元前565年以内,则王离和王威只能同时“出生”于公元前220年。面对他们编出的天价“大成谱”顷刻间被本文剝成废纸,太原王氏“主体支派”还想另出高招继续编、继续骗吗?你们就不怕被广大宗亲诉为诈骗犯,逐为过街老鼠吗? 
 
    6世:(1)王昇(约前482-?),質之子,初仕范中行氏,后为智伯(前506年-前453)家臣,晋六卿吞智伯,灭中行,遂入东都为封人,卒於鞏,葬北邙山。配某氏生子一:亢。(2)王丰,字恭,渠次子,初仕范中行氏,后为智伯家臣,晋六卿(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吞智伯,灭中行,遂入东都为封人(掌管筑城之官),卒於巩,葬北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配钟氏,生子芝。
 
    7世:王亢(约前457-?),官任周司马,娶钟氏,周“东都城守”。子一:頴。王芝,字荣,丰子,周东都城守长,生子亿。
 
    按:此“东都”既王子城父为首任市长的洛邑王城,至此,自公元前717年起,鬼谷子既王子城父家族世代相袭,据守此城已超过十代了。
 
    8世:王亿(约前432-?),一名颖,芝子,隐居不仕,以子为将,魏王尝以百金为寿,亿却之,终不受。亿却之曰:“子贵若显亲,吾更愧于子职矣”!终不受。生子错(《百家谱》载)和铉。
    9世:王错(约前407-?),亿长子,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人。少年以才智称。《史记》、《竹书纪年》载:曾助魏惠王(前400年-前319)登上皇位,任上大夫。韩懿侯(?─前363)闻之曰:“魏赢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历将军司徒。荐庞涓以自代,后又在魏惠王二年(前369年),因故出奔于韩。生子三:谕、谋、谅,一女,适武安侯马兴(?─前313年)。 
 
    注: 10世:王愤,《宰相世系表》中作贲,错长子,魏中大夫,刚运有纪。配范氏,生子三:谕、谋、谅,一女,适武安侯马兴(?─前313年)。
 
    王耿认为:武安侯马兴是伏波将军马援(前14年-49年)八世祖,约生于公元前300年之内,故此王愤比马兴年长百岁,不可能有适其为婚的女儿,亦可证此“愤”应为“墳”误。王耿发现:太原王氏体系被人“神包装”的谱中,这种拿比自己大一百岁的人当老婆当孙子,拿比自己小一百岁的人当媳妇当爷爷的事情还有很多,本谱里面也不是绝无仅有,下面各位还能看得到。
 
    为留情面,本文只取太原奇文的前十六世进行解剖,当本文续集解剖到太原奇文的第五十世时,则骗子们的名牒就会被人愤怒的宗亲放火焚灭,或被其妻儿父祖人神共愤地逐出家门,因为你们的太原世系到五十世的奇文被你们编造的更烂、更没文化、更没人性。请问你们明知你们的文化的简陋和人品的邪侫,不足以担当编谱大任而仍要越俎代庖以售其奸,你们真的不相信真正的正义的太原王氏宗亲,会将你们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吗?
 
    你们自称太原王氏“主体支派”,对太原王氏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专业“研究”和学术“考证”,但是你们中有一个人真的能看得懂家谱吗?如果你们中有一个人的眼里只有谱,而非只有钱,太原王氏“主体支派”在伪造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多硬伤和癌症,就不会这么肆无忌惮目中无人地在街衢中被疯狂叫卖。如果所有的人都看透了你们拿祖先开涮拿亲情行骗的丑恶嘴脸,你们中自称的“教授、博士和专家”,还能不知脸红地到处招摇撞骗,继续欺世盗名(钱)吗? 
 
    10世:(1)王坟(约前382-?),错长子,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2)王谕(约前380年-?),愤(坟)长子,魏上将军(见宰相世系表),镇守边疆,胡寇莫敢犯镜。配上官氏,生子三:息、景、思。 
 
    按:在某些老版的“太原王氏谱”中王坟与王谕为父子关系,但《史记·世表》说王错“有子名贲(墳、坟),仕魏为中大夫”,则可证明王坟与王谕为第十世的兄弟关系。 
 
    11世:王息(约前355-?),谕长子,魏司寇上将军,调鼎运枢,国赖以靖,追赠忠烈侯。配钱氏,生子三:恢、慎、昱。
 
    12世:(1)王恢(前330-?),息长子,魏司寇,相昭王(前325-前251),封伊阳君,阳城令,掌山河,有弘世之才。配姜氏,兄弟有亢、敛、颐、龁等。
 
    (2)昱,秦徵为下大夫,不就,隐居山中,生子蠋(zhú)。
 
    (3)王亢(约前325-?),字德拱,一作元,一作永,恢长子。以中大夫召不就,因魏不用孔斌之贤而隐居关中(今陕西省秦岭北渭河流域一带),隐德乐道以寿终,葬荥(xíng)阳(今河南省荥阳市)。配胡氏,生子四:颐、敛、定、龁。
 
13世:(1)王颐(约前300-?),亢长子,有文武才,拜以中大夫,直言忤权贵,辞官。葬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一带)。配孔氏文信君斌之女,生子一:翦。继配周氏,生女一:适左监门汪水。
 
(2)王敛(约前298-?),一作俭,以中大夫召不就。燕破齐依妻父甘茂入秦,仕秦左庶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
 
    (3)王龁(约前295-前244),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
 
    (4)王蠋(?—前284/?),临淄义士,齐泯王不纳其谏,燕乐毅破齐(前284),闻其才请其为燕大将,公曰:忠臣不事二主,卒后葬临淄愚公山(耿按: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境内,古为画国,今名路家山),有墓碑刻石为证,子:匡、熙(当路王氏一世祖)。 
 
    按:《西寮世系》原谱未载下文,王耿因“座标”之需录此,以备各位对其“生卒年代、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的比对”。另因“乐毅破齐”和“长平之战”等座标所示,王耿将被古人颠倒了的王蠋与王龁的世系修复并还原,同时,史学界对“乐毅破齐”事件真实性的存疑,可能会影响到王蠋离世的时间。此“世系”亦为“太原王氏”非专业弱智级造假时,所留下的致命硬伤之一。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大败赵国。公元前259年,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统军围攻赵都邯郸,但未能攻克,楚、魏联军大败秦军。
 
公元前257年,王龁继续攻打邯郸,但依旧未能攻克。恰逢各国援军向王龁进攻,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王龁撤围逃奔秦军增援部队所在的汾城附近。不久王龁进攻汾城,随即攻克魏国的宁新中。公元前247年,王龁攻克上党各城,秦国将其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4年,“太原郡”与“太原王氏主干支系”的创建人王龁去世。
 
按:历代王子城父与太孙王赤在公元前700年后“败狄有功,后世居太原”中的“太原”应为“庆阳”和“晋南”等地,现在的“太原市”与造城和守城世家成父后裔王龁所建的“太原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一回事。 
 
    14世:王翦(约前270—前208),颐子,战国、秦时期,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频阳源于本地频阳河,今天的富平顺阳河)人。葬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四十里到贤镇东门外3里许的纪贤村永和堡北。封土面积约7.5亩,高约7米,呈椭圆形。墓西100米南北两排六冢。配杜氏生子六:戊、贲、勇、刚、毅、乙。女一:适中郎将汪阵(陈)。
 
    15世:(1)王贲(约前245年—?),字典,翦子,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名将,封武陵侯,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公元前226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事迹不详。《史记》载有其名。配吕氏,生子离。
 
(2)王戊,秦卿士,始皇时封五大夫。葬富平县北三十里,曰五大夫冢;(3)王勇,秦左长史,裔孙王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职官)有后世谱系;(4)王刚,秦右长史;(5)王毅,秦下大夫;(6)王乙,秦临洮守备。 
 
按:王绾、王离和戊、贲、勇、刚、毅、乙等人的史略无稽一案,其中的玄奥几乎成了永恒之谜,经王耿调查、研究和考证线索有五:
 
徐福东渡日本寻找鬼谷子所说的东海仙芝,仅为秦宰相(级)王戊等人,将王翦家族等王氏子弟大部东迁的连环计中的一个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妙的重要环节,今江苏赣榆和泰州的徐福后人生时徐姓碑为王氏即其证之一;
 
西汉王仲王次仲家族“浮海”东渡投奔前祖即其证之二;
 
而王横(田横)家族和王吉家族据守海隅,进可在中原封侯,退可渡日本联宗即其证之三;
 
为秦统建华夏功至七分之五的王翦族精英,和创建了秦朝的典章制度的宰相王绾等人在秦末正史中失踪便是其证之四;
 
王离和章邯作为秦军南北二路讨伐军的主帅,却不明不白地输于项羽后,又在史籍中神秘失踪即其证之五。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载:“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述:“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 
 
16世:王离(约前220年之前—?),字明,贲子,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兼并天下之后东巡琅邪(今山东胶南)时,年幼的王离从其父王贲随行,参与和丞相王绾、卿士李斯等人在海上评议秦始皇的功德活动。秦二世时,王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前264年-前202年),在钜鹿城为项羽(前232年―前202年)所虏,兵败自殉。卒葬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河北省平乡县西南)。娶妻孙氏,系秦将军孙胜之女,生子二:元、威。 
 
按:孙胜,孙膑(前302-前230)六世孙,江苏《云阳孙氏宗谱》稽其世系为:“孙膑生孙哲,孙哲生孙寮,孙寮生孙荣,孙荣生孙端,孙端生孙宪,孙宪生孙胜”。都有太原王氏谱误记其为孙膑之子,某《太原王氏源流序》上说:“王离…娶孙氏,系秦将军孙胜之女,子二,长曰王元,次曰王威”。这不是活见鬼的事吗?公元前220年出生的王离,娶了公元前302年出生的孙膑之子孙胜的女儿,这就是“太原王氏”的治谱之道吗?如果王离娶了这位孙胜之女,他们生出来的元、威二人有可能是真实的人类吗?嘻嘻。 
 
17世:王威,字武,离次子,约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出生,秦左长史,避秦乱迁居琅琊。仕汉为扬州刺史,复迁太原之广武(西汉置广武县,今山西省代县的一部分,故治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十五里,一说在今山西省山阴县西南之旧广武村,属太原郡),为太原支王氏始祖。配刘氏,上大夫刘宫之女,生子志。 
 
按:这个“太原王氏世系”的硬伤是“王离与王威”父子同年出生,所以只能证明“太原王氏”的始祖体系是假的。请“太原王氏主干支派”的造假人千万不要试图再将王威“生于公元前220年”的故事,再改编为“生于公元前200年或公元前190年”的版本,因为只要“将王威放到太子晋十八世或十九世的位置上,或让王离的出生时间早于“公元前220年”这个本谱终极座标的20年至30年,则不但天下“太原王氏”前十八代“始祖”的世系中,就会有一半人的生卒与事迹重迭或崩溃,其后世所有的世系链也将自行坍塌、同时崩溃,露出其“弱智”级“编造”的真相”。
 
王耿声明:以上过激言论,不针对信息不通的古人和专业上没有能力辨伪的宗亲,只震摄被揭露其造假后,还要继续冒充“专家、学者和大师”造假骗人的骗子。
注:本文“按:”即“耿按:”或“王耿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