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三槐始祖”王言“原名是王摶四子”王依“

2015-12-27 12:39:54来源:江西王宝华

打印 字号: T|T
      近 从中华寻根网看到浙江《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原谱影印件,序文载有文 正公(王旦)自述世系,王旦奏请及宋真宗赦题王氏族谱序、许多圣旨,司马光、于谦等名人题序,可以说是三槐堂文馆,对研究三槐世系上源很有参考价值。王旦序最后写到:王摶生有四个儿子,即王倜、王倓、王伦、王言。但在该谱世系吊线图中却发现:四十八世王博;四十九世王倜、王倓、王伦、王依,五十世王言、王岳。对王倜、王倓、王伦生卒年月、学位、官宦均有详细介绍,唯独王依只有名字,再无后裔和其他内容;对五十世王言却有详细介绍,历唐滑州黎阳令...因父蓝田之祸,遂 改望太原,占籍大名莘亭.....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王倜、王倓、王伦是王摶儿子。但 这里,王摶却写成 了王博,何 也?
       无独有偶。江西《兴国城南王氏族谱》(南宋谱)将三槐王氏王言列为王导之二十一世,王言父亲却写成王溥,注唐代宰相。王溥(922——982)太原祁县人,是后周、宋太祖两代宰相,而王言(869——930),世上哪有儿子比父亲先出生的道理?
       不谋而合,山阴谱、兴国谱都认定王言是王导二十余世。不同的是,山阴谱将王言祖父写成王博,兴国谱将王言父亲写成王溥。我认为,王博、王溥其实都是王摶的化名,因唐末宰相王摶遭同僚崔胤宰相陷害,被唐昭宗追昭赐死于兰田驿,王摶后裔修谱世系中不敢或不愿直书其真名,使用的都是阴讳之法。按 山阴谱,王摶四子王依哪里去了?如果他已长大成人,为何没有婚配和子女?如是夭折,也会注明。我认为,只有一种解释, 那就是:王依改名叫王言,少年入谱是王依。在古代,”依“与”言“发音相似。当年遭此横祸,王言为了消除父亲被赐死的不良影响,只好改名,改籍贯,甚至迁到 大名的莘县(莘县有旁支六世祖王练后裔),以为子孙后代谋个好前程。罪臣后裔改姓换名在今天也很 正常,何况那是尤重世系血统的古代?
       正因为有五世祖王摶的前车之鉴,王旦屡遭寇准到宋真宗面前告状,王旦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好话,‘王旦雅量’写进宋史。国史政治,往往夹杂了很多政治因素。太原、琅琊王氏本来就久负盛名,王祐为什么还挂出三槐堂?我认为,其目的就是为了模糊家祖世系;宋代三槐王氏名震天下,为什么官府文献、名人题序对三槐王氏上源问题写的都很含糊?如”其先 太原人...“太原哪里?却无具体地名,因为三槐后裔不愿将世系公布于众,才到了今天‘假说真时真也假”。欧阳修与王旦三子王素同年,王素时任工部尚书,为了避免同僚攻奸和皇帝猜忌,加上先祖王言早就有太原之说,故不愿将世系挂在王摶名下,应堂侄邀请写出了一份与父亲王旦完全不同的世系即《永泰王氏宗谱序》,欧阳修等 编写的宰相世系表里当然不会出现王摶儿子王言;故此,三槐堂系出太原,原来是先祖们对外保家兴族的一种说词。所以,谱牒学家说:信史?不如信谱。当然,有些族谱将先祖学位、官宦有意抬高,可以理解。但在先祖来源世系问题上,一般情况下是不敢 轻易改动 的。但王摶这位诬陷致死的宰相,他儿子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决非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和推断的。先祖王言改望,那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办法。
       现在,有些人以唐书宰相世系表里王摶没有王言这个儿子、大多数三槐后裔说是太原堂为理由,并以元代赵某人”王言曾祖是王乾“的讲话为依据(但有人拿出原谱说,太原祁县王乾只有两个儿子,没有王言),就推断出三槐堂是文中子王通后裔、王勃堂支王勉的后裔。假如三槐堂确是大儒后裔、而且还是唐初四杰王勃的堂支,那官府文献、三槐堂族谱里为何不见记载?王摶当年被赐死,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名声不好,有谁愿意假冒其后裔?) 
       清代王国栋、王庸敬两老前辈在遍查全国主要王氏族谱的基础上,耗费毕生心血写就的王氏宗谱、通谱不容置疑。王言是王摶四子的结论是正确的,也是有根有据的(相信他们也看过宰相世系表)。  
    我的结论是:    王言原名是王摶四子”王依“。以上,供三槐王氏后裔参考。
 
            江西三槐堂王旭公后裔  王宝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