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克寇——鲁西北抗日的开路先锋

2015-12-25 11:14:19来源:31号网站

打印 字号: T|T
    “都过去65年了,你怎么现在才来呢?”2009年,王克寇的侄女王岚开车到聊城市东阿县牛角店镇寻访伯父当年的足迹,该镇牛西村一位名叫常正富的老人眼中含泪对她说。
  王克寇,冀鲁豫一分区二团政委,齐禹抗日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的创始人,曾三次任禹城县委书记,他组织领导队伍挺进卫东,鏖战鲁西,转战泰西,几十个县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的抗日足迹。1944年5月,王克寇在牛角店大战中不幸牺牲,时年29岁。
  王克寇的名字,不光永远铭记在了牛角店人民的心中,在整个鲁西北,提起王克寇,人们都会对这位抗日救亡的青年先锋肃然起敬。
  在今距禹城县城40公里的莒镇董屯村,王克寇烈士陵园每年都会迎接来自各地的社会各界人士。陵园古朴清幽,青松翠柏坚韧挺拔,紧紧守护,似乎在向来人诉说着烈士的英雄壮举、朴实的为民情怀。
  立志救国改名“克寇”
  “我是听着伯父的故事长大的,在母亲的怀里,在奶奶的膝下,在父老乡亲的口碑相传中,在少先队员年年的祭奠悼辞里……”王克寇的侄女王岚向记者介绍,虽然没有见过伯父,但是自她小时候,伯父就是她心中的一座丰碑。
  王克寇,原名王汝清,禹城市莒镇董屯村人。1934年下半年,正在平原乡师上学的王汝清在老师马霄鹏的指导下,办起了《禹声报》,宣传马列主义,鼓动人们抗日。1936年,王汝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立志克寇救国,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克寇。他当年8月毕业证书上的名字即为王克寇。
  毕业后,他回禹城创办青年“读书会”、“中华民族青年救国会”,组织抗日武装工作团、游击队……他是中共禹城县委的创建人,是八路军129师禹城武装工作团的创建人,是齐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
  任禹城县委书记那年,王克寇22岁;任冀鲁豫一分区二团政委那年,王克寇26岁。
  敌人最怕,人民最爱
  冀鲁豫一分区二团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老二团”。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王克寇带领的老二团成为鲁西鲁西北冀鲁边人们的主心骨,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
  为还原历史,王克寇的侄女王岚曾用4年的时间走访伯父生前战斗过的地方。
  “走访过程中,很多人告诉我当年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小鬼子怕遇到王克寇,汉奸怕听到王克寇,人民最欢迎王克寇。’”王岚说。
  小鬼子怕遇到王克寇,因为他有勇有谋。1940年5月,鲁西军区特务三大队准备攻打夏津县姚集据点,200多鬼子出夏津城来增援。王克寇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形势,设法摆脱敌人的包围,部队挖工事、操练,摆出一个要打大仗的假象。晚上便派出小部队将敌人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缺口,准备将机关领导护送出去。由于敌人火力太强,我军伤亡较大,缺口很快被日军缝合。
  王克寇又考虑出了另一个方案:晚上,他挑出了一些爱嘶鸣的劣马拴在村头树下,摆下疑阵。经两昼夜激战,双方十分疲劳,敌人以为三大队已失去突围能力,放松了警惕。正在此时,王克寇指挥部队在夜幕掩护下,分几路纵队保护三地党委机关及伤病员从空隙中跳出了包围圈。直到天明,两处敌伪才知道上了当,除了得了几匹伤残病马,别无所获。
  那时在根据地,群众天天传唱这样一首歌:“老二团,好队伍,咱们的亲骨肉,根据地的护身符。不做亡国奴,要做主人翁,兄弟姐妹们呀,跟着二团去当八路。”王岚说,她在采访时,深切感受到了百姓对王克寇的爱戴之情,几个村庄的老乡都提到,当年齐禹根据地百姓无麦种秋播,王克寇心急如焚,带领队伍去给群众找麦种,绕过日寇重兵封锁的济南、泰安,最后到肥城一带找到了麦种。

    29岁英雄血洒牛角店
  “都过去65年了,你怎么现在才来呢?”2009年,王克寇的侄女王岚自己开车到聊城市东阿县牛角店镇寻访伯父当年的足迹,该镇牛西村一位名叫常正富的老人眼中含泪说。常正富老人当年被抓壮丁到牛角店据点做饭。1944年5月的牛角店大战,解放了牛角店,而指挥这场战斗的将领冀鲁豫一分区二团政委王克寇却不幸牺牲。从此,抗日英雄王克寇的大名深深印在了当地人民的心里。
  牛角店是现东阿县境内一个较大的镇,其据点有日伪军四五百人,包括日军10余人,配有轻重机枪和小钢炮。牛角店攻坚战打响之前,王克寇在距牛角店15公里的陈海子村给全团指战员作战前动员:上级命令我们坚决拔除黄河以北我抗日交通要道上的钉子牛角店据点,为抗日的胜利扫除障碍,为父老乡亲报仇雪恨……
  王岚介绍,时任东阿县敌工部部长的聂华民是她伯父王克寇的老同学、老战友。聂华民曾回忆牛角店大战前他同王克寇的谈话:“牛角店战略位置很重要,据点围墙高,又有重兵把守,这块硬骨头不好啃啊!如果我这次革命到底(牺牲)了,就把我的遗体埋在家乡的土地上。”
  就是在那场战役中,冲在队伍最前面的王克寇被敌人的狙击手射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
  王克寇牺牲的消息很快传到前沿阵地,战士们悲痛不已。激昂的军号声中,我军战士狠狠地向垂死挣扎的日伪军发起猛烈攻击,将牛角店攻了下来!
  老二团全体干部、战士和齐禹、茌平、长清等根据地的党政干部及人民群众万余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在齐禹县总司庙为王克寇政委开追悼会。全体肃立默念,愿王克寇政委安息,英名永垂不朽。
  英灵三次迁移终还乡
  王克寇牺牲的第二天,二团的将士把他暂时葬于我根据地后方医院驻地的大吴庄。20天后,一位原在王克寇身边的通讯员,几经周折找到了王克寇家暂住的金砖李村根据地,家人这才得知王克寇牺牲的消息。
  抗战期间,王克寇全家在外颠沛流离八年。1938年,王克寇正带领冀鲁边游击支队,在高唐、夏津、禹城边区犬牙交错的纷争地带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时,勾结日寇的土顽军将他在董屯村的家围了起来。“老奶奶当场被打死,爷爷被子弹穿肠不久含恨而去;第二年,日伪军抓捕我父亲、二爷爷和伯母,威胁伯父立刻缴械投降。父亲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衣粘在身上1个月都没有脱下来;伯母被摧残得几近精神失常,常常把自己的舌头咬破……”王岚说,为免去伯父的后顾之忧,老爷爷将全家疏散离开董屯村,到亲戚家和根据地打游击。一连八年,全家十几口人辗转了十几个地方,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她的父亲王汝杰和三叔王汝安、五叔王汝溪都争相追随着伯父的脚步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八路军。1944年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王克寇灵柩转至金砖李根据地。1947年禹城解放后,王克寇遗体终于迁回禹城老家。1973年,莒镇革命委员会在董屯村修建了纪念堂,并迁墓陪茔,栽种松柏,立碑纪念。2007年,禹城市委决定整修陵园。
  在王岚的记忆中,从小到大每年的清明节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党政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来到伯父的烈士陵园一起缅怀先烈、追思伯父王克寇。一直以来,伯父是她心中的丰碑。2011年,王岚历时4年写就了《我的伯父抗日英雄王克寇》一书,展现了真实的抗日英雄王克寇,还原历史,让后人铭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