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要弘扬正气 本身就应该是了不起的作品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守国
▶媒体人、出版人、评论家,这些身份集中在王守国身上并不矛盾。用王守国自己的话说,“办过杂志、办过报、现在做出版,自己也做文学研究,所有的工作经历都与文化相关。”如今,当选为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他最大的感触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困难很多,前景光明”。
“那时候,能借到书就是你的运气。”王守国说,自己把三里五乡能借的书都借来看了。也正因为对知识的渴求,每借到一本书,他都如获至宝,要翻看无数次。一本《三国演义》,因为看的次数太多,他几乎能倒背如流。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背了很多无用的东西。”王守国笑着说,只要有文字,他都愿意看,愿意背,甚至还背过《新华字典》。
读书的过程中,王守国也写过一些小文章,投过稿。
而真正开启王守国文学兴趣的,是高中时他的老师给他的一本《唐诗三百首》。要知道在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唐诗三百首》为何物。而这本书如同一道曙光,为他洞开了古典文学世界。
上大学恶补400本中外名著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守国报考了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当时共有十届学生同时参考,竞争很是激烈。
王守国考上了,但成绩“剑走偏锋”。“语文满分100分,我考了99分。”王守国笑着说,可数学只考了9分。
王守国表示,因为知道自己有短板,所以上大学以后,更要恶补。恶补用的是最普通的办法:多读多背。他给记者提供了这样几个数字:5000、3000、400。原来,大学期间,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业外,他还背了5000个英语单词,并将中国历代诗词选中的3000首古典诗词与散文全部背会,同时基本能复述中国哲学史、中国简史等。大学毕业后,他的借书卡上有400本古今中外名者的借阅记录。
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
工作以后的王守国,曾任河南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跨世纪杂志社社长、大河报总编辑、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核心的工作经历都与文化相关。
文艺评论的功能不可小觑。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就提到“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文艺评论家的作用是与作家一起梳理作品创作风格、探讨成败优劣,而非作家成为大家后再研究。”王守国表示,真正的文艺评论要弘扬和倡导一种正气,而它本身就应该是了不起的作品。
他希望能够恢复创作研究室,专门有人关注当下的文艺现象,最好能有专门的刊物对重要文艺现象集中发声。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文艺评论家,除了学养、定力外,要能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王守国直言,文艺评论质量是第一位的,不能超越别人作品的评论,就相当于不能给人以引领,这就是垃圾。“板凳要坐十年冷,必须要下苦功夫。”
聚焦“三重一大”搞好“三联三服”
王守国已有了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我们这一届主席团聚焦的主题是‘三重一大’。”王守国说,所谓“三重”是指对重要文艺现象、文艺家和重要文艺作品要发声,特别是对低俗、恶俗的文艺现象要敢于批评,对真善美,代表正能量的现象要倡扬。所谓一大是指大型的主题活动。
下一步,他们还将搞好“三联三扶”。第一是联络好服务好河南的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现在的文艺评论家分散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文艺团体、新闻出版等行业。所以要想办法整合这些单位的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研修等。第二是联络好服务好另外11个艺术家协会和广大的艺术家群体。“长期跟踪、积累、关注,关键时刻才能有的放矢”。第三就是联络服务好媒体。传统与新兴媒体及时跟进及时发声,对文艺评论工作是一种必要的促进。
对80后90后很有信心
王守国直言,虽然近几年阅读人群明显增加,实体书店也多了起来,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冲击,部分80后90后缺乏深度阅读。
不过,对于80后90后,他还是很有信心的。在王守国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
他认为,很多前辈是在用自己时代的眼光看待现在的年轻人,但如果站在更高层次的公德、公理上来看,这代人还是很有希望的。
他举例说,从社会公共道德方面来看,无论是慈善还是志愿者,都是以年轻人居多,这也是与世界主流相吻合的。
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守国
▶媒体人、出版人、评论家,这些身份集中在王守国身上并不矛盾。用王守国自己的话说,“办过杂志、办过报、现在做出版,自己也做文学研究,所有的工作经历都与文化相关。”如今,当选为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他最大的感触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困难很多,前景光明”。

□东方今报记者高冬丽/文邱琦/图
《唐诗三百首》为他洞开古典文学世界
1961年出生的王守国老家在鹿邑,6岁上小学,16岁高中毕业。那时正处于“文化空白”时期,当时的农村,几乎无书可读。《唐诗三百首》为他洞开古典文学世界
“那时候,能借到书就是你的运气。”王守国说,自己把三里五乡能借的书都借来看了。也正因为对知识的渴求,每借到一本书,他都如获至宝,要翻看无数次。一本《三国演义》,因为看的次数太多,他几乎能倒背如流。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背了很多无用的东西。”王守国笑着说,只要有文字,他都愿意看,愿意背,甚至还背过《新华字典》。
读书的过程中,王守国也写过一些小文章,投过稿。
而真正开启王守国文学兴趣的,是高中时他的老师给他的一本《唐诗三百首》。要知道在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唐诗三百首》为何物。而这本书如同一道曙光,为他洞开了古典文学世界。
上大学恶补400本中外名著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守国报考了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当时共有十届学生同时参考,竞争很是激烈。
王守国考上了,但成绩“剑走偏锋”。“语文满分100分,我考了99分。”王守国笑着说,可数学只考了9分。
王守国表示,因为知道自己有短板,所以上大学以后,更要恶补。恶补用的是最普通的办法:多读多背。他给记者提供了这样几个数字:5000、3000、400。原来,大学期间,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业外,他还背了5000个英语单词,并将中国历代诗词选中的3000首古典诗词与散文全部背会,同时基本能复述中国哲学史、中国简史等。大学毕业后,他的借书卡上有400本古今中外名者的借阅记录。
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
工作以后的王守国,曾任河南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跨世纪杂志社社长、大河报总编辑、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核心的工作经历都与文化相关。
文艺评论的功能不可小觑。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就提到“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文艺评论家的作用是与作家一起梳理作品创作风格、探讨成败优劣,而非作家成为大家后再研究。”王守国表示,真正的文艺评论要弘扬和倡导一种正气,而它本身就应该是了不起的作品。
他希望能够恢复创作研究室,专门有人关注当下的文艺现象,最好能有专门的刊物对重要文艺现象集中发声。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文艺评论家,除了学养、定力外,要能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王守国直言,文艺评论质量是第一位的,不能超越别人作品的评论,就相当于不能给人以引领,这就是垃圾。“板凳要坐十年冷,必须要下苦功夫。”
聚焦“三重一大”搞好“三联三服”
王守国已有了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我们这一届主席团聚焦的主题是‘三重一大’。”王守国说,所谓“三重”是指对重要文艺现象、文艺家和重要文艺作品要发声,特别是对低俗、恶俗的文艺现象要敢于批评,对真善美,代表正能量的现象要倡扬。所谓一大是指大型的主题活动。
下一步,他们还将搞好“三联三扶”。第一是联络好服务好河南的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现在的文艺评论家分散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文艺团体、新闻出版等行业。所以要想办法整合这些单位的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研修等。第二是联络好服务好另外11个艺术家协会和广大的艺术家群体。“长期跟踪、积累、关注,关键时刻才能有的放矢”。第三就是联络服务好媒体。传统与新兴媒体及时跟进及时发声,对文艺评论工作是一种必要的促进。
对80后90后很有信心
王守国直言,虽然近几年阅读人群明显增加,实体书店也多了起来,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冲击,部分80后90后缺乏深度阅读。
不过,对于80后90后,他还是很有信心的。在王守国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
他认为,很多前辈是在用自己时代的眼光看待现在的年轻人,但如果站在更高层次的公德、公理上来看,这代人还是很有希望的。
他举例说,从社会公共道德方面来看,无论是慈善还是志愿者,都是以年轻人居多,这也是与世界主流相吻合的。
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守国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