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透明度——王小双作品展

2016-01-29 10:00:27来源:雅昌艺术网

打印 字号: T|T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6-01-17-2016-02-26
  开幕时间:2016-01-17(周日)15:00
  展览城市:四川-成都
  展览地点:宽云美术馆(成都市南二环科华路口绿地GIC)
  策展人:李万峰
  学术主持:邓旭
  主办单位:绿地GIC宽云艺术
  承办单位:GIC宽云艺术馆
  参展人员:王小双
  展览备注:特邀批评:彭肜
  展览介绍
  透明的忧伤:王小双与都市女性的身体、心灵和世界
  彭肜
  “她们的七彩蝶衣
  在一片芳草中寻找些许艳影
  在悲伤中翩翩起舞
  如此之轻寂寞的灵魂
  穿越过玲珑剔透的小小形体”
  ——翟永明
  当我第一次看到王小双的画——好像至少应该是在5年前的某一天——就在初次观看画面的一刹那,我立即做出了一个判断:我面前这位80后艺术家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女性艺术家了。周围朋友中喜欢王小双画作的不少,很显然,王小双的作品在视觉直感上具有“小众”但超凡的吸引力:透明而轻灵的青春女性、暗淡或冷寂的都市街景……如果是肖像,那些女孩脸上的色彩有时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可爱的仅属于少女世界的元素:泪滴、雀斑或酒糟鼻,慵散的气息和无辜的双眼。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Jean-LucNancy)在《肖像画的凝视》(漓江出版社2015年6月)中说,肖像画描绘的“绝对主体”,不仅是人物本身,而且还包括人所处身的整体生存环境。王小双绘画作品中青春期女性的身体、心灵及其所处的都市空间,无疑正是肖像画“绝对主体”的一个优秀个案。
  也许是作为一位女性批评者,我对王小双的作品一直有着某种特殊的偏爱。其实,这样的表述,已经中了男权中心主义的话语之毒。勿宁说,王小双的绘画事实上并不仅仅关乎女性或女性意识,而且是属于所有性别的存在心绪与生存感觉的。王小双的画作单纯、直接、清澈,干净而引人遐思,那些轻如涟漪,淡如微云的女孩子们敏感而脆弱的表情从画面深处牵引观者的心弦。无关性别,任何观看者只需要凭借一点点切身的生存经验就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就这一点来看,王小双绘画的最大特征也许就是“透明”:混沌与暧昧的人生和感受在这些画面里突然变得如此直观而明晰,历历在目,触手可及。从脸庞、皮肤、四肢到整个身体,2012年前后,王小双画作中的女性形象最终变得通体透明,一种唯美、虚幻、迷茫而忧伤的感觉从画面的每一个艺术元素中强烈地散发出来。伴随身体的透明,王小双作品中都市女性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状态也透明化了,这显然泄露出一代人青春时代的孤单、失落、苦闷或是无枝可栖……王小双描绘的,又何止肖像、身体或是心灵,甚至可以说,她成功的秘诀正在于将“不可见的”统统变成了“可见的”。除上述这些,王小双的艺术作品“可见的”的因素还应该至少包括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与都市景观,也就是生存之“世界”本身。正是这样的关联有力地穿透了一代人内心深处的记忆。
  在某种意义上,王小双并不仅仅是在画画,她所做的努力其实是将多年来隐潜在内心深处的感觉牵引出来,她只希望把自己青春经历和生命感受中那些自己认为极为珍贵的点滴之处都认真地整理好、保存好。离当代都市人的内心更近一些,离生存经验更近一些,从而让生命更透明一些,我觉得,这一直是王小双绘画创作潜藏的艺术追求,也是她的艺术作品触动人心的最根本的原因。
  王小双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记录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出发之地进入都市,经历着秩序井然、高效快速,而又极度拥挤和空前隔漠的当代都市生活。波德莱尔、齐美尔、马克斯•韦伯、福柯、巴塔耶和大卫•哈维等作家和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反复剖析过的现代都市生活空间和存在方式在王小双的艺术创作中充分个人化也透明化了。王小双构建的这个透明世界有时如倒影般恍惚疏离,也有如萝莉般的魅惑稚气,但画面中的女孩子基本都沉浸在如白日梦般的自我心绪中,她们忧伤唯美、精致曼妙而又充满深情,让人不禁祈盼时光驻留,世界没有伤害与破碎。是的,在21世纪初这样缤纷美丽的都市夜色里,每个生命都可能是透明的,都可以展示并供人凝视,却又不得不在无可奈何中隐藏着一层透明的忧伤。如诗人所叹息的:“她们的七彩蝶衣∕在一片芳草中寻找些许艳影∕在悲伤中翩翩起舞∕如此之轻寂寞的灵魂∕穿越过玲珑剔透的小小形体”……
  但是,如果一切都“透明”了,将不再有晦暗不明的东西。如果说,王小双绘画中都市女性的身体、心灵与世界都是透明的,那么,还有没有不透明的东西呢?
  我想还是有的。
  那会是什么呢?
  我想,那是在我们投出观看的目光之后不断萌生而又无法终结的思绪……
  2016年1月于锦江河畔
  (彭肜,哲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现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理论与中国当代艺术思潮研究,并从事艺术策展与批评活动。)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