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文博会推动中华文化“打包”走向世界

2013-05-20 12:05:14来源:2013年05月20日南方日报

打印 字号: T|T

    今天,历时四天的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迈入第十个年头的文博会,再次实现文化交易新的突破。一大批优质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在文博会的平台上得到展示,并由此跨出国门,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生力量。十年,既是文博会成功举办的阶段性节点,又是“贸易扬帆、文化远航”新的起点。在这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南方日报专访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以文博会的发展变迁为由头,畅谈文博会对深圳以及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深圳文化十年变迁以及“中国梦”的实践路径。王京生说,文博会既是文化创新的平台,又是文化圆梦的舞台,文博会将助推中华文化“打包”走向世界。

  文博会大大提升深圳文化产业

  文博会被给予的期待,首先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让人感到高兴的是,过去8届文博会,文化产品交易总额高达6000亿元。而文博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的支撑力量,首先来源于深圳本土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南方日报:十年九届文博会,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深圳给予文博会的期待,现在有没有得到实现?

  王京生: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如何改革,往哪个方向改革,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让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支撑点和动力源。我们认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不仅取决于存量,还取决于增量,而解决文化增量的关键就是改革创新。

  深圳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后,开始尝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先行先试,并考虑举办一个文化展会。事实上,这个创意很快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央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家都认为,中国需要一个文博会,彰显中国文化的发展水平,并打造一个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平台。经过三次升格,文博会成为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文博会被给予的期待,首先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让人感到高兴的是,过去8届文博会,文化产品交易总额高达6000亿元。而文博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的支撑力量,首先来源于深圳本土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首届文博会只有大芬村一个分会场,今年,分会场的数量达到43个,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和功能区,充分展示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我们还清晰地记得,首届文博会举办时,还有人称深圳为“文化沙漠”,但现在,无论深圳的文化产业,还是深圳市民在文化上的自信,都有了大幅提升。

  文博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给出一个数据,首届文博会,国外的参展商来自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绝大多数都在观望。今年,来深圳参展的外国客商遍布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国际客商都是带着合同来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博会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南方日报:有评价说,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具有鲜明的深圳特色。在您看来,如果要给深圳文化产业的崛起冠以“深圳模式”,这个模式是如何构成的?文化产业的崛起,与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有何联系?

  王京生:事实上,深圳的文化产业形成快速发展的态势,几乎与文博会的举办同步。从2004年以后,深圳相继建成“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并以此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2005年,文化产业被确定为深圳的支柱性产业,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实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等政策,为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进入城市发展战略并能够有效推进。

  深圳文化产业的崛起,还与深圳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配套服务密切相关,在云集了众多高科技企业的深圳,以华强科技、A8音乐、嘉兰图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新媒体、高端印刷等文化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形成了“文化+科技”的深圳模式,探索出了文化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另外,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深刻融入了现代产业体系,并与金融、物流等深圳支柱产业形成了交叉发展,这样的产业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文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

  当前,深圳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本身就是产业转型的题中之义,文化产业的兴旺,又能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本届文博会的43个分会场中,有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从低端产业扎堆的老旧工业区转型而来,这种以文化产业为纽带的转型,不仅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也为破解深圳发展过程中遭遇的资源环境偏紧难题提供了思路。以盐田国际创意港为例,这是今年新增的分会场,一个旧工业区被改造成“文化+电商”的创意港,现在已经成为盐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工程。

  文化创新让市民尽享发展成果

  文博会给深圳带来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文化观念的提炼和总结;其次体现在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而一系列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举措,更为市民实现文化权利创造了条件

  南方日报:十年前深圳举办文博会,有人将其比喻为文化沙漠里诞生的绿洲。在您看来,文博会走过的这十年,深圳的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文化的发展,又给深圳市民带来了哪些实惠?

  王京生:过去的这十年,深圳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深圳人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文化观念的提炼和总结。我认为,确立一种怎样的文化观念,不仅仅关乎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成效,更关乎一座城市的兴衰。深圳这座城市就是观念的产物,深圳30多年的改革创新实践,又丰富了观念的内涵。具体在文化建设上,“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让深圳人在观念上找到了共识,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深圳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培养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和梦想的文化。

  另外,变化还体现在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包括文博会平台的推动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由2004年占全市GDP的4.7%一路上升至9%。尤其是近5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4.83%,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2012年,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仍保持了快速发展,增加值达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9%。而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48.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

  除了文化产业的提升,一系列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举措,让深圳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市民实现文化权利创造了条件。全市25家博物馆、381个文化广场、643家公共图书馆、200台自助图书馆,成为一座座醒目的“文化地标”;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晚八点、美丽星期天,一系列“文化深圳”的品牌活动,成为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十年间,深圳不仅保护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文化创新,也让市民尽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南方日报:深圳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先全国,并由此撬动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当前,深圳全市上下正重燃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各项改革工作。在您看来,举办文博会与改革创新有何联系?深圳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哪些需要改革和创新的地方?

  王京生:刚刚我说过,文博会能够落户深圳并成功主办,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回顾已经举办的九届文博会,我们可以看到,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为模式的文博会,在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品贸易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在办展模式上的创新,成为全国其他兄弟省市学习的标杆。从展馆设置上看,几乎每一届文博会都有创新,无论是今年新设“文化旅游馆”、“新业态馆”,还是中途增设的“非遗馆”、“台湾馆”,文博会的运作,始终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新动态紧密联系。今年,我们强化了文博会的贸易功能,通过积极海外招商,文博会的国际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最近,王荣书记刚刚主持召开了全市改革工作会议,部署了未来三年的改革工作,并要求全市干部群众重燃改革创新激情。我注意到,根据“五位一体”发展布局确定的改革计划,也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其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企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我想,深圳今后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进程还要加速,要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优质文化服务的供给,更好地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一方面是文化产业的规模要继续扩大,质量要继续提升,我们会借助文博会的平台,继续完善配套政策,给予文化创意企业更多扶持措施,加速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深圳文化应富于创新富有智慧

  “文化深圳”的战略定位,应该是中国和平崛起文化战略中,与文化立国强国的伟大创造和宏伟目标密切关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一个符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够让市民享有自信的文化,是一种什么形态的文化?它应该由哪些元素构成?

  王京生:在我看来,深圳的文化担当意识与文化创新实践,不仅是一城一地的文化探索和文化实践,更是文化立国强国的深圳表达和深圳实践。“文化深圳”的战略定位,应该是中国和平崛起文化战略中,与文化立国强国的伟大创造和宏伟目标密切关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深圳能够紧跟世界文化的潮流和趋势,密切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基本态势,正确理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催生新的文化自觉,进行理性的自我定位。

  基于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和发展进程,我认为,深圳文化首先是创新型文化,深圳的先锋定位,决定了深圳常行于无路、呼于未言,不创新就无路可走。深圳的价值和使命就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铸造了经济特区的品格秉性、价值内涵和运动程式,产生了深圳的创新型文化。

  其次,深圳的文化是富有智慧的文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承担着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智慧”作主导,就难以在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正确地把握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难以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和发展趋势,难以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验区、示范区。

  我还认为,深圳的文化是一种力量型的文化。力量型文化,强调的是文化发展应具有自强不息的血性或进取性,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与这种血性的、自强不息的、勤奋的、艰苦卓绝的文化追求及其影响有着内在的关联,这对深圳城市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国际化市场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含有一个强大的“文化梦”。文博会,是文化改革创新的平台、文化梦想实现的舞台

  南方日报:当前,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正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您如何理解“中国梦”,深圳与“中国梦”有何联系?深圳如何借助文博会的平台,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王京生: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始终担当着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凝练改革创新精神、合力共襄宏图大业的特殊使命。在我看来,深圳与中国梦,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三个层面:从“道路”层面看,深圳率先探索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篇章,为实现中国梦先行先试、提供经验;从“精神”层面看,深圳不仅创造了辉煌卓越的物质成就,还创生了浓缩改革创新精神的先进观念,用观念照亮了“窗口”,彰显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精神;从“力量”层面看,深圳多民族齐聚和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为中国梦在深圳的落地生根聚合了力量。深圳是一座移民之城,更是一座寻梦筑梦的梦想之城,因为每一位移民,都是怀揣梦想来到这个城市,他们一定能够形成中国梦在深圳落地生根的兼容合力,迸发强大的创新活力。

  在我的理解中,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还含有一个强大的“文化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建设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博会,是文化改革创新的平台、文化梦想实现的舞台。文博会,搭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综合性平台,有利于中国文化“打包”走向世界。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过程,正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价值观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这是文博会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昌盛,需要中华文化具有“走出去”的强大竞争力。而文博会,犹如一根杠杆,撬动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蓬勃资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南方日报:本届文博会,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的第一届,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具体实践。展望未来,深圳文博会该如何定位,它将承担哪些新的功能?

  王京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文化展会,文博会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只有办得更好,更国际化,更有影响力。

  过去十年,文博会一直坚持“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即交易都通过企业化运作,严控运作成本,讲究经营效益,而政府提供各种各样的后台支撑,包括文博会的政策配套措施,邀请和动员各地参加,为文博会举办在市容、交通、接待、安全上做各种准备。这种运作模式,是文博会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一般而言,一个国际展会的培育期是十年,文博会已进入第九届,今后将更加强调市场化运作。

  被完全推向市场的文博会,最终将走向国际市场,这一点我非常有信心。理由有三点,一是因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中华民族正在大踏步、蓬勃地走向世界,必定带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而文化走出去才是中国走向复兴的最终标志。第二,深圳在文博会期间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崭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日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能量。一系列文化创新以空前速度发展,在其推动下,中国文化产品必将赢得世界的尊重、购买。第三,遍观世界上各种文化产业展会,多是单一的,而文博会是综合性的。文博会综合性的优势,在于它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力量和文化产业全方位的风貌,通过综合平台吸引全世界买家云集。文博会是集约的,以一个展会满足各种采购商的集体需求,更聚集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业的信息,有利于中国文化“打包”走向世界。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杨磊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