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精神——王非作品展
主 办:安徽省美术家协会 文化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展 址: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
(合肥环城东路6号0551-62648704)时 间:2013年5月22日-5月31日开 幕:2013年5月22日下午3:00研讨会:2013年5月22日下午4:00 国内著名艺术评论家评论摘选:
王非作品中的直线和肌理及其相互穿插的构成关系成为其主要特点。这些无处不在的直线也是今天都市文化在视觉上所呈现出的特征。成就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水墨画,如何面对当今的都市生活?这是当代水墨画家无论取何种态度,都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都不能不思考生存于其中的都市问题,也不能不感受消费时代在人们的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而这也正是王非的“关系”水墨作品所具有的探索意义。作为一个当代水墨画家,王非敏感到生存现实和文化环境所发生的种种联系与裂变,并力求表现这种生存现实和文化环境对他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无疑是有意义的。
当代水墨理应对人类的这种新的生存方式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当代水墨应该反映都市人的生存困境和焦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非的探索应给予充分肯定。 ——贾方舟
王非延续了他在《人看人》、《虚壳》中对人的身体的关注和描绘,不过在《关系》中他的这种关注和描绘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关系》中的这些被野蛮的图形符号冲撞、包围、挤压、切割的人的身体,简直就是对现代化大生产将人异化为机器的强烈抗议。像马尔库塞谴责现代工业剥夺了人的独立思考、自主性及人的反对的权利,哈贝玛斯批判以科技为偶像的技术统治论意识形态一样,王非以他前所未有的、都市化的水墨新空间和水墨新图象表达了他对科技价值和“工具理性”的深深失望。如果说《人看人》、《虚壳》中的“异体笔墨”多少还在“书写性”上保留着与传统笔墨的同一性,则《关系》系列中大面积晕染、喷涂、拼贴、撕裂、拓印手法的综合运用,不只大大拓展了水墨语言的能指阈限,更是对传统笔墨的彻底颠覆。 ” ——皮道坚
画家王非的近作是对工业化现状的忧思,更是对水墨创作现状的忧思。相信必定会对其他水墨艺术家有所启示。另外,他的近作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水墨作为一特殊的艺术样式,只要很好地解决了当代性的问题,将有着非常远大的前景。因为水墨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画种,实际上,它既是民族与历史的象征,也是我们参与国际对话的很好艺术媒介,必须加以充分运用。我完全同意易英先生的意见,水墨是中国文化链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在当代艺术中,缺失了水墨的参与,那将是我们文化上的重大悲剧。
在艺术的表现上,画家王非一方面有效地将传统笔墨加以创造性的转换,另一方面也适当地引入了西方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的若干手法,这就使得他的近作不但具有深刻的当代意味,也与传统产生了必要的勾联关系。比如他作品中的硬边处理方式就与水晕墨彰艺术效果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极有特点。有过类似探索经历的人都知道,达到这一步是极其不容易的。 ——鲁虹 王非 ◎1964生于安徽临泉◎1986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1992年任职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新水墨画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当代艺术研究生课程班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资源学院客座教授◎多年来,王非致力于当代水墨的创作与实践,以独特的语言再现当代人的生存现状及其命运。其代表作《生的去向》、《镜像天庭》、《丰欲的困倦》印证了一代人对中国水墨的探究和人文理想。王非以学者的姿态置身于艺术,以出世的心态面对生活。他深居简出,潜心创作,无论水墨的传统与现代,还是抽象与具象皆有深涉,并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作品先后参加北京第三届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2009年批评家年度提名展、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中国实践水墨艺术巡回展等。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及画册出版、收藏等。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