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的忠厚家风(下)(嵩县牛寨王氏家族 5)
核心提示:
明清时期,嵩县伊河南岸有“五大家族”,即汪庄汪氏、衙里陈氏、牛寨王氏、寺庄傅氏和雷氏。这“五大家族”文脉隆盛,人才辈出,勋业灿烂,涌现出一大批在嵩县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名人。其中,牛寨王氏家族以一世王古宝(礼部尚书加少保)、六世王守诚(山西提督学政)、十世王溯维(浙江布政使参政)最为有名。这里,《洛阳晚报》记者为您讲述嵩县牛寨王氏家族的风云往事。
嵩县牛寨王氏家族有着良好的忠厚家风,除了上文提到的四世王振、七世王国柄的妻子杜孺人、八世王元锡,还有王元锡的妻子艰辛养育子女,王元锡的儿子王佐与母亲相依为命,历经劫难,发奋教子,最终培养出王溯维这样的“江南好官”。
八世王元锡之妻艰辛育子
嵩县库区乡草寺沟村王氏宗祠的门上贴有一副对联:“修宗祠积世功英才济济茂三槐,承祖风传家训德业昭昭繁万代。”从中可以看出,王氏家族对继承家风的高度重视,而且其忠厚家风将会代代相传。
上文提到,牛寨王氏家族八世王元锡为母报仇,不幸遇难。此后,张献忠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多次攻打嵩县县城,到崇祯十三年、十四年(公元1640年、1641年),全县已成“糜烂”之势,王元锡的妻子陈淑人带着幼子王佐外逃他乡,颠沛流离。
嵩县县城被攻陷后,难民们逃到屏凤寨,农民起义军攻破寨子,杀死数千人。王佐与母亲无处可逃,只得引颈待戮,有一个起义军士兵朝王佐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这个士兵觉得很奇怪,就放过了王佐,王佐母子得以幸存。
躲过一劫的王佐母子继续逃亡,不分白天黑夜地匆忙赶路。一天半夜,有消息称将有农民起义军杀来,母子二人惊慌失措,不小心走散了。陈淑人苦苦寻找,直到天明,她一边大喊王佐的名字,一边号啕大哭,终于找到了王佐,母子幸得团聚。二人逃至深山,隐居在山林中,受尽冻饿之苦,真可谓九死一生。
陈淑人对这段经历刻骨铭心,她晚年儿孙满堂,经常把几个孙媳妇叫在身边,讲述自己大半生的艰苦经历,讲着讲着就泣不成声,孙媳妇们也常常相对涕泣。
陈淑人反复告诫她们:“我讲过去的事情,并不是要说明我多么艰辛。你们的父亲(指王佐)是个六岁丧父的孤儿,生不逢时,苦于生计,虽然聪明,却未能专心于学业。你们几个应该感念祖宗的盛德,各自奉劝你们的丈夫发奋读书,以发扬先人的精神,光大我王氏门庭,也不枉我半生艰辛。”
陈淑人的曾孙王廷琮撰写了《曾祖母待赠陈淑人略节记》,记述了这段历史,并在文后对前辈艰难困苦、不辱家风的坚守发出感慨——
“杜太君(即杜孺人)以抗节死家庙,而陈淑人为延夫后,全身以守节。陈淑人始终不怠,临危不惧,精诚足以感天地而动鬼神。先祖待赠中议大夫(指王佐)纯孝事亲,义方教子,德行足以信友朋而化乡党。语曰‘有其姑(指婆婆)必有其妇(指儿媳妇),有其夫必有其妻,有其母必有其子’,信然哉!”
九世王佐望子成龙
九世王佐即王溯维的父亲,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历经艰辛,逆境造就了他威武不屈、发愤图强的性格。
王佐的祖母杜孺人和父亲王元锡虽然不幸遇难,但是他们给王佐留下了英勇不屈的精神遗产。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明清易代。嵩县境内社会动荡,田园尽毁,王佐没有余力从事学业,就和妻子雷氏以务农为生。
据《王公(王佐)墓表》记载,王佐事母至孝,家贫不能做美味佳肴,王佐与妻子食素,也要想办法为母亲改善生活。经历明末的兵祸,王家从杜孺人以下三代人都没有钱下葬,王佐只得变卖家产,向人借贷,完成丧葬之事。
王佐慷慨好义,轻财乐施,且一身傲骨,不肯屈服于权势。他将祖上留下的家产全部让给侄子。后来,有一个地方恶霸,想倚势霸占王佐的房产,并诬陷他进了监狱,想置他于死地。有人劝王佐委曲求全,以免杀身之祸,王佐慨然拒绝:“我正是因为不媚权贵,才到了这个地步。死就死了,我不会让他们可怜我的。”
硬汉子王佐这次又幸免于难,他的舅祖父杜公积极营救,使他逃过一劫。然而,该恶霸仍不死心,总是想方设法找麻烦。王佐无奈,只好一走了之,带着家人移居汝阳避难。
6年后,王佐和家人才得以重返故里。因为6年没有祭拜祖先,后来回到牛寨,王佐一年加祭一次。从此,王氏家族上坟一年中变为春、秋两祭了。
因家道凋零,内外多难,王佐早已打消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念头。他深知,治家之道,在于发奋教子,以期有成。因此,全家人节衣缩食,即使举债也不拖欠老师的酬金,妻子雷氏甚至卖掉了簪子和耳环等嫁妆,供孩子们读书。
“苦心人,天不负”,王佐的三个儿子绍尊、溯维、景曾均品学兼优,学业有成。特别是二子王溯维喜中进士,出任山西潞城县令。
县令之父(王佐)爱民如子
74岁时,王佐被王溯维迎养于潞城县署。他教导王溯维,说:“我王氏家族世代忠孝,你应当牢记祖德,当官爱护百姓,处事不要苦苛,更不能索要贿赂,以免玷污我家清白门风。”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潞城大旱,听说邻县三峻山有龙潭,祈祷能下雨,王佐不顾年迈,步行三十余里上山祈雨,果然第二天喜降甘霖,旱情缓解。第二年又旱,王佐祈祷如初。潞城百姓奔走相告,说:“县令廉洁贤明是理所应当的,从来没有县令的父亲这样爱民如子的。”
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王佐便带着一个小童,行走在田间,与父老乡亲说天气、话桑麻,和蔼可亲如家人。当时,山西举荐循吏(即好官)以潞城为首,消息刚刚传来,王佐就以老病卒于县署。
王佐晚年病重,王溯维延医诊治,并跪请他服药。他笑着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一生坎坷,岂不知死生有命,怎么会向树皮草根乞求寿命呢?”临终前,王佐仍神色不乱,殷切嘱咐后人,要读书、敬官、修祠堂、增墓田,修建陆浑的石桥,方便乡邻过河。
王佐病终之日,潞城无论男女老少都失声痛哭,如同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其灵柩南下之日,人们都拿着祭品在路旁祭拜,送别的队伍至邻县仍络绎不绝。下葬之日,有潞城人远道赶到牛寨吊唁。潞城官民士子追悼王佐盛德的挽词多得数不过来,人们都认为这是王佐的光荣。(洛阳晚报记者余子愚通讯员万志敏文/图)
明清时期,嵩县伊河南岸有“五大家族”,即汪庄汪氏、衙里陈氏、牛寨王氏、寺庄傅氏和雷氏。这“五大家族”文脉隆盛,人才辈出,勋业灿烂,涌现出一大批在嵩县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名人。其中,牛寨王氏家族以一世王古宝(礼部尚书加少保)、六世王守诚(山西提督学政)、十世王溯维(浙江布政使参政)最为有名。这里,《洛阳晚报》记者为您讲述嵩县牛寨王氏家族的风云往事。

八世王元锡之妻艰辛育子
嵩县库区乡草寺沟村王氏宗祠的门上贴有一副对联:“修宗祠积世功英才济济茂三槐,承祖风传家训德业昭昭繁万代。”从中可以看出,王氏家族对继承家风的高度重视,而且其忠厚家风将会代代相传。
上文提到,牛寨王氏家族八世王元锡为母报仇,不幸遇难。此后,张献忠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多次攻打嵩县县城,到崇祯十三年、十四年(公元1640年、1641年),全县已成“糜烂”之势,王元锡的妻子陈淑人带着幼子王佐外逃他乡,颠沛流离。
嵩县县城被攻陷后,难民们逃到屏凤寨,农民起义军攻破寨子,杀死数千人。王佐与母亲无处可逃,只得引颈待戮,有一个起义军士兵朝王佐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这个士兵觉得很奇怪,就放过了王佐,王佐母子得以幸存。
躲过一劫的王佐母子继续逃亡,不分白天黑夜地匆忙赶路。一天半夜,有消息称将有农民起义军杀来,母子二人惊慌失措,不小心走散了。陈淑人苦苦寻找,直到天明,她一边大喊王佐的名字,一边号啕大哭,终于找到了王佐,母子幸得团聚。二人逃至深山,隐居在山林中,受尽冻饿之苦,真可谓九死一生。
陈淑人对这段经历刻骨铭心,她晚年儿孙满堂,经常把几个孙媳妇叫在身边,讲述自己大半生的艰苦经历,讲着讲着就泣不成声,孙媳妇们也常常相对涕泣。
陈淑人反复告诫她们:“我讲过去的事情,并不是要说明我多么艰辛。你们的父亲(指王佐)是个六岁丧父的孤儿,生不逢时,苦于生计,虽然聪明,却未能专心于学业。你们几个应该感念祖宗的盛德,各自奉劝你们的丈夫发奋读书,以发扬先人的精神,光大我王氏门庭,也不枉我半生艰辛。”
陈淑人的曾孙王廷琮撰写了《曾祖母待赠陈淑人略节记》,记述了这段历史,并在文后对前辈艰难困苦、不辱家风的坚守发出感慨——
“杜太君(即杜孺人)以抗节死家庙,而陈淑人为延夫后,全身以守节。陈淑人始终不怠,临危不惧,精诚足以感天地而动鬼神。先祖待赠中议大夫(指王佐)纯孝事亲,义方教子,德行足以信友朋而化乡党。语曰‘有其姑(指婆婆)必有其妇(指儿媳妇),有其夫必有其妻,有其母必有其子’,信然哉!”
九世王佐望子成龙
九世王佐即王溯维的父亲,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历经艰辛,逆境造就了他威武不屈、发愤图强的性格。
王佐的祖母杜孺人和父亲王元锡虽然不幸遇难,但是他们给王佐留下了英勇不屈的精神遗产。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明清易代。嵩县境内社会动荡,田园尽毁,王佐没有余力从事学业,就和妻子雷氏以务农为生。
据《王公(王佐)墓表》记载,王佐事母至孝,家贫不能做美味佳肴,王佐与妻子食素,也要想办法为母亲改善生活。经历明末的兵祸,王家从杜孺人以下三代人都没有钱下葬,王佐只得变卖家产,向人借贷,完成丧葬之事。
王佐慷慨好义,轻财乐施,且一身傲骨,不肯屈服于权势。他将祖上留下的家产全部让给侄子。后来,有一个地方恶霸,想倚势霸占王佐的房产,并诬陷他进了监狱,想置他于死地。有人劝王佐委曲求全,以免杀身之祸,王佐慨然拒绝:“我正是因为不媚权贵,才到了这个地步。死就死了,我不会让他们可怜我的。”
硬汉子王佐这次又幸免于难,他的舅祖父杜公积极营救,使他逃过一劫。然而,该恶霸仍不死心,总是想方设法找麻烦。王佐无奈,只好一走了之,带着家人移居汝阳避难。
6年后,王佐和家人才得以重返故里。因为6年没有祭拜祖先,后来回到牛寨,王佐一年加祭一次。从此,王氏家族上坟一年中变为春、秋两祭了。
因家道凋零,内外多难,王佐早已打消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念头。他深知,治家之道,在于发奋教子,以期有成。因此,全家人节衣缩食,即使举债也不拖欠老师的酬金,妻子雷氏甚至卖掉了簪子和耳环等嫁妆,供孩子们读书。
“苦心人,天不负”,王佐的三个儿子绍尊、溯维、景曾均品学兼优,学业有成。特别是二子王溯维喜中进士,出任山西潞城县令。
县令之父(王佐)爱民如子
74岁时,王佐被王溯维迎养于潞城县署。他教导王溯维,说:“我王氏家族世代忠孝,你应当牢记祖德,当官爱护百姓,处事不要苦苛,更不能索要贿赂,以免玷污我家清白门风。”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潞城大旱,听说邻县三峻山有龙潭,祈祷能下雨,王佐不顾年迈,步行三十余里上山祈雨,果然第二天喜降甘霖,旱情缓解。第二年又旱,王佐祈祷如初。潞城百姓奔走相告,说:“县令廉洁贤明是理所应当的,从来没有县令的父亲这样爱民如子的。”
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王佐便带着一个小童,行走在田间,与父老乡亲说天气、话桑麻,和蔼可亲如家人。当时,山西举荐循吏(即好官)以潞城为首,消息刚刚传来,王佐就以老病卒于县署。
王佐晚年病重,王溯维延医诊治,并跪请他服药。他笑着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一生坎坷,岂不知死生有命,怎么会向树皮草根乞求寿命呢?”临终前,王佐仍神色不乱,殷切嘱咐后人,要读书、敬官、修祠堂、增墓田,修建陆浑的石桥,方便乡邻过河。
王佐病终之日,潞城无论男女老少都失声痛哭,如同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其灵柩南下之日,人们都拿着祭品在路旁祭拜,送别的队伍至邻县仍络绎不绝。下葬之日,有潞城人远道赶到牛寨吊唁。潞城官民士子追悼王佐盛德的挽词多得数不过来,人们都认为这是王佐的光荣。(洛阳晚报记者余子愚通讯员万志敏文/图)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