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中刚直留青名
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亦作道夫,自号厚轩居士,南宋时期平阳县归仁乡(今属苍南县)人。十九岁入京师太学,三十九岁考中进士,由于刚直不阿,不肯趋炎附世与当权者同流合汚,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只做过州县小官,却以才气与风骨扬名青史。马知力/绘
□马邦城
南宋绍兴廿七年(1158),王自中离开家乡平阳,游学到了金华。当时他刚满十八岁,又是个外乡人,但少年后生那不凡的气宇、广博的学识,很快就被当地的大官僚叶衡看上,特意留他在府中教习诸子读书识字。都说侯门深似海,王自中只在叶府当了一年塾师,便觉得此处非久留之地,于是坚辞而去,赴临安继续求学了。
在京都,他受到朝廷参知政事周葵和礼部侍郎王十朋等人的赏识,遂被推荐入太学读书。虽为穷乡素士、一介书生,王自中却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正义感。他与朝中那些忠直大臣一样,力主抗击金兵、收复失土,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行径深恶痛绝。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朝廷投降派大臣居然唆使皇帝答应金国要求,下令遣返“归正人”,也就是把那些从北方沦陷区逃亡到南宋境内的人民赶回去。王自中得知后,义愤填膺,大声疾呼:“是绝我中原之望也!”为此,他以太学生的名义,连续三次给朝廷上书,要求皇上收回成命,还亲往丽正门跪地请愿。因奏疏中有“今内空无贤,外虚无兵”等斥责投降派大臣无能误国的言辞,结果触怒了丞相叶颙等权臣,使他险些遭到毒手。幸亏孝宗皇帝不愿扩大事端、招致非议,最后只是将他逐出京都,遣送到徽州“监读”去了。直到叶颙被革除相职,他才得以解脱。
虽然经此波折,但王自中依然不改疾恶如仇的鲠直秉性。淳熙元年(1174),他参加两浙转运使考试,取得诗赋第一名。其时当朝的丞相叶衡,就是他当年在金华当塾师时的主人,可算是老相识了。本来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层关系,攀援直上,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但王自中不肯阿附世俗、媚事权贵,反而认为叶衡是靠钻营孝宗的宠臣曾觌的门路得势的,虽高居相位,却是个趋炎附势、胸无大志的庸碌之辈,因此,打心眼里瞧不起他。
有一次,王自中应邀参加叶衡的宴会。席间,恰遇有人送鹿给叶衡。于是有宾客提议大家以鹿为题,分韵作诗。王自中分得“方”字韵。他略加思索,便站起来高声吟道:“世间此物多谓马,宝匣还宜出上方。”借用秦末丞相赵高指鹿为马,和西汉直臣朱云向皇上请用上方宝剑斩奸相张禹之头的典故,对叶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一时间石破天惊,令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大惊失色。叶衡当场气得脸色铁青,坐立不安,当众离座进出三四次。惟有王自中神色泰然,依旧饮啖自若。
从此,叶衡等一批大臣与他结下了深怨。
淳熙五年(1178),三十九岁的王自中进士及第。据说他的应试文章,通篇无一句空话套语,全是一些切中时弊的应对实策。尽管那些与他过不去的大臣都奚落他行文酷似奏事的“札子”,但翰林学士周必大却备加赞赏,称他“论宣和、大观事,皆人所不能言。”
此后,王自中曾相继出任安徽怀宁县主簿、分水县令等地方官。在职期间,他勤政清廉,事必躬亲,百姓有口皆碑。如在怀宁时,恰遇两淮地区发生旱情,他身体力行,率先组织抗灾自救,因措施得力、赈济有方,被朝廷作为典型推广。
淳熙十年(1183),因中书舍人王蔺的推荐,孝宗皇帝下令召对。王自中当即上疏,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建议。首先,他主张在边境地区实行类似于唐代的府兵制度,以田亩的多少出人当兵,并减免其田税。田越多的出兵越多,减免的田税也越多,田主的军阶也越高。如此做到“军民合一”,“化民为卒,化卒为民”,以增强兵力,克服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同时,建议将这些民兵分成三批轮流戌卫,每年各抽四个月习武执勤,其余时间仍从事农耕,做到生产、军备两不误。
孝宗皇帝对他的主张很是赏识,任命王自中为籍田令,还打算提拔他当监察御史。但宰相王淮却竭力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怕他狷介刚直难以相处,纷纷罗织罪名,对其进行攻讦,迫使他愤然辞官、回归故里。
好在孝宗皇帝还记挂着他,后来对大臣蔡必胜说:“人才不易得,如王自中本无事,等闲教去,心颇念之。”于是在淳熙十四年(1187),复又任命他为郢州通判,赴任途中改授光化军知军。待到他任期届满回京述职时,孝宗已退位为太上皇,由其子光宗继位。光宗亦知自中有忠直之誉,想留他在京师供职,但王自中怕再受权臣陷害,遂坚意谢绝。光宗便派他出任信州知州。
当时信州各县积欠的公款多达三十余万缗,前几任知州对此束手无策,使问题积重难返,迟迟得不到解决。王自中到任后,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当机立断,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当减则减,当缴即缴。并公开宣布,任何人都不得假公济私,谁若额外多收一文,必将严惩不贷。由是各县“吏民翕然感服,输租辏集”,因而“一洗积弊”,使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迎刃而解。
此举深得江西转运副使杨万里的赞赏,特地上书朝廷予以举荐。但不幸的是这时恰逢王自中的老母病故,他只得赶回家乡奔丧去了。等到服孝期满,本可赴京升职的,却又屡屡遭到一些朝臣的攻击,“终使他齌志而歿,不得一展所学。”
王自中死后,被安葬在平阳昆阳镇东门的仙坛山,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他生前为自己选定的安息之处。从此,这位狷介正直、才华横溢的名士,长眠于九泉之下,再也不受世俗的骚扰了。
“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自立崖岸,恃不疾俗的王自中,生前虽屡遭朝臣的诋毁与排弃,为世俗所不容,但他的德行风骨,学识才华仍为众多的名士所推崇。叶适曾高度评价他说:“志复君之仇,大义也;欲挈诸夏合南北,大虑也;必行其所知,不以得丧壮老二其守,大节也。春秋战国之材无是也。吾得二人焉:永康陈亮、平阳王自中。”陈亮也称王自中的文章为“韩筋柳骨,笔研当独步。”并慨叹“今曰人才众多,求如道甫仿佛,邈不可得。”杨万里说他“文词俊发,才气高秀”。辛弃疾则谓其“入手清风词更好”。众名士如此之高的评价,已足以使王自中名垂青史、流芳后世了。

南宋绍兴廿七年(1158),王自中离开家乡平阳,游学到了金华。当时他刚满十八岁,又是个外乡人,但少年后生那不凡的气宇、广博的学识,很快就被当地的大官僚叶衡看上,特意留他在府中教习诸子读书识字。都说侯门深似海,王自中只在叶府当了一年塾师,便觉得此处非久留之地,于是坚辞而去,赴临安继续求学了。
在京都,他受到朝廷参知政事周葵和礼部侍郎王十朋等人的赏识,遂被推荐入太学读书。虽为穷乡素士、一介书生,王自中却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正义感。他与朝中那些忠直大臣一样,力主抗击金兵、收复失土,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行径深恶痛绝。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朝廷投降派大臣居然唆使皇帝答应金国要求,下令遣返“归正人”,也就是把那些从北方沦陷区逃亡到南宋境内的人民赶回去。王自中得知后,义愤填膺,大声疾呼:“是绝我中原之望也!”为此,他以太学生的名义,连续三次给朝廷上书,要求皇上收回成命,还亲往丽正门跪地请愿。因奏疏中有“今内空无贤,外虚无兵”等斥责投降派大臣无能误国的言辞,结果触怒了丞相叶颙等权臣,使他险些遭到毒手。幸亏孝宗皇帝不愿扩大事端、招致非议,最后只是将他逐出京都,遣送到徽州“监读”去了。直到叶颙被革除相职,他才得以解脱。
虽然经此波折,但王自中依然不改疾恶如仇的鲠直秉性。淳熙元年(1174),他参加两浙转运使考试,取得诗赋第一名。其时当朝的丞相叶衡,就是他当年在金华当塾师时的主人,可算是老相识了。本来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层关系,攀援直上,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但王自中不肯阿附世俗、媚事权贵,反而认为叶衡是靠钻营孝宗的宠臣曾觌的门路得势的,虽高居相位,却是个趋炎附势、胸无大志的庸碌之辈,因此,打心眼里瞧不起他。
有一次,王自中应邀参加叶衡的宴会。席间,恰遇有人送鹿给叶衡。于是有宾客提议大家以鹿为题,分韵作诗。王自中分得“方”字韵。他略加思索,便站起来高声吟道:“世间此物多谓马,宝匣还宜出上方。”借用秦末丞相赵高指鹿为马,和西汉直臣朱云向皇上请用上方宝剑斩奸相张禹之头的典故,对叶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一时间石破天惊,令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大惊失色。叶衡当场气得脸色铁青,坐立不安,当众离座进出三四次。惟有王自中神色泰然,依旧饮啖自若。
从此,叶衡等一批大臣与他结下了深怨。
淳熙五年(1178),三十九岁的王自中进士及第。据说他的应试文章,通篇无一句空话套语,全是一些切中时弊的应对实策。尽管那些与他过不去的大臣都奚落他行文酷似奏事的“札子”,但翰林学士周必大却备加赞赏,称他“论宣和、大观事,皆人所不能言。”
此后,王自中曾相继出任安徽怀宁县主簿、分水县令等地方官。在职期间,他勤政清廉,事必躬亲,百姓有口皆碑。如在怀宁时,恰遇两淮地区发生旱情,他身体力行,率先组织抗灾自救,因措施得力、赈济有方,被朝廷作为典型推广。
淳熙十年(1183),因中书舍人王蔺的推荐,孝宗皇帝下令召对。王自中当即上疏,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建议。首先,他主张在边境地区实行类似于唐代的府兵制度,以田亩的多少出人当兵,并减免其田税。田越多的出兵越多,减免的田税也越多,田主的军阶也越高。如此做到“军民合一”,“化民为卒,化卒为民”,以增强兵力,克服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同时,建议将这些民兵分成三批轮流戌卫,每年各抽四个月习武执勤,其余时间仍从事农耕,做到生产、军备两不误。
孝宗皇帝对他的主张很是赏识,任命王自中为籍田令,还打算提拔他当监察御史。但宰相王淮却竭力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怕他狷介刚直难以相处,纷纷罗织罪名,对其进行攻讦,迫使他愤然辞官、回归故里。
好在孝宗皇帝还记挂着他,后来对大臣蔡必胜说:“人才不易得,如王自中本无事,等闲教去,心颇念之。”于是在淳熙十四年(1187),复又任命他为郢州通判,赴任途中改授光化军知军。待到他任期届满回京述职时,孝宗已退位为太上皇,由其子光宗继位。光宗亦知自中有忠直之誉,想留他在京师供职,但王自中怕再受权臣陷害,遂坚意谢绝。光宗便派他出任信州知州。
当时信州各县积欠的公款多达三十余万缗,前几任知州对此束手无策,使问题积重难返,迟迟得不到解决。王自中到任后,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当机立断,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当减则减,当缴即缴。并公开宣布,任何人都不得假公济私,谁若额外多收一文,必将严惩不贷。由是各县“吏民翕然感服,输租辏集”,因而“一洗积弊”,使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迎刃而解。
此举深得江西转运副使杨万里的赞赏,特地上书朝廷予以举荐。但不幸的是这时恰逢王自中的老母病故,他只得赶回家乡奔丧去了。等到服孝期满,本可赴京升职的,却又屡屡遭到一些朝臣的攻击,“终使他齌志而歿,不得一展所学。”
王自中死后,被安葬在平阳昆阳镇东门的仙坛山,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他生前为自己选定的安息之处。从此,这位狷介正直、才华横溢的名士,长眠于九泉之下,再也不受世俗的骚扰了。
“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自立崖岸,恃不疾俗的王自中,生前虽屡遭朝臣的诋毁与排弃,为世俗所不容,但他的德行风骨,学识才华仍为众多的名士所推崇。叶适曾高度评价他说:“志复君之仇,大义也;欲挈诸夏合南北,大虑也;必行其所知,不以得丧壮老二其守,大节也。春秋战国之材无是也。吾得二人焉:永康陈亮、平阳王自中。”陈亮也称王自中的文章为“韩筋柳骨,笔研当独步。”并慨叹“今曰人才众多,求如道甫仿佛,邈不可得。”杨万里说他“文词俊发,才气高秀”。辛弃疾则谓其“入手清风词更好”。众名士如此之高的评价,已足以使王自中名垂青史、流芳后世了。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